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金色的鱼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金色的鱼钩(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20: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金色的鱼钩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
人文主题
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
2.查找关于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配乐朗诵诗词,渲染情境,从毛泽东的古诗《七律·长征》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然过渡到本文,用探究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继续读书的强烈愿望。
一、诗词渲染,情境导入
1.情境:教师配乐朗诵《七律·长征》。
2.说一说:听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3.导入: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无数红军战士历尽了千难万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走进一位老班长的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班长外貌什么样?课文讲了关于他的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要点1:认读新词,读准字音。
奄奄一息 重重叠叠 瞻仰 抽噎 回味 收敛 搪瓷碗 和着青稞面
热气腾腾 威胁 衰弱 勉强 粗糙 搀一段 红锈
要点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尝试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4.小组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令你印象深刻?
5.小组交流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及时引导学生将本课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作比较,发现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促进学生实现学法上的迁移运用。 
6.师生交流:联系之前学过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你觉得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
预设1:两篇文章都表现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
预设2:两篇文章都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7.提示方法:读这篇文章时,要关注老班长的言行,体会他的品质。
三、品味言行,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记录感受。
默读课文,注意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用批注记录自己的感受。
2.朗读句子,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梳理老班长令人感动的言行,然后交流读后的感受。在交流中,教师随机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预设1: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感受:虽然可以钓鱼吃,但情况并不乐观,老班长用善意的谎言来稳定大家情绪的举动,令人感动;老班长的行为引起了小梁的怀疑。
要点:说谎。
预设2: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感受:老班长要优先保证伤员的营养,但自己的身体也不能垮掉,于是自己强忍吃下这些难以下咽的鱼骨头,这一场面令人感动、让人心疼;小梁目睹了这一幕,替老班长感到难受。
要点:吃鱼骨。
预设3:课文第13自然段。
感受:老班长的话真诚、感人——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不论多苦多难,哪怕牺牲自己,他也要带战士们走出草地;小梁明白了老班长的心意,但也更为他担心了。
要点:坦白。
预设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感受:老班长为了让战士们喝下鱼汤,用命令的语气提出要求,语气虽然强硬,但非常感人;小梁被老班长的行为感动了,淌下了热泪。
要点:命令。
预设5: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晴,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
设计意图:
把文章对老班长神态、言行的描写放到情节的发展中去体会,可以发现,随着情节的推进,作者对老班长的描写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这一变化中,可以进一步体会老班长的精神。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感受:老班长直到牺牲也没有喝鱼汤,临终之际仍不忘嘱托战士们走出草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党的任务;战士们万分悲痛,他们被老班长的行为彻底感动了。
要点:牺牲。
3.学生再次浏览课文,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1)请学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给各个要点排序。
(2)启发思考:看一看文章对老班长一次又一次的描写,想想老班长的身体有着怎样的变化,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有着怎样的变化。
预设:一次次的描写,显示了老班长身体越来越虚弱,可是他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却越来越凸显,他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了。
4.请学生说一说: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体会到这种精神的?
(教师板书: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四、结合资料,加深理解
1.聚焦课文标题,引发思考。
(1)提问:为什么说这个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作者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意?
(2)学生回答。
2.展示资料,加深理解。
(1)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又想起了哪些长征途中感人的事?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金色的鱼钩不仅仅代表着老班长一个人的精神,更代表着红军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熟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接受任务——草地途中 照顾病号
艰难征程——弯钩钓鱼 自己不吃
壮烈牺牲——安定情绪 昏迷不醒
永远怀念——保存鱼钩 子孙瞻仰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先交代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让学生联系《七律·长征》这首诗,更加深入地认识长征。
本课中,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通过学生想象,感受长征的艰辛,感受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