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 古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 古诗三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20:1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古诗三首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默写《竹石》。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人文主题
感悟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坚守高尚情操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2.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完成本课“预习卡”。
2.查阅诗人的生平及相关资料。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络”。
2.能借助注释理解《马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马诗》。
4.体会诗人借助事物的特点所表现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诵读古诗
1.导入新课:本单元导语中引用了表现宋代爱国将领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学生自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巡视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提醒学生《马诗》中的“燕”是多音字,在这里要读一声,《竹石》则要特别注意读准“劲”字。
3.指名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留意字音是否读准。
4.师生评议。
5.齐读古诗。
二、激趣导入,引入《马诗》
1.教师导入:同学们,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首写古代战马的唐诗。
2.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3.介绍:李贺的《马诗》是以马为题材的一组诗,共有二十三首,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细读古诗,把握诗意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听老师范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回答。(读时要注意停顿)
3.学生逐句练习读节奏,然后教师指名读出全诗的节奏。
4.指导学写生字“络”。
(1)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络”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右边是折文旁“”,不要写成“”。
(3)学生练习写“络”。
(4)教师评议,学生修改。
5.同桌交流古诗大意。
教师提出要求:借助课文注释,一人逐句说诗意,另一个人认真听。如果同桌说得不够准确,倾听者可帮助纠正;如果说得不全,倾听者可帮助补充。
设计意图:
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营造出诗意盎然的课堂氛围,再疏通古诗大意,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指名说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学生说不准“快走踏清秋”一句的意思。
教师提示:
“走”是什么意思?(跑)
“快走”是什么意思?(快跑)
你能将“清秋”进行拆分并组词吗?(清爽的秋天)
四、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1.学习前两句诗。
(1)学生自读前两句诗。要求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①指名交流想象的画面。
②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并启发想象:千百年前边塞的战争场面是什么样子的?
③学生们交流当年将士们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的场景。
(2)分小组再读这两句诗。要求边读边感受:脑海中的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①指名说感受,并说明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②指导朗读:当学生通过“沙如雪”“月如钩”,感受到如雪的沙漠、如钩的弯月带给人们的清冷和悲凉的感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两句诗,并力求读出这样的意境。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以及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深入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2.学习后两句诗。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要求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匹怎样的马?
(2)指名交流。
预设1:看到一匹戴上了金络脑的马。
教师提示:
你是从哪个词想象到的?(金络脑)
你能想象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吗?(战马披挂上阵、身姿矫健的样子)
预设2:看到一匹在战场上驰骋的战马。
教师提示:
你是从哪个词想象到的?(快走)
你看到的画面真的存在吗?
(3)指导朗读:通过“何当”一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期待骑上戴着金络脑的战马驰骋战场却无法实现的心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读出这种无法实现报国志向的心情。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经历,将马的特点与诗人的自身境况融合在一起,从而体会到诗人是想通过咏马、赞马以及感叹马的命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五、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诗人生平资料:思考:李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只为了写马的轻捷矫健吗?
(1)同桌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这首诗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诗人借咏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教师指导朗读:诗人李贺少年成名,声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大家可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读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心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借事物表达人生志向的表达方式,为学生自主发现后两首诗相同的表达方式打下基础。
3.全班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全诗。
六、拓展古诗,总结提升
1.拓展阅读《马诗(其四)》。
用课件出示二十三首《马诗》中的第四首,提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想一想《马诗(其四)》与刚刚学习的《马诗(其五)》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读古诗,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然后师生一起总结:这两首古诗都是诗人借写马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两首诗所展现的马有所不同,课文写的是一匹矫健的战马,而《马诗(其四)》写的却是一匹瘦马。虽然两首诗所描写的马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七、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朗读并背诵《马诗》。读读二十三首《马诗》中的其他几首。
课时目标
1.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石灰吟》和《竹石》。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学习《石灰吟》
1.创境激趣,自主设疑。
(1)谈话导入: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来到一个石灰窑前,此时师傅们正在烧制石灰,只见一堆堆青灰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后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感慨万千,稍加思索后便吟诵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石灰吟》。
(2)质疑:读了诗题,你们最想知道什么?(相机板书)
(3)我们平时是这样学习古诗的:(出示)
知——诗人 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 想——意境 悟——诗情
2.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2)揭题:(课件出示)题目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吟”在这里怎么解释?(吟诵、赞颂)“石灰吟”就是?(赞颂石灰)
(3)了解于谦:出示于谦的资料。
(4)通读全诗。
(5)指名朗读,结合学生的朗读学习“锤”“焚”的读音。
3.多元导悟,合作探究。
(1)过渡: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于谦感动不已,从而吟诵赞美呢?
