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读拼音,写词语。
fán máng méng lóng mài suì bō tāo
jì jìng téng luó màn cháng xiāo sǎ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并按要求写一写。
(______)的流苏 (______)的朝霞
(______)的金晖 (______)的雪花
(______)皑皑的树枝 (______)的光华
选择几个短语描述文中的这棵白桦,并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光彩鲜明耀眼。(__________)
(2)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___________)
(3)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__________)
(4)形容又多又密。(__________)
(5)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__________)
(6)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__________)
4.比一比,再组词。
径(______) 垢(______) 胆(______) 暴(______)
经(______) 后(______) 坦(______) 瀑(______)
抬(______) 彩(______) 涉(______) 辩(______)
治(______) 采(______) 步(______) 辨(______)
5.读句子完成练习。
(1)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效果。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小白菊的______________之情。
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6.查字典,填空。
“涂”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_画。“涂”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②随意地写字或画画;③抹去;④泥。
给下列词语中的“涂”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涂鸦(______) 涂抹(______) 涂炭(______) 涂改(______)
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文物。(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血汗和智慧凝结成长城。(扩句,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穿戴的都是新衣服。(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老师布置的所有一切习题,他都做完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台湾青年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 ),长出( )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 ),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8.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
9.在括号里按照原文填空。
10.在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微笑——(______) 软弱——(_____)
11.用语段中带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不管……总…… 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交警叔叔总是坚守着岗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2.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出白杨树具有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秋”
①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②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③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④“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
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⑤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3.第①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 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
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 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
14.第②段中“捣衣”是指( )
A.万户月下演奏 B.儿童调皮捣蛋 C.特殊材质衣服 D.用棒子打衣服
15.第③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 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 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16.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7.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
A.说明两首诗题材不同 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
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 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18.如果将第④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9.“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作文。
选择一处景物进行描写,可以用诗歌的形式,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繁忙 朦胧 麦穗 波涛 寂静 藤萝 漫长 潇洒
2.洁白 姗姗来迟 灿灿 晶亮 白雪 银色 示例:白桦披着晶亮的雪花,沐浴着姗姗来迟的朝霞,闪耀着银色的光华。这棵白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挺拔、高洁、美丽。
3.灿烂 千姿百态 山崩地裂 密密麻麻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4.小径 污垢 胆小 暴露 经过 后来 平坦 瀑布 抬头 彩色 涉足 辩论 治理 采花 步行 辨别
5.排比 反问 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拟人 赞美和喜爱 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6.T tu 氵 7 ② ① ④ ③
7.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 他穿的都是新衣服。 老师布置的所有习题,他都做完了。 台湾青年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8.白杨
9.发芽 粗壮 雨雪 洪水
10.严肃 坚强
11.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交警叔叔总是坚守着岗位。
12.我体会出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二是坚强不动摇。
13.B14.D15.A16.D17.D
18.示例:不恰当。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19.示例: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范文:
美丽的东湖
你去过东湖公园吗?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阴,是个好地方。
东湖公园里有许多景点,最美的要数“杜鹃花园”了。杜鹃花是江门的市花。那里的杜鹃花非常美丽,红艳艳的。许多游客都去那里拍几张照片才肯离开。
东湖公园有一个美丽的天鹅湖。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潋滟。湖里的天鹅非常美丽,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不时望望我们,好像在欢迎我们呢!不时有游人向湖里抛去一些面包渣,立刻引来了无数金鱼。金鱼争先恐后地抢着面包吃。吃饱的金鱼优雅地离开,有时还停下来望着游人,好像在说:“谢谢你们,让我们饱餐一顿。”
公园里的雕像栩栩如生,田螺姑娘正在等待着什么,一匹骏马在飞快地奔跑,一本“书”上还写着东湖的由来……
凉风习习,望着漫山遍野的绿树,呼吸者新鲜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我爱美丽的东湖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