【打包上传】语文:第3单元课文全解(4份)(语文版九下)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上传】语文:第3单元课文全解(4份)(语文版九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15 19:27:24

文档简介

11.永远新生
本文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借这一正确的论断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筛(shāi)选  梵高(fàn)  衰颓(tuí)  糟粕(pò)  妄想(wàng)
2、形近字
┏座(zuò)座位   ┏吸(xī)呼吸   ┏享(xiǎng)享受   ┏崇(chóng)崇高
┗坐(zuò)坐次   ┗汲(jí)汲取   ┗亨(hēng)亨通    ┗祟(suì)鬼鬼祟祟   
3、多音字
 ┏(chuán)传说     ┏(lěi)累次       
传┫           累┫(léi)累赘         
 ┗(zhuàn)传记     ┗(lèi) 劳累
4、词语解释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洋洋:众多、丰富。
【筛  选】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向  隅】即“向隅而泣”,面向着墙角哭泣。后形容孤独绝望,十分悲伤。
【衰  颓】衰弱颓废。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糟  粕】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活没有价值的东西。
【妄  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潮  流】比喻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
【猎  奇】搜寻奇异的事物。
5、文学常识真空
(1)本文作者是___,现代著名的__家、___家,油画代表作有___等,中国画代表作有___等。
(2)本文选自____,是作者为____一书作的序,原书由翟墨、王瑞廷主编,内容涉及__、___、______等方面。
(3)世界上的艺术真品已是_____,但是曾经历了时间的___和____。
【参考答案】
(1)吴冠中 画家  美术教育家  《长江三峡》 《春雪》
(2)《文艺研究》 《世界现代艺术图典》 建筑  雕刻  绘画
(3)洋洋大观  考验  筛选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大英博物馆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吴冠中个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来所创作的油画、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号称“前所未有”,是由于吴冠中个人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更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因此这次个展,不仅对吴冠中而言是他绘画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东西艺术交流的向前发展。吴冠中说,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想办法将他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
他的彩墨《高昌遗址》以187万元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记录。
2、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3、阅读课文,简要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 此题旨在要求同学们通读全文后,能够把握中心论点。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4、细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
(1)这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你能举出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吗?
【明确】
(1)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2)例: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
5、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三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2)结构图表
             ┏ 现在的珍品,当时不是 ┓         
     ┏时间的筛选  ┗ 当时的珍品,现在不是 ┛ 是试金石          
     ┃       ┏ 不断地反传统     ┓
     ┃永远的新生  ┗ 异种的不断引入    ┛ 是生命力
永远新生 ┫       ┏ 彼此交往日益亲密   ┓
     ┃“图典的出版”┗ 感悟交流逐步深入   ┛ 顺应潮流
     ┃       ┏ 继承中国传统艺术   ┓
     ┗ 不断地创新 ┗ 学习引进西方艺术   ┛ 靠“浪子回头”
三、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第二段第4、第5两句话?
【明确】第4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5句“反”的叠加使用,体现了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现实。
2、怎样理解最后一段?
【明确】最后一段文章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革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这一段分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批评艺术的猎奇,说“这绝非艺术创造”。第二层是本段的重点,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这里出现三个对比概念,即“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这三种人无疑是“回头浪子”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因为回头浪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又能学习和引入西方精华;而“保管传统的孝子”是只知继承,不求发展,最终传统艺术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失去生命力,那些“盲目崇外的浪子”,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外”,就更谈不上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这样对比着论证,既生动形象,又容易说透道理。
3、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资料搜集揭示:因为不断反掉的是那些传统中已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属于糟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断在反掉,剩下了精华,不就使传统更具有生命力了吗?
推理过程剖析:说到底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结论: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4、写作特点分析
(1)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三、课内阅读
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基于感情的审美观也易传染,杨贵妃的肥胖进入了周肪的画图。审美观的展拓缘于人际交流,刘姥姥日子久了也可能喜欢林黛玉。毫无异议,古老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但哪一时代哪种风格能代表传统呢,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近亲婚姻导致衰颓,每次异种的引入才促使新品种、新生命的诞生。都经历过孤陋寡闻的时代,引进外国艺术是新鲜事,但外国传统犹如中国传统,都是在不断地反传统中积累形成的,要识别精华与糟粕并不容易,取哪样的经呢 往往深入宝山空手回,还自以为是地妄想将西方现代艺术一脚踢死,对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起了绊脚石的作用。  
1、本段讲了两层意思,请你概括出来?
