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的第三、四大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 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弱者“ 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C.“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C.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禹行,使大章步东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闻:‘一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有受其寒。’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寓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逾赤岸,北过寒谷,徊崑崙,察六扈,脉地理,铭金石。泻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漠;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圆,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竖亥度南北 度:测量长度
B.自合如此 合:应该
C.东造绝迹 造:到……去
D.殊方各进 殊:特殊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禹“为帝统治水土”的一组是(3分)
①济江南省水理 ②拊其背而哭
③脉地理,铭金石 ④开五水于东北
⑤平易相土,观地分州 ⑥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A.①②⑤ B.①③⑥ C. 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禹治水注重实地考察、掌握数据,他外出巡视,并派大章和竖亥对土地进行测量,收集各种相关数据。
B.大禹一心一意为尧帝治水,心系天下百姓,他渡江南行考察水质,遇黄龙负舟而处变不惊、笑谈自若。
C.大禹到苍梧,看见有个百姓犯了法被捆绑着,他反躬自省,认为天下无道导致了犯罪,心里非常难过。
D.尧对大禹为治水而鞠躬尽瘁的所作所为很是满意,给予他赐号伯禹圆、授官职司空、赐姓姒氏等等嘉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8.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1) ,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2) 亦余心之所善兮, 。民生各有所乐兮, 。(《离骚》)
(3) 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 。(《氓》)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前 世 的 五 百 次 回 眸
毕 淑 敏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的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踵,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树征服了吗 山的存在,让我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今生,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十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 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XX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常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今生,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将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类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拔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1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五百次眺望高山”,“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回眸次数的递增体现了文章内容上的逐层深入。
B.“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文章以一连串的排比,表达了对高山终将消亡的惋惜。
C.我在与绿色长期隔绝后第一次见到绿色的“那一瞬”就决意皈依绿色,以充满感情之笔表现了绿色对人心灵的震撼力。
D.“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的比喻,提醒人们要在今生今世始终做好一个人,无愧于人的称号。
E.文章写看山、看海、看人、看花、看科学家……有的地方浓墨重彩,有的地方概括叙说,详略得宜,笔法富于变化。
(2)为什么说“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 ”(6分)
(3)从“五百次回眸”到决定“不再东张西望”,作者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4)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试加以分析。(8分)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刘平安 刘京胜
1980年,曾同萨马兰奇一起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新西兰人塞西尔·兰斯洛特·克罗斯去世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萨马兰奇继承的是一个19世纪的国际奥委会,而他留下的将是一个21世纪的国际奥委会。”
的确,萨马兰奇继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时,奥运会正处于低潮时期,有些做法和规定已经不适合当时形势的发展。他面对现实,锐意改革,一举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萨马兰奇首先从职业与业余这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入手。
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但当年它却是个遗存多年又极其敏感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涉及奥林匹克运动原则的问题。
何谓职业与业余、它们之间的区别何在?简单说就是一句话,业余运动员另有生计,不因为参加体育比赛而获得任何报酬或奖励。职业运动员则以参加比赛为生,取胜后会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1947年通过的《斯德哥尔摩规定》下的定义是:“业余运动员是指那些仅仅为了欢乐,为了获益于身心和社会而参加竞技运动的人。对他们来说,运动不过是一种娱乐,而不涉及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物质收益。”
