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同步练习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同步练习及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17:4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社 戏
基础知识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弄潮(cháo)     不惮(dàn)     潺潺(chán)
B.归省(shěng)     撺掇(cuān)     行辈(háng)
C.凫水(fú)     楫子(jí)     旺相(xiāng)
D.棹船(diào)     家眷(juàn)     纠葛(gē)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3.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
(2)(双喜)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
(3)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
4.学习了《社戏》后,育才中学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把我国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题,举行一次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认识脸谱】在这次活动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2)【充实知识】“老”字一族,意义丰富,古代常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请将下面的词语与意思一一对应。(填序号)
①老朽(  )     ②老脸(  )     ③老身(  )    ④老粗(  )
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B.老年人谦称自己  
C.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D.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3)【拟写标语】为发扬中国地方戏曲,让世界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让中国的戏曲文化走向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找对策】中国戏曲虽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是很多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都濒临“灭亡”。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出几招切实可行的办法。(两种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①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②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③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
④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时,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
⑤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栗的激动,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是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那一小会儿时间里,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⑥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⑦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⑧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
⑨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不是木棍,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现在,那儿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⑩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有一道刀光突然从脸上划过去,带着清脆的寒意。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青瓦上的夕阳一声不吭,掉了石灰的老墙一声不吭,那只麻雀一声不吭,连风吹过来,都一声不吭。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是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的,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在歌唱——不,是唱戏。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这回听说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只有一楼梯的灰尘,像时光一样,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像旧书页一样,层层叠叠地摞起来。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声。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读完本文,小彤和小琳开始了下面的对话,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将空格处补充完整。
小彤:一口气读完文章,跟着老邓走了一趟戏园,但总觉得这个戏园有些不一样。
小琳:是啊,戏园本该灯光炫目,舞台华丽,服饰精美,热闹非凡的。
小彤:但小说中的戏园却满眼都是冷色调,你看:一片半片青瓦、5.(1)__________、(2)__________。
小琳:除了借助画面色彩奠定小说的感情基调,小说在写法上也颇具匠心,小说中独立成段的句子,也寓意丰富,比如第⑥段和第?段。
小彤:是的,我就特别喜欢第⑥段,作者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所见到的夕阳用听觉的方式来表达,啪啦啦地烧着的夕阳,为暖色调,与前文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温暖的回忆作好了铺垫,同时也体现老邓对曾经美好的怀念,写得真妙!
小琳:没错,第?段也是别有韵味的,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彤:除此之外,小说还为我们设置了重重疑团,“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但是园子外的人却传起了一个又一个玄乎的传说。那些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作者写这些传说有什么用意呢?
小琳:我觉得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彤:说到“戏”,我想到了这学期学过的鲁迅的《社戏》,我觉得两文中的“戏”都蕴含着小说主人公的深情,你觉得呢?
小琳:是啊,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②?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作者好友。②逐客:被贬谪的官员,指明卿。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10.这两首送别诗的三、四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11.选择两个我国传统节日,仿照画线句写句子,使前后结构一致,语意连贯。
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世态人情,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省”应读“xǐng”;C项,“相”应读“xiàng”;D项,“棹”应读“zhào”,“葛”应读“gé”。) 
2.C 
3.(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4.(1)小旦 老生 (2)①B ②C ③D ④A (3)示例:生旦净末演百态,字正腔圆唱古今;中华戏曲,世界文化园林的奇葩;东方戏曲,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4)示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宣传;培养传承人才;戏曲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5.示例:(1)青灰色的台阶 (2)青灰色的地面 (或:没有背景的白墙 灰色的楼梯)(写出属于冷色调的事物+色调) 
6.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将麻雀拟人化,借写落在墙头、满眼迷惑、一声不吭的麻雀衬托立于戏台之上老邓的茫然,借助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老邓当时的所见所感,曾经繁华热闹的戏园,如今却如此荒芜寂寞,曾经风华正茂的角,如今却再抬不起腿来,无力改变的现实让他迷惑而沉默。 
7.有真亦有假。走过墙外的人听见了“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这是真的,这应该是老邓那天回园子时站在戏台上情不自禁的演唱,作者借此来体现演员对戏曲的怀念、对舞台的深情;“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声”“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这些事是玄乎的、不真实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戏园外更多的人对曾经热闹的戏园的留恋;表现人们对戏曲没落、戏园被拆掉的伤感,对戏曲再现往日辉煌的渴盼。
8.《社戏》描写了“我”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描写了有趣、有情的乡下生活,掘蚯蚓、钓河虾、月夜出航、小伙伴偷豆、吃豆等事,表达了“我”对农村朋友真挚情谊的怀念,对乡村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品德的赞美,对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和人性的渴望。《戏》描写了老邓在得知戏园要被拆除后,回到戏园时的所见所感,落满灰尘的戏台,断折了腿的凳子,斑驳的墙壁,锈黄了的铁索等,戏园的衰败坍圮让他倍感心酸,联想昔日的辉煌,更显今朝的没落,小说表达了老邓对传统戏曲艺术没落的无尽伤感,对再现戏曲辉煌的渴盼。 
9.春季 秋季 
10.李白的诗借景抒情,用目送孤帆远影来表达对朋友的一片难舍之情;李攀龙的诗则用一问一答,用白云代送友人渲染离别的凄凉,写出对友人的深切怜惜与不舍。 11.或在端午 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 或在中秋 阖家团聚齐赏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