播放石灰的视频。提问: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一说石灰的特别之处吗?
提示:石灰岩被千锤万击运出深山,然后在烈火中焚烧,成为白色的生石灰,再放入水中爆裂解体,变成粉末状的熟石灰。
(2)理解诗句的内涵,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①同桌之间交流
②集体交流,指名说。
过渡: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却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石灰。
(3)感受人物形象,感悟诗情。
①提问:作者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②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其实12岁的于谦写下这首诗,不仅是对石灰的真实写照,而且想借石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志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课件出示)
③教师点评:于谦的座右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出示于谦的事迹,学生品读。
⑤现在,大家说,《石灰吟》仅仅是在赞颂石灰吗?
“清白”对于石灰来说是什么?对于于谦来说呢?这个词语在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我们叫它“双关”,找一找,诗中还有这样的“双关”词语吗?(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借吟石灰、咏竹子,来表达自己高尚品质的想法。
二、学习《竹石》
1.学生自主读《竹石》,边读边思考:竹石是抱着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
(1)指名读前两句诗,提问:“咬”“不放松”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
(3)教师指导朗读:竹子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将根牢牢扎在裂了缝的、破碎的岩石中啊!大家在朗读这两句诗时一定要把这种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2.指名读后两句诗,并请大家想一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指导朗读:竹子面对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仍不屈不挠。大家在朗读这两句诗时一定要将这种精神读出来。
三、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同桌之间相互读这两首古诗,讨论:结合课前搜集的诗人生平资料,想一想石灰石和竹子面对磨难时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2.同桌交流,然后教师指名汇报。
3.教师小结:诗人分别借石灰石和竹子,表达了自己清白立世的人生信念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四、背诵古诗,总结提升
1.教师指导背诵古诗。
(1)创设情境指导背诵《石灰吟》。
教师引导: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于谦终于考中进士,并入朝为官,诗中哪一句道出了他的心声?(千锤万凿出深山)为官多年,纵使被无情陷害,他也当作平常的小事。(从“烈火焚烧若等闲”一句中可看出)即使粉骨碎身、慷慨就义,也不足为惧。(从“粉骨碎身浑不怕”一句中可看出)他只想留下一世的清白、一世的廉洁。(从“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可看出)
(2)用课件展示《竹石》的图片。
教师引导:“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看着这幅画,我们来背一背这首题画诗。
(3)全班学生背诵。
2.启发思考:想一想《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这三首诗都是名为写物、实则写人,诗人都是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这类诗就是咏物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学习其他的咏物诗。
2.班里召开古诗朗读会。
3.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马诗实写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咏物
虚写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抒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纵马弛骋、渴望报国
石灰吟特征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状物
情操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言志坚强不屈
堂堂正正
竹石特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状物
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言志坚韧不拔
顽强斗争
教学反思
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都能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在具体教学中,我着重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马诗》,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石灰吟》和《竹石》的教学我则着重引导学生自学感悟,并在最后启发思考这三首诗的相同之处,通过观察、比较,引出“托物言志”,课堂效果颇佳,总体达到教学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