第一层:
第二层:
2、“老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但哪一时代哪种风格能代表传统呢”这句话有何含义?
3、引入异种的目的是什么?
4、“审美观的展拓缘于人际交流,刘姥姥日子久了也可能喜欢林黛玉。”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
1、第一层:艺术传统具有了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第二层: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  2、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传统。  3、使本种(传统)更有生命力,它是传统艺术发展所必须的。  4、人与人之间互相感染,审美观也一样。刘姥姥是一个农民,但她在大观园里呆久了,也会被大观园中的人们的审美观所感染,也会喜欢弱不禁风的林黛玉。10.读《堂吉诃德》
作者通过儿童时期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地批评和放弃自己阅读作品的最初印象和感受,它也许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会影响你的一辈子。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秾丽(nóng) 静穆(mù)  娱乐(yú)  啜泣(chuò)   长髯(rán) 呵斥(hē) 蹩脚(bié)
阴霾(mái)  憔悴(qiáo) 奄奄(yǎn)  沉甸甸(diān)  稚嫩(zhì) 歧路(qí)
2、形近字
┏拨(bō)拨款     ┏稚(zhì)稚气    ┏侍(shì)侍从    ┏搀(chān)搀扶
┃           ┃          ┃          ┣馋(chán)馋猫
┗拔(bá)拔剑     ┗雅(yǎ)文雅    ┗待(dài)对待    ┗谗(chán)谗言
3、多音字
 ┏(chàn)颤抖    ┏(lù)绿林      ┏(sì)似乎     ┏(ái)挨打 
颤┫         绿┫          似┫         挨┫          
 ┗(zhàn)寒颤    ┗(lǜ)绿色      ┗(shì)似的     ┗(āi)挨家挨户
4、词语解释
【秾 丽】繁盛艳丽。
【静 穆】安静庄严。
【笑 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啜 泣】抽抽搭搭的哭。
【呵 斥】大声斥责。
【蹩 脚】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阴 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云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憔 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稚 嫩】幼稚不成熟。
【攀 附】附着东西往上爬。
【歧 路】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5、文学常识真空
(1)《堂吉诃德》的作者是___(国家)伟大的___家、____家、诗人____(名字),本文作者___是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
(2)作者认为自己_____阶段,读《堂吉诃德》的影响最大。
(3)夜莺的颂歌唱得____,_____的热烈,最____的花苞就此开放,____和___的阳光就___更忙,花木就都一片____,____起来。
【参考答案】
(1)西班牙 小说 戏剧 塞万提斯 亨利希.海涅 德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童年
(3)温存似的软和  醉心融骨似  含羞 交情芳草 披着薄雾 吻 欢欣  颤动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2、背景材料
【明确】《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作者写作这篇长篇小说的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但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小说描写16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现了深切地同情。它对欧洲各国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块瑰宝。
海涅写成的序译成中文有一万多字,课文节选的只是记述作者童年时期读《堂吉诃德》的真实感受的一部分。而序文的主要部分则从主题、人物和艺术处理等方面分析评价了《堂吉诃德》这部欧洲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肯定了塞万提斯的卓越贡献。
3、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明确】 此题要求学生了解文中叙述的作者不同年龄读《堂吉诃德》的感受。作者在童年时代读《堂吉诃德》,感受到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英雄,为之钦佩、仰慕;“发育得是个青年的时候”“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霉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作者更珍视童年时期读书的感受。
4、“在人生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胖侍从总追踪在我的后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此题是让学生理解这个关键句的意思。
这句话强调了童年时代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影响着他的人生。意思是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不断前进。
