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7 18: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字帖(tiē)?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商酌(zhuó)?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拖沓(tā)??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虚  业绩  朦胧  正心修身
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
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
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到2016年4月,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800万左右。
B.杨绛先生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C.今年传奇欧美音乐界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100周年诞辰。
D.5月21日,2016年世界羽毛球团体赛尤伯杯在江苏昆山落幕,使中国羽毛球女队击败韩国队卫冕成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络不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牵涉着国家安全。
B.医生表示,戒烟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C.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D.通过开展“校园书香节”,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6、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②当然要观察。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④⑤
7、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②!
A.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9、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10、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B.张叔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疑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D.教育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1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你想干什么?”——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
C.“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D.“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至“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回答问题。
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完成(1)~(4)题。
很现代的叶圣陶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先生,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针对青少年读者的作品,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条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叶圣陶是“很现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章,完成(1)~(5)题。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堆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的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
发现“破烂”→__________→被“教诲”→__________→获“奖励”→坚定“梦想”
(2)结合语境,体会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可回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老人为什么要“惩罚”和“奖励”“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小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了作者内心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等你回家》,完成下面练习题。
等你回家
(1)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2)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5)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6)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7)“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8)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9)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10)“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1)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运用什么描写方式?写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年轻人的神情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内容方面谈谈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有这么一个故事:儿子有病了需要妈妈的心,妈妈二话没说就把心掏给了儿子,途中不甚摔倒了,这时心说话了:“儿子摔疼了吗?”
(2)明星张国立的儿子因吸毒被抓,张国立第一时间在网络发表道歉信,并恳请社会:“请理解一个父亲的心情,也请原谅一个儿子的错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C
2、B
3、B
4、A
5、B
6、C
7、A
8、B
9、C
10、C
11、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答案: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这两句话承上启下。
(2)答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3)答案: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
(4)答案: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二)(1)、让读者对叶圣陶有个总体印象;为下文写叶圣陶的有活力做铺垫。
(2)、说明叶圣陶书法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
(3)、他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他的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
(4)、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
(三) (1)答案:偷“破烂” 受“惩罚”
(2)答案:本义是指物品(多指废品或旧货)不可收回利用。用在这里是一种比喻说法,指“我”如果自暴自弃、沉沦堕落就会一事无成、毫无价值。
(3)答案:因为“我”的盗窃行为和颓废消极、自暴自弃的精神状态而“惩罚”“我”;因为“我”擦拭干净玻璃而“奖励”“我”。
(4)答案: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文章通过拾荒老人对“我”的“教育”使“我”明白人生处于困顿时,要乐观面对,坚定信心,就会像被拭去灰尘的玻璃那样光洁如新。
(5)答案:因为“我”偷“垃圾”受到了老人的一番“教诲”,使“我”顿悟,那些意味深长的话出自一个拾荒老人之口,让“我”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他,从心底深处对他产生了敬意。
(四)1、“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反衬)了父亲深深的哀愁。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
3、(1)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的心理。
(2)儿子先是嘲讽后流泪,可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
4、点题,突出父亲的形象,并表明了父亲的态度:不会丢儿子不管,社会也不会抛弃你,只要你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们会等你回家。
5、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他们会宽容犯错的孩子。如文中父亲最后还是宽容了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孩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