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一课一练 (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一课一练 (含答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20: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北京的春节
《基础过关》
一、辨字组词。
且(
)
拌(
)
恰(
)
轿(
)
但(
)
伴(
)
给(
)
娇(
)
二、在下列的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
)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3.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
-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三、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色味双美:
_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四、把下列的句子补充完整。
1._
不是
,而是_
_
2.除了
,没有_

《能力提升》
五、课内阅读。
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成《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增烛,观者就更多。
1.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2.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搞写灯的.
______多,________多
.为的是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
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
六、课外阅读。
过年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
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
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
影像,长辈指点日:“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
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
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
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
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
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日不得罄,事
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
以见底。芥末堆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段写的是除夕守岁,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文中画“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画“
”的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什么作用?
短文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试举-
-两句加以分析。
《提升乐园》
七、能说会道。
你的家乡在过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说给大家听吧。
答案:
一、示例:元旦
但是
搅拌
伙伴
恰好
送给
轿车
娇嫩
二、1.因为
所以2.即使

3.虽
可是
而且
三、1.样子和味道都很好
2.现在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寒鸦都冻死
四、示例:1.这件事不是王明做的,而是杨林做的
2.除了妈妈以外,没有人带伞,
五、1.一律
2.数量
种类
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3.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初一、十五。因为家家户户吃元宵,处处张灯结彩,非常热闹。
六、1.一共写了六件事:熬夜守岁,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
2.环境描写。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3.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
4.示例:(1)“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2)“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
七、示例:我的家乡过春节时,要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初一的早上要去给长辈拜年。正月十五要蒸面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