5、仔细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明确】文章的第一段有两处描写环境的文字。第一处是童年的作者开始读《堂吉诃德》“把这位勇士经历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的时候;第二处,则是“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个笑柄”“遭人嘲笑”的时候。因为童年的作者在读《堂吉诃德》的时候,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也感受到了当时的环境,而且这些人物、情节以及当时的环境也影响着作者的心情。因此在不同的心情下,就有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景文字,前者“明媚”“热情”“欢欣”,后者“辛酸、悲切”。这种情景交融的感受深深地印在了童年作者的心里,所以对当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6、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描述自己童年时期阅读《堂吉诃德》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4): 用事实证明了儿童时代读《堂吉诃德》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和影响。
(2)结构图表
              ┏ 春光美好,娱乐心灵┓
       ┏ 童年初读 ┫ 战败猴子,可敬可佩┣ 同情仰慕,真实感受
       ┃      ┗ 英雄失败,心都要碎┛
读《堂吉诃德》┫         
       ┃      ┏ 描摹细腻,印象深刻┓
       ┗ 成年回味 ┫ 震惊倾倒,影响深远┣ 勇士英雄,伴我人生
              ┗ 关键时刻,英雄导航┛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情景交融。
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不仅是儿童心目中的景物,也是诗化了和人格化了的环境描写,而且随着人物感受的变化,写景也有所不同,真正做到了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2)语言独特,韵味十足。
文中经典性的句子比比皆是,大诗人海涅尔抒情浓郁的文笔和大学者钱钟书睿智隽永的译笔珠联璧合,构成了这篇可供反复玩味的精品。
(3)对比鲜明,主旨深刻。
文中抓住作者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堂吉诃德》的不同感受,鲜明深刻地告诉人们:不要轻易地批评和放弃自己阅读作品的最初印象和感受,它也许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做到深入浅出,给人很大的启发。
2、试分析文中描写海涅在回忆他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时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明确】海涅在回忆童年读书的感受时,还回忆描写了当时的读书环境。这些描写也写出了真实的感受,融入了孩童的情感。“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来。”这是儿童心目中的春天,诗化了的和人格化的环境描写。从这些情景交融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海涅的心境是多么好。在这种环境和心情中读《堂吉诃德》,“把这位勇士经历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是多么的惬意,因而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许多年以后还回忆得很清楚”。文章写“我”为骑士的遭遇流泪时,穿插了景物 描写,写“花鸟林泉”“陪着我哭”;又在读骑士的一场失败的比武时,穿插了景物描写:“那是一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望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这两处描写和开始读《堂吉诃德》时正好形成强烈地对比,那里春光是多么明媚、欢欣,这里景色是如此悲哀、憔悴和灰暗。读一部书随着情节的发展、感受的变化,写景也有所不同,这很难用巧合来解释,应该可以说就是情景相应、情景交融。
3、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明确】在童年的海涅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是一个英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但这第一印象影响了作者的一生。
从我们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堂吉诃德是一个披着骑士外衣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典型,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他表面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满脑子充满骑士的幻想,脱离实际,不自量力。一味蛮干,干出了一系列荒唐可笑的蠢事。但这些荒唐可笑的举止都出自真诚善良的动机,掩盖着崇高伟大的精神,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游侠世风。
四、课内阅读
我在游记第四部里写了上面一段,描摹多年以前读《堂吉诃德》的印象,如今又过了八年。天呀!时光真是飘忽!我在屠赛尔道夫地方皇家花园的叹息小径里把这部书看完,还仿佛是昨天的事呢。这位伟大骑士的所作所为,依然叫我震惊倾倒。是不是好多年来,我的心始终没有变呢?还是绕了个巧妙的圈子,又回到童年的情思呢?后面这一说也许道着了,因为我记得每隔五年看一遍《堂吉诃德》,印象每次不同。我发育的是个青年的时候,伸出稚嫩的手去采生命的玫瑰花,爬上峰巅去攀附太阳,夜里做的梦全是老鹰和清白无暇的少女,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看见这部书就不耐烦似的,把它搁在一边。后来我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楣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我说,这家伙是个傻瓜。可是,说也奇怪,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 
1、给下列字注音。
搁(  ) 倾(  ) 歧(  )
2、解释文中加红的词语。
飘忽:
攀附:
相安无事:
3、作者写了文中写了作者哪几个时期读《堂吉诃德》的感受?
4、作者为什么更珍视童年时期的感受?