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就十分强调业余原则,获胜者的奖励只限于圣橄榄枝做的花环、棕榈枝及其它精神鼓励。顾拜旦对此十分赞赏,并把这项原则引进了《奥林匹克宪章》。他还不断提醒后人,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的解体,竞技者职业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奥运会的参加者参赛前必须在一份事先准备好的誓词上签名。誓词是:“我,签名者,以我的名义宣布,是符合奥林匹克关于业余主义规定的业余选手。”
萨马兰奇以前的6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都很强调奥林匹克运动的业余原则。就连思想开放的布伦戴奇也一直坚持业余原则。他在1969年华沙国际奥委会第68次会议的发言中指出:
“奥林匹克运动远不止是一种四年一度的体育盛典。它是教育和生活本身的哲理,是人类智力、生理和道德全面发展的表现。而人类的全面发展也应该充分体现出业余精神。”
事实上,绝对业余的选手从来就不存在。相传在古希腊,获得荣誉的竞技者们也还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奖励。
有关业余和职业争议最著名的冤案是“索普事件”。在1912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非凡的美国运动天才索普,以绝对优势夺得男子五项、十项全能两枚金牌,成为这届奥运会的头号新闻人物。但半年后,美国种族主义分子诬谄索普是“职业”运动员。翌年,国际奥委会追回授予索普的金牌,震惊世界。索普投诉无门,1953年在忧愤和贫困中病逝。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还我金牌!”。1982年,国际奥委会为索普冤案平反昭雪,他失去的金牌也在1983年由萨马兰奇亲自交还给他的女儿。但是索普沉冤事件,在奥运史上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萨马兰奇不过是明确无误地指出了这一事实。正如1981年德国一家报纸所评论的那样:“对于布伦戴奇视为神圣教条的业余原则,萨马兰奇认为那只不过是个性质问题。职业选手已经在奥运会多年。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将真相告诉大家,我们希望把这一切都大白于天下。”
所谓的业余原则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员基本上都是职业运动员,他们领取国家发给的工资,专门从事体育训练和比赛,获奖后也得到国家的物质奖励。
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它国家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也都得到了厂商经济上的支持。如果没有企业提供资助,仅靠他们从其它职业中赚取的薪金,恐怕连赛前的系统训练都不可能实现,更别说参加高强度的奥运角逐。除此,大多数国家的获奖运动员都能够得到厂商、社会团体和国家的巨额奖励。
萨马兰奇顺应历史潮流,于1981年修改了《奥林匹克宪章》的有关条文,去掉了“业余”一词,并且委托各国际单项体育协会制定自己的条款准则,由该协会确认参赛选手是否符合业余原则。只要该协会认可,国际奥委会也予以同意。首先从萨马兰奇的改革中受益的就是网球运动员。
12(1)下列就萨马兰奇对奥运会有必要进行改革的理由,说明不当的两项是( )(5分)
A.萨马兰奇继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时,奥运会正处在低潮时期,有些做法和规定已经不适合当时形势的发展。
B.古代奥运会的参加者参赛前必须在一份事先准备好的誓词上签名,宣布自己符合奥林匹克关于业余主义规定的业余选手。
C.虽然官方一直坚持业余原则,事实上,绝对业余的选手从来就不存在。古希腊获得荣誉的竞技者们也还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奖励。
D.萨马兰奇认为布伦戴奇视为神圣教条的业余原则是个性质问题。职业选手已经存在于奥运会多年,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将真相告诉大家。
E.如果没有企业提供资助,仅靠他们从其他职业中赚取的薪金,恐怕连赛前的系统训练都不可能实现,更别说参加高强度的奥运角逐。
(2)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萨马兰奇继承的是一个19世纪的国际奥委会,而他留下的将是一个21世纪的国际奥委会”?(6分)
(3)萨马兰奇修改了《奥林匹克宪章》,去掉了“业余”一词,由各协会确认参赛选手是否符合业余原则。这在说法上和做法上是否矛盾?(6分)
(4)作为世界最高竞技的奥运会,你认为竞技者是职业化好还是业余化好?(8分)
第Ⅱ卷 语言运用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老师的耐心开导,他心中积聚已久的愁闷涣然冰释,他又变得活泼可爱,有说有笑起来。
B. 这部电视剧以恢宏的气势、感人的情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艰辛历程。
C.这篇稿件文字晦涩难懂,内容粗俗不堪,实乃不刊之论。刊用这样的文章是对读者的极度不负责任。
D.对于一些好的经验,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不仅要做到师心自用,还应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亲朋好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即将从上海南站开出的D460次列车,成为中国首列正式开出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正式揭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序幕。
B. 为了伦敦奥运会,膝盖有些劳损的陆永再度出发。他渴望成为占旭刚之后第二位蝉联奥运会冠军的男子举重运动员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和梦想。
C.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要不妄自菲薄,不消极避世,不养尊处优,有目标,有追求,又能有一颗乐于奉献的真心真情。
D.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再次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这种做法不仅导致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端再度升级,而且引发了全球可能爆发“货币战”的担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因此,我们
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 ;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
们 。
①只会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
②只知浮在表面,他们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
③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④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
⑤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
A.②①③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
16.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5分)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
