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祖父的园子

文档属性

名称 7祖父的园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15 20:4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祖父的园子》(开发型)
教 师 戴少娟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五(4)班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学内容 7、《祖父的园子》
教学课时 共1 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习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 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② 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⑵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① 小结: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② 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⑶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 思考:    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 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⑷ 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新课标第一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思考: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五、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
   ⑴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⑵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扩展练习:
    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xkb1.com(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教学反思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一第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茅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