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极地地区
教材分析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本节课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突出了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的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但仍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示南北两极地区的风光幻灯片和自然环境图片,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个框题转化为“识极地、析极地、知极地、忧极地”四个板块来进行师生互动与合作探究,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在地图上读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能说出各自的海陆分布特点。能说出两极地区特殊性的主要表现及两地自然环境特殊的形成原因;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教学难点: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
积极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通过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创设历史情景,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泼水成冰
【提出问题】
1.泼水成冰需要的条件?
2.什么地方在效果最好?
?观看图片, 回答问题:1.气 温 低 于 -30°C ; 要用热水。
2.极地地区
“泼水成冰”图片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环节二 学习新课 师生互动
一、精读地图识极地
出示 “极地地区”图,提出问题:
指图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指图说出极地地区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方法指导:南极洲:南极半岛按地球自转顺时针依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地区,四周被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环绕。
【极地地区判断方向】出示地图判断方向。明确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端,北极点是地球最北端。 方法指导:①南北找极点;②东西看自转(经线夹角小于180°)
过渡: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那南北极的位置对极地地区什么影响呢?
二、冰天雪地析极地
出示南、北极气候资料分析两地气候情况,完成填空。
展示极地地区冰天雪地的图片
出示南极洲剖面图
2.出示七大洲的平均海拔图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南极的自然环境】
展示图片与资料了解南极的自然环境
世界寒极、白色沙漠、风库
【北极的自然环境】
教师讲解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探究】出示南、北极地区气温对比,总结归纳,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的原因,完成表格。
读图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分析、探讨,认识极地的位置范围。
掌握极地判断方向的方法。
读图明确南北极气候寒冷,认识到南极比北极更寒冷
领会“冰雪高原”的意义
并回答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通过具体数据感受极地地区的寒冷
通过读图明确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提高极地地区判断方向的方法的能力
提高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 善于从地图、数据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 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环节三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三、科学考察知极地
简单介绍人类对南极的探索历程
【南极科考】
知识讲解,南极科考的意义并展示南极地区矿产资源图,重点强调煤炭资源。
合作探究一:(1)煤是古代植物演变而成的,为什么在寒冷的南极会有煤呢?(2)有人提议大规模开采南极地区煤炭资源,你是否同意?
展示中国极地科考站:展示图片,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重点展示南极科考站建设时间。
合作探究二:(1)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2)哪个科考站可作为常年科考站?为什么?
【北极科考】
过渡:观看图片引出极地环境问题
四、环境问题忧极地
【展示图片1】---→过度捕杀
【展示图片2】---→南极冰川崩裂
【播放视频】---→燃油泄漏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宝贵的“净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
了解人类极地探险的艰难历程。
学生通过回忆所学大陆漂移学说和地球运动知识回答问题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同学们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
学习极地探险过程中探险家们面对恶劣环境, 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
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观看图片、资料,直观感受南极存在的环境问题, 思考这些问题 带来的危害。
环节四 归纳小结
指导学生填写南极表格:
范围和位置:南极圈以南地区,太
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气候环境:酷寒、烈风、干燥,“雪
高原”、“白色沙漠”、“风库”。
代表动物:企鹅
矿产资源:石油、煤、铁、金和银
科学考察: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科考时间:11月份-次年3月份
指导学生阅读P53-58,参照南极填写北极表格:
范围和位置:北极圈以北地区,四周亚洲、欧洲、北美洲三洲环绕。
气候环境: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地区寒冷。
代表动物:北极熊
矿产资源:煤炭资源
科学考察:黄河站
科考时间:6-8月份
总结南北极自然环境对比表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环 节 五
当堂演练
通过南极、北极地区对错的辨析,巩固所学(见课件)
学生思考,自由作答。
及时巩固,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归纳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业布置:
1、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比较两极地区在地理 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方面的异同点。2、完成练习册中本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上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旨在提高课堂效率。设计上特别选取了比较多的反映极地风光的图片,注意关注新闻时事,资源丰富,比较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课堂以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也突出了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学生的讨论气氛不够浓厚,有个别学生没有参与讨论,只是在等其他同学的答案。难点突破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