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物态变化》练习卷
一、选择题
1.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凝固 C. 液化 D. 汽化
2.深秋的早晨,我们看到地面、花草上有一层白色的霜,霜的形成是【 】
A.凝固现象 B. 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 升华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 B.(2)(4) C. (1)(3) D.(3)(4)
4.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上会出现先有水珠后变干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 】
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B.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C.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7.市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8.市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是【 】
A.升华、熔化、液化 B.凝固、汽化、凝华C.熔化、汽化、升华 D.液化、凝固、凝华
1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汽化的是【 】
A.灯泡的灯丝用久后比新时细 B.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 D.新鲜白菜会慢慢干瘪
11.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升华 B. 汽化 C.液化 D. 熔化
1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13.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14.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 】
A.液化现象 B.熔化现象 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15.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16.冬天,我们在教室窗户的内侧,会看到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 】
17.下图是某固态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由图可以判断【 】
A.这种物质的熔点是190℃
B.这种物质在CD段已变成气体
C.这种物质熔化过程用了12min
D.这种物质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8.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B.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放热
C.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凝固现象 D.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过程中吸热
19.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①,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A.①汽化 ②液化 B.①液化 ②汽化 C.①升华 ②液化 D.①升华 ②凝华
20.从冰箱中取出棒冰,剥开包装纸后有“白气”出现,这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升华
21.往烧杯里放入一些冰块,用酒精灯加热.如图1所示.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凝固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雪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 B.露是小冰晶熔化成的小水滴
C.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D.雾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23.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因为【 】
A.肉中的水会结冰 B.库内的水蒸气凝华附在肉上
C.肉中的冰会熔化 D.肉中的水会蒸发
24.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25.以下事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春天,冰封的河面消融 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湖水结冰
26.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 】
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B.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C.结束游泳上岸后身上会感到有点冷 D.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二、填空题
1.天空中的云五彩缤纷,常常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那么云是怎么形成的呢?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____小冰晶,被上升的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了云。(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____________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________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3.水是生命之源,它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贮菜时,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__________热,以防止地窖里的菜被冻坏;冬季在空调房间里,人们也常会放盆水,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来提高房间里的空气湿度。
4.去年冬季,我市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往年少见。从物态变化分析,“雾”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__现象,“霜”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__现象;“霜比往年少见”说明我市去年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5.小明同学在探究固体熔化的活动中,作出了如图4所示的图像。从图像可知,这种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是 。
6.如图所示,凉铁板上出现了大量的小水滴,小水滴是由壶嘴喷出的水蒸气 _________形成的;高烧病人用冰袋降温是利用了 。
7.根据右表所提供的数据(1标准大气压下)可知:
(1)80℃的酒精是________________ 态;
(2)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50℃,此时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 (选填“酒精”或“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三、简答题
1.炎热的夏天,床铺上的席子、地板、地坝等,到处都很热,让人受不了,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出一种能使这些地方(其中一个地方)的温度有所降低的简易方法(不得使用空调器),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2、下表是小京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min时是____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气”)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______℃
3.如图l9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____________高度固定 的.(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某同学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可得到的结论是:
。
加热时间(min) 0 2 4 6 8
温度计示数(℃) 0 0 0 4 8
现 象 有较多的冰,少量的水 有少量的冰,较多的水 冰几乎完全消失 全部是水 全部是水
1、在气温为0℃的室内,把盛有冰和水的金属盒漂浮在盛有酒精溶液的开口容器里,过一段时间后,金属盒内冰和水的变化情况是( )
A、不发生变化 B、冰减少,水增多 C、冰增多,水减少 D、无法判断
2、在地球的水循环过程中,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 )
A、植物的蒸腾作用 B、海洋表面水的蒸发
C、地下河水的渗透 D、陆地河流表面水的蒸发
3、在气温是20℃的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当水银面经过“20”到“100”之间的某一刻度时,温度计的示数表示( )
A、房间里空气的温度 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什么也不表示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丙是三种固态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分析图表可得:三种物质中 是同种物质,你的理由是
。这两种物质质量哪个大? 。丙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平台”表示
5、如右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B、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C、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汽化后,油沸腾
6、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组长小李在某报刊中的文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读到:“水开之前,水上冷下热”。而同组的小张却说:“水开之前,水是上热下冷的,因为热水密度小,总是浮在冷水上面。”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 兴趣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做实验寻找答案:
在一大烧杯中盛水,取4个温度计,让其中3个温度计的液泡分别浸没在水的上、中、下3个不同深度,另一个温度计的液泡则直接与烧杯底部接触。在烧杯置于火上慢慢加热的过程中,对应于不同的时刻,记录各温度计的读数。下表为一次实验的数据记录:
经5次重复实验,均有类似规律的实验结果。则:
(1)实验的结果是否支持哪一种说法 请根据上表数据写出实验结论。
(2)实验中,他们发现:水开前,杯底有一些气泡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变小,直至湮灭。请利用表中数据解释之。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C C D A B D B C A C C B A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C A D A A B A C B D C B
1.液化 凝华
2.熔化 液化
3.凝固 放 蒸发或汽化
4.液化 凝华 高
5.晶体,0℃
6.液化,冰熔化吸热
7.(1)气
(2)酒精
1.用湿毛巾擦席子,水汽化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其他合理也可。。
2.气,晶体,48
3. (1)酒精灯及火焰 (2)棉线 (3)棉线上有“雪”状物质 (3)升华和凝华。
4. 冰在溶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熔化后,继续吸热,温度升高等。
附加题
1、C 2、B 3、C 4、5、D
6、(1)两种说法都不能支持(2分)。水从室温上升到80OC附近前,水温“上高下低”,而从80OC升到100OC开始沸腾这一过程中,水温“上低下高” (2分)。
(2)容器底温度较高,气泡贴在容器底,生成时温度较高。一旦离开容器底,温度下降,体积缩小,而生成的气泡本身就小,在水开之前就发生了“湮灭”现象(2分).
图10
油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