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台阶》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台阶》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17:48: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台阶
“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我创作《台阶》这篇小说。”
——李森祥《听作家李森祥上课》
哪一幅作为课文插图更合适?
(一)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默读课文,梳理情节
概括内容:父亲不辞劳苦花了大半辈子建造了有高台阶的新屋,结果父亲走向了衰老。
默读课文,梳理情节
(二)梳理情节,理清层次
请同学们试着梳理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结局(26-32段):新屋落成,父亲老了。
情 节
开端(1-9段): 想要造高台阶新屋。
发展(10-16段):经历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17-25段):建起了高台阶新屋。
04
(一)细读文章的开端部分,思考: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建有高台阶的新屋这一愿望,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
细读文本,分析人物
本文中“台阶”的多层含义: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1)实指屋门口防水用的台阶;
(2)象征着地位;
(3)象征不断前行的人生历程。
文中第8段写道:“……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在父亲心中,台阶的高低是家庭地位高低的标志,父亲不甘低人一等,他想通过建高台阶,提高自己的地位。可见他是一个要强的农民,他渴望改变生活、获得尊重。
(一)细读文章的开端部分,思考: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建有高台阶的新屋这一愿望,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
细读文本,分析人物
(二)细读文章的发展、高潮、结局,分析父亲的形象。
细读文本,分析人物
说一说:
父亲是一个 的人,
我是从 看出来的。
填词语或短语
抓住关键词和细节描写,圈点批注,然后交流。
1.父亲是一个极其辛劳的人,我从“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中看出来的。
2.父亲是一个执著的人。从“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能看出。
3.父亲是一个为了盖新屋而起早贪黑的人。从“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能够看出来。
4. 父亲是一个憨厚朴实的人。我从文中找的句子是“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5.父亲是一个谦卑的人。从“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看出来的。
6.父亲是一个困惑、失落的人。从高台阶建好后,父亲很少在台阶上坐坐了,而“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以及他的自言自语:“这人怎么了?”这些语句中看出来。
教师小结:
本文的父亲是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封闭落后山村里的农民。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不怕千辛万苦,能够拼命硬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的父亲形象。他一辈子努力奋斗、艰辛劳作,但依然卑微。可他以坚忍不拔的品格、持之以恒的毅力成为一个能够赢得我们尊敬的父亲。
质疑解疑,体会感情
(一)质疑解疑,体会父亲的内心
1.对于父亲来说,新台阶比旧台阶好吗?
新台阶没有旧台阶好,高台阶不适合父亲,父亲在高台阶上把腰给闪了。小说第28段中写道:“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父亲在高台阶上闪了腰,他的体力不适应高高的九级台阶。高台阶非但未能给他带来惬意,而且还带来了伤害。从这个角度看,父亲的追求并不适合他。
高台阶新屋的建成给父亲带来了什么感受?
不自在,
不对劲,
若有所失。
父亲为何感到“不对劲”?
父亲为何感到“不自在”?
朗读第26段至结尾,找出描写父亲感到不对劲、不自在、若有所失的句子,并思考父亲为什么会这样。
父亲为何感到“若有所失”?
父亲坐在高台阶上感觉“不对劲”。第26段中“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父亲坐在高台阶上习惯性地“磕烟灰”,可是“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他想起来这是坐在新砌的高台阶上,要爱护新台阶,所以他就憋住不磕。父亲坐在高台阶上并不自在,反而受了拘束,觉得“不对劲”。
父亲为何感到“不对劲”?
父亲为何感到“不自在”?
父亲坐在高台阶上很“不自在”。这从第27段的下面这些语句中能看出:“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新台阶建成了,可是父亲和邻里在相处中却有了隔阂。连和邻居打招呼都会回答错。习惯了低眉顺眼的父亲并没有过高台阶生活的思想准备。
而且长期以来,他由于地位低而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坐在高台阶上父亲感到处处不自在。从这个角度看,父亲的追求并不适合他。 追其根源是,改革开放的到来使农民改变祖祖辈辈贫穷落后面貌的想法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但刚刚摆脱了食不果腹生活的父亲,并没有真正富裕起来,农村的生产力还很落后,他没有能力轻松建成高台阶新屋。即使他通过艰苦奋斗建成了高台阶新屋,但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并没有真正改变。所以他坐在高台阶上很“不自在”。
父亲建成高台阶后“若有所失”。第29段:“父亲……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若有所失”给人一种失落的感觉。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源于父亲为建高台阶新屋做准备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忙于艰辛的劳动,劳动就是父亲的生命,也唯有劳动能体现父亲的价值,可高台阶建成后,父亲的体力大不如前,他的腰也闪了,不能干活了,劳动了一辈子的父亲不像以前那样能干时,他失去了精神寄托,也就觉得失去了一切,感觉很空虚,很失落,所以“若有所失”。
父亲为何感到“若有所失”?
另一方面也因为,要强的父亲那么希望能获得尊重,能有地位,可即使台阶再高又能怎么样呢?也许从前文乡亲们的“戏称”品出的调侃意味里,我们能想象父亲偶尔出去,感到的是自己并未真正受到人们的尊重。这因为筑高台阶只是形式上提高了身份,可实质上父亲贫困落后的经济地位并没有改变,所以高台阶并没有筑起受人尊重的地位。父亲所认为的辉煌,也已被失落所代替。父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
父亲“若有所失”的样子也体现出他很困惑。从文中第31段“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能看出。这是因为目标实现后,父亲失去了精神追求,一下子迷茫了。同时父亲在建造高台阶新屋的过程中耗尽了全力,台阶建成了,人也一下子衰老了,不能劳动了,他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失去了精神寄托,所以他感到很失落,也很困惑。
质疑解疑,体会感情
(一)质疑解疑,体会父亲的内心
2.你能不能帮父亲把“这人怎么了?”这句话补全,在后面续写一两句,说出深埋在他心中却说不出的困惑。
这人怎么了?一辈子用不完的力气,怎么一下子就没有了?
这人怎么了?本本分分辛苦一辈子,实现了心愿,又怎么好像什么也没得到?
能不能把“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一句中的逗号改为问号,句号改为叹号?即:“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仔细品读、比较,说说能不能改,为什么。
(二)品读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质疑解疑,体会感情
不能。叹号表示感叹语气,太过直白,让人觉得父亲失落迷茫的原因只是因为老了,身体垮了,作者慨叹的只是父亲年迈体衰。而句号是一种平实的表达,表明了人老了,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这也如实地展现了台阶建成后,父亲的身体垮了,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同时又让人读起来语气舒缓,反映出作者为年老体衰而又失落迷茫的父亲感到惋惜,对其遭遇充满悲悯之情。而且这种舒缓的语气令结尾意味深远,可以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的人生的“台阶”。
——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
小结
父亲是奋斗不息的中国农民的代表。他们朴实厚道,平凡而要强,用卑微却有力的肩膀筑起家庭的尊严,用克勤克俭的行动、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赢得了我们的敬重,而他们年迈不能劳动时的落寞又让人心生悲悯与惋惜。
作业:
学完《台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大家以“我”的口吻给本文的父亲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