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从永磁体谈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1 从永磁体谈起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07 17:5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1从永磁体谈起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粤沪版第十六单元《从永磁体谈起》第一节的内容,介绍的是关于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本节涉及主要知识有磁性、磁体、磁极、磁化。按照《课程标准》本节要求学生知道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的概念,为下一节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的探究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学过关于磁体的现象,在平时生活中也接触或观察过磁体,所以对磁的现象并不陌生,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潜知识提升到物理的知识层面上。但是对于磁化这个全新的、较为抽象的概念。若学生程度相对较高,应本节课的难点放在磁化概念和方法上。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磁性、磁体以及磁体的特点;
2、知道一些基本的磁现象,知道“磁化”和“去磁”的简单方法;
3、通过了解磁体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我国古代对磁学的伟大贡献,体会物理知识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什么是磁化和磁化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磁极的判断;
2.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判断。
六、器材准备
1、条形、蹄形磁体,铁、钴、镍片,铁屑,钢针,投影仪,投影片,挂图,大头针,铁架台,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小磁针。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引入
1、观看新闻短视频《磁悬浮列车600公里时速,北京到上海仅需2.5小时》,引导学生并提出问题。
学生观看
提问 视频 小视频的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探究1 1、提问:磁铁吸引哪些物体?
2、教师演示,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总结。 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实物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总结1 1、磁铁吸引哪些物体?
2、磁铁不吸引哪些物体?
3、引导学生讨论,磁体吸引哪些物质? 学生进行谈论、总结 实物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学生讨论1 1、指出讨论话题:对磁体进行分类;
2、老师提示:按形状、来源、保持磁性的长短分类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2 磁体各处磁性是否一样?
什么是磁极?
磁极间有什么相互作用? 各组学生合作、探究 实物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讨论2 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是否仍然都有N极和S极?
反之,如果再让这几段磁体互相吸引结合为一体,整个磁体又有几个磁极? 各组学生合作、讨论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3 被磁体吸引的铁钉能不能吸引其他大头针,这时它们有没有磁性?
各组学生合作、探究 实物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程序 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学生讨论3 引出磁化的概念;
总结磁化的方法。 学生讨论、分析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4 1、已经被磁化的铁钉用力敲几下,这时它还有没有磁性?
各组学生合作、探究 实物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讨论4 1、引出去磁的概念;
2、总结去磁的方法。 学生讨论、分析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学生复习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练习设计 1、磁体、磁性的相关练习;
2、磁极的判断相关练习;
3、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练习;
4、磁化、去磁的相关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多媒体课件 巩固所学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作业 课后思考:怎么判断物体有没有磁性?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设计 从永磁体谈起
1、磁性: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
4、磁体的指向性:指北向南
5、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6、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a、软磁性材料:磁化后磁性易消失 铁
b、硬磁性材料:磁化后磁性不易消失 钢
7、去磁:使磁体失去磁性的过程。方法:不断敲击或用火加热。
九、教学反思:
学生对动手操作实验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秩序很好,气氛也很活跃。实验中遇到问题能主动提出跟同学、老师一起讨论解决,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比较好,对磁性等知识不要陷入死记硬背的套路中,能通过理解分析对比来记忆。老师所设计的练习,大多数同学能顺利完成。但也有极个别学生在实验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或没能及时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结论,但经启发能理解,问题并及时纠正。
点 评:
本节课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突出自主探究实践能力和合作讨论精神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及关心科技发展的教学理念。能采用动手实验、小组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