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31张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31张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4-08 21: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1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问题探讨
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
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坏境?
不是,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
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
在生物圈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存在紧密而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过渡
思考:
为什么人口快速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人类生活和生产会消耗地球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这些即生态足迹
1.概念
生态足迹,又叫________;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________(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占用
人口单位
生产资源
2.举例换算
①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个人所排放的CO2总量可以转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一)、生态足迹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林地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草地
表示生产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耕地
表示种植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阅读教材83页图4-1生态足迹的示意图,填写下列问题
3.构成:
碳足迹-表示扣除 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 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 面积。
建设用地-表示 设施所占用的 面积。
林地-表示 产品所需的 面积。
渔业用地-表示 生产所需的 面积。
耕地-表示 所需的 面积。
草地-表示 所需的 面积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一)、生态足迹
4.生态足迹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___;
(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________


因此,为了减小生态压力,应_____生态足迹的值
减小
可能不同
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____生态足迹
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____生态足迹
增大
增大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过渡
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物质支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全球的人口持续飞速增长,近几十年来,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有哪些呢?
思考讨论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和未来人口预测图
资料2 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资料3 化石燃料的使用等原因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资料4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人均值,但远高于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
讨论: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思考讨论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和未来人口预测图
资料2 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资料3 化石燃料的使用等原因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资料4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人均值,但远高于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
讨论:
2.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的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保护耕地,开发新能源,通过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等
思考讨论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和未来人口预测图
资料2 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资料3 化石燃料的使用等原因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资料4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人均值,但远高于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
讨论:
3.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我们应该怎么做?
整体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思考讨论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和未来人口预测图
资料2 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资料3 化石燃料的使用等原因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资料4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人均值,但远高于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
讨论:
4.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
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注:人口过快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对资源的影响:人均可利用耕地减少;人均水资源减少;粮食短缺;森林、草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
(2)对能源的影响:导致能源需求量大,森林等可再生能源被破坏;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增多。
(3)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们生活等造成水、土壤、空气等环境污染。
(4)采取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过渡
我国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有哪些呢?
1.我国的人口现状
①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人口增长快
②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
③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
2.实施措施
①实施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
(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例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推进生态农业,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短缺
生物多样性丧失
臭氧层破坏
环境污染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暖
①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②全球气候变暖有哪些危害呢?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1.全球气候变暖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提高秸秆还田率;
③防治全球气候变暖措施有哪些呢?
2.水资源短缺
①形成原因
②危害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人口剧增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水资源污染
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③水资源短缺防治措施有哪些?
2.水资源短缺
一、开源
1加强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
2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3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4雨水花园(通过增强下渗增加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5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
6采取生物、技术措施净化污水和循环利用
二、节流
1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加强宣传教育提倡节约用水
3农业上发展滴灌喷灌技术、培育耐旱品种、土地保墒、覆膜技术等(节水农业)
4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3.臭氧层破坏
①形成原因
②危害
③防治措施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物质
南极臭氧空洞
4.土地荒漠化
①形成原因
②危害
③防治措施
植被的破坏(草原开垦,过度放牧)
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保护草地、植树造林
5.生物多样性丧失
①形成原因
②危害
③防治措施
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6.环境污染
①分类
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②形成原因
③危害
④防治措施
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
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6.环境污染
国家节水标志
1.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2.我国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3.具体做法 ——使生态系统处于生态盈余状态:
①减小生态足迹总量;
②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
四、可持续发展
谢谢
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