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滇池中学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滇池中学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16 12:2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滇池中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高一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请在机读卡上用2B铅笔作答)和第Ⅱ卷(请用碳素笔或钢笔在答题纸上作答)两部分,满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26分 每小题2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溘死(kè) 敛裾(jù) 梵阿玲(fán) 蓊蓊郁郁(wěng)
  B.修姱(kuā) 罹(lí)难 潭柘寺(zhè) 脉脉流水(mò)
  C.葳蕤(ruí) 挟持(xiá) 咥其笑 (xì) 渐车帷裳(jiàn)
  D.蕈菌(xùn) 愆期(qiān) 溯流光(shuò) 长歌当哭( dāng)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 稀疏 急不睱择 陨身不恤
  B.点辍 婆娑 锋芒必露 汹涌澎湃
  C.落漠 窈窕 义愤填赝 开诚布公
  D.干涸 狼藉 夙兴夜寐 正襟危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铁的事实面前,他毕露 ,我们也终于可以看清他的本来面目。
②鲸同澳大利亚似乎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 ,南大洋的各种鲸不仅市场出没于澳洲大陆沿岸,有时甚至会游入城区水域。
③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 ,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A.原型 姻缘 质对 B.原形 姻缘 质对
C.原形 因缘 质询 D.原型 因缘 质询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它的原理多见于各种医学书刊,临床试验也屡试不爽。   B.中国羽毛球队全体队员不畏强敌,英勇拼搏,铩羽而归,夺得了汤姆斯杯,完成了 赛前的既定任务。
  C.同学们对如何使用《人文读本》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最后我想补充两点作为抛砖引玉吧。
D.《人类文明史图鉴》就人与自然、城市、家庭、战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微的介绍, 涵盖了世界各大文明,并十分重视历史的分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 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
  B.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C. 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阴沉沉, ,给摇曳的小草挡住,就生出几缕与波纹直交的浪痕,相互交错着。
  ①萎黄的叶尖成行成列地散点在水面上 ②有的尚未插秧 ③田里面积水盈盈
  ④微风吹过,波纹如绉 ⑤看去白茫茫的一片,只偶然有几根草露出水面 ⑥有的刚刚插下了秧
  A.④②⑤⑥①③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②①⑥⑤④ D.⑤②⑥①③④
7. 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可怜体无比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渺沧海之一粟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天下归心
④西望夏口 ⑤有泉侧出 ⑥火尚足以明 ⑦常在于险远
⑧少长咸集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⑩雨雪霏霏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④⑩/③/④②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⑩/③⑨/④⑤/⑥/⑦⑧ D. ①④⑤/②⑩/③⑥/⑦⑧/⑨
9. 下列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亦将有感于斯文
  C.为仲卿毋所遣 D.不吾知其亦已兮
10.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东晋人,因其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他做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C.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南宋临川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每题2分,共6分)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其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B.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 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3. 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 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的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第Ⅱ卷(共74分)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每题2分,共4分)
1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古诗文阅读鉴赏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2)有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诗句说说理由。(3分)
四、背诵与默写(5分,甲乙两组中任选一组作答,每空一分,按组计分)
17(甲)
1、对酒当歌, ! ,去日苦多。
2、 ,池鱼思故渊。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
4、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7(乙)
1、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2、长太息以掩涕兮, 。
3、暧暧远人村, 。
4、纵一苇之所如, 。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⑴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⑵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⑶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⑷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⑸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⑹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⑺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⑻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与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⑼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⑽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⑾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蓇葖,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⑿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⒀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8.对这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笔下的荷花红艳耀目,迎风弄姿与众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E.此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一致,手法和情趣大同小异。