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人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阶段:□□□□□□□□□□□□□□□(不超过15 个字);
(3)第三阶段:□□□□□□□□□□□□□□□□□□□□(不超过20 个字)。
17.我国很多传统节日,不仅寄寓了人们的美好情感,而且有很丰富的含义。请从下面几个节日中任选两个,依照例句形式,表达它们的特点和寓意。(6分)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例:春节:爆竹震响,预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1)
(2)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双鞋,在地摊上不过几十元,到了商场、专卖店,会涨到一百,甚至几百;
一双鞋,材料很重要,好的材料才有好的质量;
一双鞋,样式老的大多很便宜;
一双鞋,只有让顾客满意才能卖出去。
这则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和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C(“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错,原文“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结合本段内容可知,是说东方在经济改变之后,寻求有权力的改变,才会有东西方的关系的改变,“东方主义”才能终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7.(1)“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害怕呢?”他脸色一点儿也没变,对船上的人说:“这条龙是上天拿来给我使用的工具啊。”(5分。得分点“尔何为者?”“颜色”“所以”各1分,大意给2分)
8. 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2分)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w.w.^w.k.&s.5*u.c.#om2分)
9.颈联体现出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2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刻画了出空灵环境,(2分)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戾”写环境的幽寂衬托内心的明净。(w.w.^w.k.&s.5*u.c.#om2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11. 11(1)(5分)CE(A项“逐层深入”理解不当:B项“惋惜”之情不当;D项这一比喻主要表现的是“遗憾”之情。(本题5分,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5分)
(2)(6分)以坚硬不屈的姿态隆起;(1分)虽然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最终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1分)即使溃败了,肌体还化作肥沃的土地(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2分);包容但永远不可能被征服,它让我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2分)
(3)(6分)
第二问:自然引出文章“把握今生”的主题,增添了文章的波澜。(2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4)(8分)文章一方面主体部分以排比式展开(并列结构)。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利于作者组织材料,拓展了文章的容量;层次清晰。(4分)另一方面采用了抑扬法,先层层铺排今生的“瞩目”,然后揭示主旨,传递给读者的是“活在当下”的理念:来世无论多么美妙,总是虚幻的,
12. (1)BE(B项,主要是叙说奥运会选手参赛程序,强调作为业余竞技者的身份。E项,不是改革理由。)(对一项得2分,全对得5分)
(2)一、顾拜旦对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十分强调的业余原则十分赞赏,并把这项原则引进了《奥林匹克宪章》。二、萨马兰奇以前的6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都很强调奥林匹克运动的业余原则。三、因为体制等众多原因,索普事件成为奥运会史上的深深遗憾。四、萨马兰奇顺应历史潮流,于1981年修改了《奥林匹克宪章》的有关条文,去掉了“业余”一词。五、国际奥委会为索普冤案平反昭雪,奉还其金牌。六、网球运动员首先从萨马兰奇的改革中受益。
( 每点1分,共6分)
(4)(8分) 观点一:认为职业化好。(2分)人类社会活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竞技可以成为一种职业;更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运动的竞争性更强;运动的专业性更强;能促进运动的科学性。(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B(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A项冰释前嫌:比喻疑团或误会解除。不用于烦恼等。C项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不能理解为水平低而不能刊登的文章。D项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15. C(扣住关键词“狂妄自大”“闭关自守”“急功近利”一一对应去思考)
16.(5分)答案:第一阶段: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1分)
第二阶段: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休克蛋白;(2分)
第三阶段:热休克蛋白训练免疫系统消除肿瘤残部。(2分)
18.立意参考:
1.第一双鞋意在强调“位置与价值”,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平台,价值的实现有所不同。
4.第四双鞋则强调“适应环境”、“适应他人”等等。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禹渡过长江到江南视察河道的时候,有条黄龙用背驮起他的船,船里的人非常恐惧,禹却嘿嘿地笑起来,说:“我从上天那里接受了命令,竭尽全力来为亿万民众操劳。活着,是一种天性;死去,是一种命运。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害怕呢?”他脸色一点儿也没变,对船上的人说:“这条龙是上天拿来给我使用的工具啊。”那条龙就拖着尾巴、丢下了船只游走了。
打这以后,禹便跑遍了国界内的所有地方,向东到了无人涉足的地方,向西延伸到积石山,向南越过了赤岸,向北翻过了寒谷山,来回于昆仑山脉,考察了玄扈山水,摸清了地形地势,在山石上刻下了各种文字。他在西部边远地区排除流沙,在北边沙漠地带疏通弱水;青色的地下水、红色的深水潭分别引入洞穴,疏通江河使它们向东流到碣石山入海;在混浊的漩涡中疏通黄河下游的九条分水道,向东北开通了五条河;凿通了龙门山,打开了伊阙山;平整土地又审察土质,视察地形来划分州域;不同的地方根据各自的不同物产分别进献,都有一定的上交给朝廷的贡品;所以民众离开了崎岖艰险的山区,投奔到中国来。
尧说:“行啊!竟把中国巩固得像这样!”于是就赐封名号,称禹为伯禹,委任的官职是司空,赐给他的姓氏是姒氏,让他领导州长,并负责巡视全国十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