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说教学背景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确定
三、说教学方法及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五、说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背景分析之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第一节内容,教学内容主要讲人体血液的组成及其特点,为学习血液循环打下基础。本节中心是:知道人体血液的组成,根据其特点分辨出不同的血细胞并解释他们的功能,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于血液有一个基本概念,也为今后学习血液循环做好铺垫。?
教学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过半学期的生物,对生物实验也有一些基础。
2.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上实验课,兴趣很高。
3.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
说教法
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引入新课,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用引导法解决这些问题。
说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
知
识
能
力
情
感
教学目标确定
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举例说明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血液的永久性标本;
通过分析血细胞特点,分辨出三种血细胞,培养学生的思维。
?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勇于探求的精神;
认同血液花间的意义,正视健康体检和真爱健康。
准确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功能。
重点
根据血细胞特点,在显微镜下分辨出三种血细
胞并说出各自的功能。
难点
学习重、难点剖析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提出质疑
体验实验
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目的: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启发、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导入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料和氧气如何运输到组织细胞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又如何从细胞中运出去
血浆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体验实验
】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培养科学品质和精神;勤于动手,加深记忆。
实验要求: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血液中的三种血细胞
材料用具:人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1、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根据观察现象,认识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讨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数量
怎样区分三种血细胞
1.比较、分析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2.说说在显微镜下怎样区分这三种血细胞。
观察与思考
红细胞
特点
呈两面凹的圆盘状;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内含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可以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可以与氧分离。
主要功能
运输氧气
白细胞
特点
体积较大、数量较少;
有细胞核。
主要功能
包围并吞噬病菌
血小板
特点
没有细胞核;
体积极小;
形状不规则。
主要功能
止血并加速凝血
血细胞的区别
课后练习当堂做。
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疑惑。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困惑给予及时的点拨。
完后要马评价。
独立完成
出示答案
提出疑惑
教师点拨
【
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目的:检测,巩固
细胞
分裂
分化
组织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结缔组织
器官
系统
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
泌尿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运动系统
人体
【总结升华】
目的:培养自我梳理的习惯
教学评价反思
通过实验,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但在操作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合作时不太专注,个别学生的观察不仔细,所以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慢慢培养合作学习的方式。一些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都观察到了三种血细胞。但也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显微镜的操作不熟练,影响了观察的效果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