5、你有没有印象最深刻的书?说说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gē  qīng  qí  2、轻快地移动    依着东西往上爬去接近  相处没有冲突  3、童年、青年、成年三个时期  4、因为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前进。  5、例:我印象最深的书是《水浒传》,当初读书时,饭也顾不上吃,妈妈喊上三五声都不动窝,啃着馒头看《水浒传》,那真是天大的享受。
课 外 拓 展
《堂吉诃德》内容简介
《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作者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万德拉1564—1616一生艰辛,经历奇特。他21岁时因卷入萨拉曼卡城皇家院内的一次争斗,被判以砍去右手的刑罚。塞万提斯为了躲避判刑,逃离家乡前往意大利。在那里他先参加了罗马军队,后又为西班牙神圣兵团作战。在与土尔其人的多次战斗中,他冲锋陷阵,多次受伤,左手致残。七年之后,他带着奖章及推荐信准备回国,途中不幸被阿尔及尔人捕获,判作劳役。几次越狱都不成功,直至五年后由家人和朋友交付巨额赎金,才得以返回家乡。此时他已经33岁,左手残废,但他面临的是家庭的债务和失业。他两次结婚都不幸福,为了养家糊口,他找到一份纳税员的工作。但是又因他税收工作不力,帐目混乱被关进监狱。《堂吉诃德》就是在他经历坎坷穷困潦倒的境遇下孕育出的作品,其中自然映照出作者自我的体验和情感。
塞万提斯在谋求生存之余,潜心创作。他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小说于1605年发表,受到人们的喜爱,书中的两个形象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几乎家喻户晓。然而这并未能改变塞万提斯经济上的窘境。1605年后,塞万提斯着手写小说的第二部。1614年在他即将完成之时,听到有人出版了《堂吉诃德》的续集,十分气愤,因此他在书中揭露了伪作,并结束了堂吉诃德的故事。1615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第二部出版,人们的热情和喜爱不减,然而次年穷困交加的塞万提斯在马德里逝世。
《堂吉河德》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希尼亚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作了许多可笑之事。最后他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放弃行侠游历,回家不久后病倒。临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骑士小说之过。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故事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指出它们既违背现实的真实又缺乏艺术的真实。从此以后,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和欧洲一蹶不振。
《堂吉诃德》的意义还在于作者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一组既互相关联又相互衬托的人物,前者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后者体现了人对实际生活的关注。二者相互影响,到后来,堂吉诃德渐渐看到理想的梦幻性质,桑丘则看到他的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二人一路上风趣幽默的对话,以及小说对西班牙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使得读者从他们身上看见自身存在的对立矛盾,从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形象中看到悲剧的色彩。
《堂吉诃德》在表现人性及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小说第二部还描写了人们对小说第一部的反映和批评,从人物对堂吉诃德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物的形象。因此,小说揭示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揭示了作家、作品和人物的相互关系,表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强烈的自我意识。本书可重点阅读第一部。9.《家》的序和跋
“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跋(bá)    扉(fēi)   诅咒(zǔ)(zhòu)   妥当(tuǒ)
累赘(zhuì)  憎(zēng)  稚(zhì)
2、 形近字
┏瘁(cuì)鞠躬尽瘁  ┏惟(wéi)惟一   ┏历(lì)日历   ┏摧(cuī)摧残
┣萃(cuì)出类拔萃  ┃          ┣厉(lì)厉害   ┃ 
┗粹(cuì)粹而不杂  ┗唯(wéi)唯物论  ┗励(lì)鼓励   ┗催(cuī)催促
3、 多音字
 ┏(céng)曾经    ┏(zǎi)记载   ┏(zhǎo)爪牙    ┏ (lù)吐露
曾┫         载┫        爪┫          露┫
 ┗(zēng)姓曾    ┗(zài)装载   ┗(zhuǎ)爪子    ┗(lòu)露出
4、词语解释
【扉 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
【寒 暑】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一整年。
【信 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乃 是】是。 
【说 教】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  
【诅 咒】咒骂。    
【吐 露】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垂 死】将死。
【周 密】周到而细致。        
【掩 饰】设法掩盖。
【累 赘】多余。
【宽 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 跋 】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
5、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代作家,祖籍________,1904年生于 ___________。
(2)《激流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年前,我流着泪读完托尔斯泰的《_______》,曾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________”。
(4)罗曼.罗兰是  国文学家,他的《名人传》中所描述的三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巴金  李芾甘  浙江嘉兴  成都 
(2)《家》 《春》  《秋》;《雾》 《雨》 《电》
(3)《复活》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悲剧》
(4)法  米开郎琪罗  贝多芬  列夫. 托尔斯泰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巴金(1904~)
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2、题目解说 
【明确】“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3、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文章结构图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   ┓ 做生活激流
       ┏序┫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    ┣ 中搏斗的勇士
《家》的序和跋┫ ┗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
       ┃ ┏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    ┓ 冷静的思考
