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07 17: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6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其特点,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对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⑵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和实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通过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结构特点,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了解滑轮组工作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学习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本节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功、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所以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把滑轮看作是变形的杠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尤其是确定动滑轮的支点,学生不容易想象;根据滑轮组的组装情况,判断绳子的股数,学生容易把握不准。所以滑轮的实质(尤其是动滑轮)和判定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节的难点。
导入新课
提问,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用力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来了,你知道旗杆的顶部有什么装置吗?你了解它的作用和实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吗?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出示滑轮)
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板书课题)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滑轮?滑轮又分哪几种?
学生答: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轴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教师补充:窗帘上的轮子、起重机上的轮子。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滑轮有什么作用,首先研究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讨论:
你认为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 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3)讲解: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步骤是:
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在绳的一端挂不同的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拉动。
(4)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拉力方向。(板书结论)
(8)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定滑轮实质是什么杠杆,它的五要素分别是?拉力F和重物G的关系是?
学生讨论回答:等臂杠杆,支点在轴心,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得出F=G
提问:实际上F=G吗?为什么?
学生谈论回答:有摩擦,绳重影响
教师总结:F=G(忽略绳重、摩擦)(板书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2)讨论:
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只用一个动滑轮提起重物的时候,要使重物往上升,人必须往哪个方向拉绳子?这说明动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省不省力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有两根绳子拉着重物,而人只拉着一根,所以省力。学生也可能会想到在重物上面又多了一个滑轮,因此会费力。这没有关系,反而会使下面的实验更有趣。)
(3)讲解:为了弄清使用动滑轮到底省不省力,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步骤是:
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4)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用了多少力?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6)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板书)
(8)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动滑轮实质是什么杠杆,它的五要素分别是?拉力F和重物G的关系是?
学生讨论回答:省力杠杆,支点在左边接触位置,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两倍,得出F=1/2G
提问:实际上F=1/2G吗?为什么?
学生谈论回答:有摩擦,动滑轮重、绳重影响
教师总结:F=1/2G(忽略绳重、摩擦、动滑轮重)(板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