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心比心》(开发型)
教 师 陈建素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四(5)
教学时间 2010年 3月 9 日(第5 周星期 三 )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学内容 教学《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其一:“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这位“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沉重的大门一旦松手,就会撞到后来的尾随者,于是她一直等后来者跟上才松手,然后想到自己,希望自己的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有人会这样做。这就说明,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其二:“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同样,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文中的那位母亲正是这样想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以自己对他人的宽容和鼓励,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整篇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力。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这样说:“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新课标第一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同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xkb1.com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感恩的心》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揭题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讲述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的真情故事。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生活故事,看老师写——(板书:将心比心)2、理解课题:“将心比心”对于这个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自由说(自己大度一些,对事情不要斤斤计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3.带着你的理解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你拿起书,自由读读课文,想想文中写了哪两个故事?2.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能帮助你理解课文的词语,你能读读吗?(推开、沉重、松手、道谢、温暖输液、扎针、平静、宽容、鼓励)个别读 2、汇报: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个故事吗?(学生借助词语复述课文,把握课文整体结构,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板书:帮助推门、理解过失。)三、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1、这两个故事都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现在让我们静下心读读课文中的第一个故事,想想哪个画面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一)推门帮助请学生汇报:(课件)“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 “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2、这个画面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预设:(1)阿姨面对素不相识的老人,却愿意为她推开大门,用手撑着,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手。从小事可以看出阿姨是个懂得关心别人的人。多么热心,懂得关心别人的阿姨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2)阿姨看到了老人不由的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都愿意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关心别人。3、引读:是的,当这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奶奶走上来的时候,她都是这么想的——“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当阿姨看到了奶奶,她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年老的母亲,将心比心,因为她希望——“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当奶奶向她道谢时,她只是轻轻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5、阿姨的语气是轻轻的,但听了这件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读到这儿,相信每位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温暖了我们的心。(二)、原谅过失1、这只是我听奶奶说起的一个小故事,不久我自己也亲身地经历了这样一件温暖我的故事。请你读读课文第二个,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动了?(1)我正要抱怨,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A 你为什么感动?母亲的平静,如果是我,我在早就抱怨了。 如果你遇到了被扎了两针还扎不进去,你会怎么说?怎么做?B 是的!因为疼痛,我们也许会埋怨,会责备,这都是人之常情!可是母亲却是怎样的表现?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的宽容、理解、关爱)C 当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还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时母亲分明已经意识到护士是个新手,第三次、第四次的失败,母亲同样鼓励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这是多么宽慰人心,饱含鼓励的话语呀!D 正是这饱含鼓励的话语让小护士信心倍增,(齐读)(课件)第三针果然成功了,那位护士长出了一口气,她感激的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课文中还有哪一处让你感动? (2)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A 请你说说感动的理由?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平静” 这个词,透过它,你仿佛看到什么?你能来读读吗?B 母亲看着实习的小护士,不由的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将心比心,她宽容了小护士的过失。C 看到了母亲这样的行为,听见了母亲这样的话语,我的心再一次被温暖了。此时,又是______________温暖了我们的心。3、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课件)A 所以文中的阿姨是这样想的“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B 所以文中的母亲是这样说的:“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C 我们如果理解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课件,最后一段)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D生活中,你有遇到过,曾给过别人宽容或者得到别人宽容的事情吗?请你用简单的几句话说一说。学生结合实际说E 是啊!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把这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别人,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人生就像短暂的旅程。生命的精彩与动人全靠你有一颗真诚的心。当你能对别人体贴关心,将心比心地生活,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很幸福。
板书设计 将心比心爱心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课文中讲到一位阿姨为老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等老奶奶过去后才松开手,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问题一提出,平时表现一般的一个学生这样回答:“阿姨的妈妈和这位老奶奶的年龄差不多,她只希望遇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阿姨这样的目的既能唤起人们多一份关心和一份关爱,又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这位阿姨的一举一动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位同学接着回答:“说明阿姨心灵纯洁,心地善良,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啊!”与此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世界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