       ┗跋┫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  ┣ 思想的提高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
4、《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5、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三、深入探究
1、 句子分析
《序》
【明确】
(1)中心句: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
(2)重点句:为的是来征服它。
引用罗曼.罗兰的哈,表面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总结句: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由于当时的思想局限,呀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作者的这种迷茫在文中也一再表露,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4)过渡句: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5、《跋》
【明确】
(1)中心句: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
(2)重点句: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作的源泉。
(3)深意句: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把过去的生活内容比作坟墓,比喻生动、奇特,一方面写出了这些东西已埋葬在自己的内心深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这多是一些惨痛的记忆。
2、 写作方法分析
【明确】
(1)文章充满激情。
序文不长,但充满激情,一个意思反复表述,就像一个急于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孩子,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说出来,滔滔不绝,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
(2)形象生动的比喻。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 ……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3、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发散角度1: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
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一九三一年四月
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
2.与“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联系全文,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4.在这部总序中,作者以自己二十几岁青春年华的全部感受,告诉读者怎样去认识生活和开辟新生活。但是,由于思想信仰的限制,他的作品并没有给读者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后者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1.《家》《春》《秋》
2.本文中充满青春朝气和不与旧势力妥协的昂然正气。“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以及类似的话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他也不会绝望,因为所有的恨与痛苦都基于对生活的爱。
3.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怎样才能迎来新生活,什么时候迎来光明,自己感到渺茫。
4.(1)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2)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
(3)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
(4)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课 外 拓 展
《作文杂谈》序
刘国正
读《庄子》的《山水》篇,深深叹服其立言之巧。在讲述伐木者不取无所可用的山木和故人杀不能鸣的雁两个故事之后,写道:“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作寓言读,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示。也许是有点职业病吧,我从中悟出一点作文的道理。
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我要学庄老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最近应某刊物之约诌了一首勉强算作诗的诗,比较详细地说明这点勉强算作一种主张的主张,不妨抄在下面:“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我的这个主张,不过是“野狐禅”。曲高和寡,曲怪,和者也未必多。读张中行同志的《作文杂谈》,与我心会,才知道我并非踽踽的独行者。
中行同志同我一道从事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三十多年,长我近二十岁,可谓忘年之交。他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言,历览古今中外之书。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溪生,石书画亦广有见闻。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真正的杂家。在这三十多年间,他感到心情最舒畅的是近六七年。虽然年逾古稀,身子骨还挺硬朗,干起事情来像个小伙子。啖蔗后甘,以此比喻他的老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曾经表示:自已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研究语文,运用语文,同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体验到其中一点甘苦,很想把一己的体验写出来,对教者和学者也许都会有点益处。他这样表示,就这样做起来,才一年的光景,这本《作文杂谈》就完稿了。
《作文杂谈》是怎样的一本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我想,读者看到了我上文的介绍自然明白,我再唠叨反而成了多嘴。而且一位博学的长者的写作体验,好比一桌丰盛的筵席,读者是搛一箸红煨熊掌,还是舀一匙竹荪双脆汤,要随心所欲才好,如果有人从旁不厌其烦地指指点点,说该怎么吃怎么吃,是一定会惹得与筵者皱眉的。但有一点我还要提一下,就是作者把作文的方法看得很活。他说“条条道路通北京”,他并不把自己所谈看成学习写作的不二法门,也不认为世界上有这种不二法门。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这也许是中行同志许多宝贵的体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吧。我想,读者读这本书,不要抱上西天取经的态度,意味可以从中取得无量妙法,要抱逛花儿市的态度,花是随心草,捡顺心的买几朵几枝,赏色闻香,自得其乐。要活读,不要死读,这才合乎作者的意趣。
写到这里,偶然抬头看见墙上挂着的一幅画,是友人赠与的,画的是枯木逢春,从那瘦棱棱的老枝上爆出很大的花朵——也许是玉兰吧。我意味这样的画赠给中行同志是很合适的。我早年学过一阵子画,但始终没画好。再练得好些,一定要为中行同志画这么一幅,祝愿老枝上的新花,开得越来越多越好。
序,绪也。作为一种文体,应该叙其著作的所由作。我写下的似乎许多与序不相干,但文章作法既然很活,就算做序有何不可。质之中行同志,然耶否耶?
