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 一年级下册 运动中的疼痛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体育与健康 一年级下册 运动中的疼痛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1-04-08 19: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体育课教案
授课内容 运动中腹痛和晕厥 授课时间 第十五周第一次课 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1.介绍运动中腹痛产生的原因和发病原理,使学生初步形成对运动中腹痛的了解。
2.介绍晕厥现象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晕厥的了解。
2.使学生了解简单治疗腹痛的方法和如何处理晕厥。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 治疗腹痛的方法和处理晕厥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动中腹痛、晕厥产生的原因
教 学 内 容 板书设计
导入 很多同学在运动中经常出现腹痛、胃痛等症状,甚至发生晕厥现象,可能有的同学曾怀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其实不用太担心,这有可能是运动训练有关,只要我们做好各项准备活动,是可以预防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怎样简单的治疗。
问题:如有同学出现运动时腹痛,疼痛的部位在哪里?
请问我们同学有谁曾经出现过晕厥现象?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运动中腹痛产生的原因和发病原理
运动性腹痛
肝脾淤血
准备活动不充分就加快速度和加大强度→心血管系统未充分调动→心脏搏动不充分、无力→下腔静脉压力升高→肝脾静脉回流受阻→肝脾淤血→肝脾被膜张力增加→被膜神经受牵拉→疼痛
剧烈运动时呼吸急促、表浅→膈肌活动絮乱→胸内压升高→下腔静脉压力升高→肝脾静脉回流受阻→肝脾淤血→肝脾被膜张力增加→被膜神经受牵拉→疼痛
呼吸肌痉挛
运动中未注意呼吸节律与动作的协调→未注意加深呼吸(呼吸急促、表浅)→呼吸肌功能絮乱→呼吸肌收缩不协调
准备活动不充分→呼吸功能赶不上肌肉工作的需要→呼吸肌缺氧→呼吸肌痉挛→加剧疼痛
注意:呼吸应该增加深度,减少频率。
胃肠道痉挛或功能絮乱
剧烈运动使血流重新分配(各种刺激所致,如饭后过早参加运动、吃得太饱、喝得过多(冷饮)、空腹运动时空气刺激等)→胃肠道缺血、缺氧或淤血→引起胃肠痉挛或功能絮乱→胃壁和肠壁的神经收到牵拉→疼痛
(二) 腹内疾病
1. 急慢性肝炎和胆道疾病(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炎等)→右上腹痛
2. 胆道蛔虫病→肚脐周围痛
3. 溃疡病→上腹部痛
4. 慢性阑尾炎→右下腹痛
(三)腹外疾病 常见的有右肺下叶肺炎、胸膜炎、肾结石以及腹肌损伤。
三.治疗的方法
1. 对腹内或腹外疾病所致的腹痛,主要依据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药物、理疗、局部封闭等)。
2. 运动中出现腹痛的治疗方法:
(1)适当减速,并做深呼吸和调整呼吸与动作的节奏
(2)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弯腰跑一段距离
(3)仍然疼痛,应暂时停止运动。口服阿托品、颠茄等解除痉挛的药物。
(4)针刺或掐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进行腹部热敷。
四.预防
1.遵守科学的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全面身体训练,提高生理技能水平)
2.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合理安排膳食(激烈运动前不要吃的过饱,不要大量饮水,不吃平时不习惯的食物;不要在饥饿状态下参加训练或比赛;餐后一个半小时才能参加运动)
4.定期检查,发现疾病应及时治疗
五.晕厥产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精神和心理状态不佳
2.重力性休克
3.胸内和肺内压增加(用力憋气)
4.直立性血压过低
5.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改变
6.心源性晕厥
7.运动员中暑晕厥
六.征象和诊断
1.昏倒前,病人感到全身软弱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
2.意识丧失。
3.醒后仍有头昏、全身无力、虚弱感,同时伴有头痛等征象。
七.处理方法
1.一般处理
A.应让患者平卧,足部略抬高,头转向一侧。
B.下肢向心按摩。
C.必要时针刺或指掐人中穴位,或嗅氨水。
D.意识恢复后可饮少量低度白酒或热饮料(增加血容量,促进血液循环)
E.面部和颈部冷敷。
2.病因治疗(略)
八.预防
1.坚持科学的训练原则,避免发生过度疲劳、过度紧张等运动性疾病。
2.运动员应进行定期体格检查。
3.久蹲后不要立即起立,应慢慢起立。
4.饥饿、空腹时不要剧烈运动。
5.进行长距离运动时要及时补充糖、盐和水分。
6.避免在高温、高湿度或无风条件下进行长时间训练和比赛。
7.水下游泳时应有安全监督措施。
8.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沐浴。
9.如有感觉头晕等征象时要立即停止运动,休息一段时间再运动。
小结:

一. 原因和发病原理
1.运动性腹痛
(1)肝脾淤血
(2)呼吸肌痉挛

(3)胃肠道痉挛或功能絮乱
2.腹内疾病
3.腹外疾病
二.运动腹痛治疗方法
运动中出现腹痛的治疗方法:
(1)适当减速,并做深呼吸和调整呼吸与动作的节奏
(2)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弯腰跑一段距离
(3)仍然疼痛,应暂时停止运动。口服阿托品、颠茄等解除痉挛的药物。
(4)针刺或掐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进行腹部热敷。
三.预防
四.晕厥产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精神和心理状态不佳
2.重力性休克
3.胸内和肺内压增加(用力憋气)
4.直立性血压过低
5.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改变
6.心源性晕厥
7.运动员中暑晕厥
五.晕厥处理方法
1.一般处理
A.应让患者平卧,足部略抬高,头转向一侧。
B.下肢向心按摩。
C.必要时针刺或指掐人中穴位,或嗅氨水。
D.意识恢复后可饮少量低度白酒或热饮料(增加血容量,促进血液循环)
E.面部和颈部冷敷。
2.病因治疗(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