19.作者为什么说“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2分)
答:
20.认真阅读第(8)自然段,结合文意概括燕园“季荷”的特点 (3分)
答:
21.文章结尾处说“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寓意(4分)
答:
六、语言应用与拓展(本大题共 2 小题,共7 分)
22、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2分)(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不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23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5分)
溪流 仿作: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
是你欢快的旋律。
七、作文(40分)
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要求:(1)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内容、题材不限,只要合情合理。(2)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答案
语文基础知识1-13题答案:
1、B(A.裾(jū) 梵阿玲(fàn)C. 挟(xié) 渐(jān) D. 溯 (sù) 当( dàng)
2、D(A.急不暇择、殒身不恤 B.点缀、锋芒毕露 C.落寞、义愤填膺)
3、C(原形:本来面目;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因缘:缘分;姻缘:婚姻缘分;质对:对证;质询:质疑询问)
4、A(B.铩羽而归:失意或失败而归;C.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D.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5、B(A.搭配不当“加快……速度和规模”;C.没有主语;D. 表意不明,“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6、B
7、D(A.斯文:这篇文章;B.可怜:可爱;C.非常:不一般)
8、C(①②⑩名词活用做动词/③⑨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⑤名词活用做状语/⑥形容词活用做动词/⑦⑧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9、D.(A.判断句;B.状语后置;C.被动句)
10、C(北宋临川人)
文言文阅读
11 . B解析:“和”读hè,应和,跟着唱。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可知,“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断。
12. C解析:A中“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中“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古今异义。
13. D解析: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为苏轼。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像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幕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里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自在,超出于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用这来保全本性,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像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像酒那样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转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独自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蹬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生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Ⅱ卷
文言翻译:
14、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15、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的采取的缘故了。
16(1)这首诗抓住了江、山、花、鸟这四种意象,描绘一幅美妙图画: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的一团旺火。
(2)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写出了碧江、白鸟、青山、红花四景,景象清新,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后两句诗揭示出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17、默写 甲1、人生几何,譬如朝露2、羁鸟恋旧林3、所思在远道4、渺沧海之一粟
乙、1、杨柳依依,雨雪霏霏2、哀民生之多艰3、依依墟里烟4、凌万顷之茫然
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18.CE(C“含蓄”的评价不准确。应该是清新自然、淳朴清纯。E.描写重点不一致、手法不尽相同:朱自清比下的《荷塘月色》重点是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而季羡林《清塘荷韵》,重点是写荷塘的清韵,侧重荷塘韵味之美韵味。)(4分)
19.(2分)①经过三年的苦苦盼望和等待,抛入湖中的莲子终于出现绿意,没有叫他失望。
②细弱单薄,平卧水面;叶片太少,虽有希望但令人灰心。③在池塘中心突然长出大片绿叶,扩张速度范围大,是具有无法抗御扩展蔓延力量的洪湖莲。【解析】主要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以及前后句子的关系。答出6点给3分。
20.(3分)答案:“季荷”:①荷花颜色红淡;②花瓣繁多;③迎风弄姿;④异常逗人;⑤使荷塘呈现西湖景象;⑥填补了作者未见西湖莲花的缺憾。【解析】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对信息的概括的能力,应该注重对散文描写部分的理解,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每点1分。
21.(4分)①荷花的冬眠,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孕育新一轮生命,是新生命的起点。明年将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为眼中一道风景。②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③惨败、凋零、新生从而使自己在耄耋之年有一种生命再新之感—凤凰涅盘。从花荷的妙境中憧憬美好的未来。④荷花的平静、飘逸、洒脱,是彻悟生命的智者。可以领悟到季老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解析】主要考查对主题的分析,中心的概括和对文章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从概括分析中去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或寄托的情感。这种感受和悟性是通过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总结文中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每点2分。
六、语言运用及拓展
22、(2分)B(题中的两点“老师”“70岁”在B项中通过“诲人不卷”“古稀”来展示,符合语境要求。A项中“花甲”指60岁与要求不符。C项中的“音容宛在”指已去世的人。D项中的“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是指当教师快七十年了,和题目中的“70岁寿辰”不符。)23、(5分)(答案略,解析:①符合“没有……,也没有……,但……是……”的格式。②要有比较。③语句通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