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14: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掌握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了解陈子昂直抒胸臆的手法以及,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陈子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直抒胸臆,并能感受到到陈子昂的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陈子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同学们,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熠熠生辉,众多诗人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分享自己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走进诗人的内心,去领中华古诗的魅力。
新课教学
整体感知
同学们,诗歌诗歌,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诗,更是我们不断传承的歌曲,所以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歌。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时文人在不了解诗歌的时候,往往采取的都是采取读的方法,直到读懂为止。今天我们也来效仿一下古人,再来读一读《登幽州台歌》。
同学们,这首古诗只有简单的四句,但传达的情感一点也不少。在这篇诗歌中,让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怆然”“涕”。同学们,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一下陈子昂呢?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教师预设】:你为什么哭?你为什么独自伤感?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首诗歌的呢?
也许现在,我们有太多的未知。不知道陈子昂因为什么而哭
,为什么要独自感伤?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陈子昂在写这首古诗的时候一定很悲伤。所以,让我们再一次尝试着用悲伤的来者语气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请同学朗读,并作适当评价)
哎,果然大家都是感性者,这种伤感的情绪大家掌握得已经很到位了,成功的感染到了老师。我也想来尝试读一读《登幽州台歌》。(教师朗读,学生点评)
深入文本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感受陈子昂那悲痛的往事。首先请大家看到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同学们,咱们的陈子昂到底想要见谁啊?换言之,“古人”与“来者”到底指的是谁?
【教师预设】:普及写作背景(武则天当政,契丹南侵。武则天派遣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来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谁知道武攸宜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了附近的幽州台,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同学们,老师想把同学们提出来的几个问题再一次展示给大家,相信大家心目中已经有了答案。
【教师预设】:因为自己被武攸宜诬陷,自己的报国理想实在难以实现。
把这一个问题搞懂了,那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就变得容易多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刚刚的那个问题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指的是谁?
【教师预设】: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君主;来者:现代礼贤下士的君主。
同学们,陈子昂遇到了吗?
【教师预设】:没有
哎,可怜的陈子昂!自己的一腔报国热情却被荒淫无道的佞臣无情浇灭。同学们,陈子昂想通过“古人”“来者”表达什么情感?
【教师预设】: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感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陈子昂,读出那份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同学们读得是越来越有感情了。我仿佛看见了陈子昂就站在我面前,登高眺远,借助那一轮明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孤寂之感。同学们,心中有苦,难道我不能向别人诉说吗?陈子昂为什么不这么做?
【教师预设】:念天地之悠悠
天啊,原来不是陈子昂不想向别人诉说,而是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他实在是无人可以诉说。
所以这句诗可以更加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教师预设】: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感。
最后一个问题,本篇文章,陈子昂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教师预设】:直抒胸臆
介绍直抒胸臆
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次《登幽州台歌》,结束今天的新课。
作业布置
完成《学法》相关内容。背诵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