一九八四年五月,于山海楼
1.本篇是为张中行著的《作文杂谈》而写的序文,主要内容包括(   )。
A.介绍该书作者情况
B.对《庄子·山水》的看法
C.介绍该书的特点、价值
D.“我”对作文的看法
E.“我”想为书作者作画
2.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规矩(  ) 勉强(  ) 诌(  )
踽踽(  ) 竹荪(  ) 潜心(  ) 箸(  )
3.解释词语:
①曲高和寡:
②踽踽:
③忘年之交:
④年逾古稀:
⑤质(之):
4.本文从《庄子·山水》谈起,其用意是(  )。
A.要像不材的山木那样才能保全自己。
B.没有才能就像不能鸣的雁必将被毁灭。
C.要学会圆滑的处事。
D.论述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的道理。
5.用诗句来谈自己对作文的看法,其作用是(   )。
A.阐述自己的作文观点。
B.表明自己会写诗作文。
C.间接地印证张中行的宝贵经验。
D.说明张中行的观点和自己一样。
〖参考答案〗
1.C   2.矩jǔ  强qiǎng  诌zhōu  踽jǔ  荪sūn  潜qián 箸zhù  3.
①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或欣赏。  ②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③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④年龄超过了七十岁。  ⑤质:依据事实来问明或辨别是非。  4.D   5.C12.科学与艺术
作者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的契机,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皆(jiē) 婵娟(chán) 结晶(jīng) 奠定(diàn)
2、形近字
┏遍(biàn)普遍     ┏跨(kuà)跨越    ┏狭(xiá)狭窄    
┣蝙(biān)蝙蝠     ┣挎(kuà)挎包    ┃
┗偏(piān)偏僻     ┗胯(kuà)胯下    ┗峡(xiá)峡谷
3、多音字
 ┏(mì)神秘     ┏(bǎ)把持      ┏(diào)调动  
秘┫         把┫          调┫    
 ┗(bì)秘鲁     ┗(bà)花把儿     ┗(tiáo)调笑
4、词语解释
【潜 意 识】又称下意识。心理学上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婵  娟】指月亮。
【咏  诵】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的颂读。
【抽  象】从许多事物中传诵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条件下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
【结  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奠  定】使稳固,使安定。
5、文学常识真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获得者。
(2)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见古时月。
(4)苏轼《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李政道  物理学 诺贝尔奖
(2)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3)《把酒问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4)《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题目解说
【明确】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4、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5、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三个为部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2)结构图表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
      ┏ 提出论点 ┗共同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 开门见山    
      ┃      ┏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科学与艺术 ┫ 具体论证 ┗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 举例论证
      ┃      ┏科学和艺术的普遍性不完全相同 ┓  
      ┗ 综合论述 ┗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智慧、情感  ┛ 道理论证
三、深入探究
1、谈谈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2、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本文逻辑性很强,本文先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然后分别论述“艺术”和“科学”的两个方面,而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又都是先论述创造力,再论述普遍性,最后再综合论述艺术和科学的相同点。这种条理分明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2)摆事实,讲道理,高屋建瓴,分析精辟。
文章第9、10自然段就是先讲道理,再摆事实,论证了科学的普遍性。第9自然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第10自然段举例论证第9自然段的观点,然后举例分析让我们明白了“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既用典型实例证明了科学的普遍性,也对读者进行了一次近代知识的教育。
3、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
①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②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
①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分析: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②科学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分析: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
【明确】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四、课内阅读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语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根据上文简要说明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
2、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证明了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作者说“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你能举出实例证明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吗?
4、在同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与划线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
5、末段“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
1.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2.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3.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4.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因为两句话是比较科学家和艺术家相同的方面,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有助于说明问题,便于读者理解。
5.比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