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滇池中学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滇池中学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16 12: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昆明滇池中学2011—2012学年
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命题 周丽蓉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请答在机读卡上)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一.(20分,每小题2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否则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矗(chù)立 剽(biāo)掠 锱(zī)铢 披靡(mí)
B.戎(róng)马 霁(qí)寒宵 欢谑(nüè) 扁舟(biǎn)
C.倾国(qīng) 战栗(lì)  萦(yíng)纡 人寰(huán)
D.束(sù)发 修葺(qì) 呱呱(gū)而泣 谗(chán)言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退休后,除了做做家务,上老年大学之外,还能抽空写字画画,跳跳迪斯科,生活得真是游刃有余。
B.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那年,我初入职场,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因为工作中的一件事情遭到了上司误解,被批评得体无完肤。
D.两位都是有真学问的人,出口成章。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不但毫不委屈,并且心悦诚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某制药公司,在上海、重庆、贵州等地分别设立了办事处,主要推销用于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
B.中国政府已与美国、意大利、印度、希腊等多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的双边协议,共同致力于促进文物返还的国际合作。
C.决定团队有效性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连贯且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D.西安市卫生局出台的《医务人员十条禁令》,无疑给医生念了“紧箍咒”,约束了其在上班期间的行为,对避免医疗纠纷的减少有重要作用。
4.将下面的几句话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使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寻根文学”是80年代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事件,如今已经赢得了文学史的承认和记载。 , , , , , , 。
①开始对民族文化的渊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
②“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③如同文学史上的诸多命名,这个通俗名称的形成带有几分偶然
④韩少功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⑤韩少功的一篇短文《文学的“根”》是这个名称产生的最初缘由
⑥他们一致认为,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不可能赢得领衔主演的机会
⑦一批作家一一例如阿城、贾平凹、李杭育、郑万隆、王安忆等等
A.③⑤②④⑦①⑥ B. ⑦①⑥③⑤②④ C. ③④⑤②⑦①⑥ D. ③⑦①⑥⑤②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周笃文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晓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时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他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2010年第4期,有删改)
5.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极 大。
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
比的艺术魅力。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
格的重要基因。
6.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0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①仕,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④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⑤,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⑤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8.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下之,使隶京。 下:居下,成为下属。
B.辛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壮:以为壮士。
C.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高雅,文雅。
D.平剧盗赖文政有功。 平:铲平,剿灭。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辛弃疾勇武的一组是( )
(1)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2)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3)弃疾斩其首归报 (4)即众中缚之以归 (5)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A.(1)(3)(4) B.(2)(4)(5) C.(2)(3)(4) D.(3)(4)(5)
10.对辛弃疾早年追随耿京起义,后来率义军南归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与党怀英同学时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因此南归。
B.他介绍的僧人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奔金,耿京大怒要杀他,因此南归。
C.在耿京的授意下,他奉表归宋,受到高宗召见,高宗以节度使印告召耿京。
D.因义军内部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得知,活捉张安国率残部南归。
第II卷
二、(17分)
11.下列文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译文:
(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
译文:
(3)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译文: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成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
(1)玉户帘中卷不去,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二十四桥仍在, , 。
(姜夔《扬州慢》)
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
(杜牧《阿房宫赋》)
(2)旌蔽日兮敌若云, 。(屈原《国殇》)
,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日出江花红胜火, 。(白居易《忆江南》)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李清照《一剪梅》)
塞上长城空自许, 。 (陆游《书愤》)
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题。(5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诗歌以“孤雁”为主体意象,尾联却写“野鸭”,请分析其用意?(2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文化城市
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在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的每一步便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出了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的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的园林也不过是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的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入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
生活在这样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城市文化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只需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的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童年乐园——百草园、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
14.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沈园给人的外在感受是什么?
(2)第二段写作者游览沈园的所见所感,其情感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16.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1)文化其实就是生活。
(2)生活在这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17.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文化城市”应具有怎样的特征?谈谈你对这些特征的看法(4分)
四.语言运用(9分)
18.将下面的长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子。(3分)
要求:不得改动内容,词语可以适当增删,句子顺序根据需要作调整。
我是通过去过杭州的一位前辈带到乡间来的上面印着一幅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的题目叫做“人间天堂”的游览图的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3分)
2010年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出炉了。前十名里,以青少年儿童为首要读者对象的,占了一半江山。第一位杨红樱,2500万元;然后是郭敬明,2300万元;第三是郑渊洁,1950万元;另外,还有韩寒和天下霸唱。
如果把2010作家富豪排行榜当作一面镜子,那么,从这面镜子里折射出当代中国怎样的阅读现状呢?请写出两条结论,每条不超过15个字。
(1)
(2)
20.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上各续写一句话,要求与其前句内容相关,字数、结构大致相同。(3分)
读书,是永恒的话题。闲暇时,一册在手,畅游其间,几许感慨与回味也便萦回脑际:百年后有价之书宜藏,两三年寿命之书宜借;读唐诗宜坐,读宋诗宜卧;读李白宜长啸, ;读西厢宜月下, ;读老夫子杂文宜佐辣, ;读《论语》宜曲阜音,读孟子宜滕州调,读老庄宜河南腔。一本不老的书,一段不了的人生情,一场悠悠的家国梦。
六.写作(40分)
21.《现代汉语词典》对“站台”的解释是:“火车站内高于铁道路面的平台,供上下乘客及装卸货物使用。”站台上,人们聚聚离合,出行归来。小小站台,演绎着人生的故事,寄寓着人生的感悟。
请以“站台”为题,写一篇文章。自主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高二)
C
D
B A项语序不当,“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当为“该公司生产的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胶囊”。 C项“不只是”改为“不是”。D项“避免”与“减少”连用,不合逻辑。
A
5. A 《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理论没有被尊为经典。
6.C 指代对象错误,“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
7.D 张冠李戴,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中国的山水风光。
8.C(雅,意为很、非常);
9.C((1)(5)与表现勇武无关)
10.C(概括最全面最准确)
11.(1)(他)揣测僧人(义端)一定要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赶紧追上去抓住了他。
(2)张安国正与金将痛快喝酒,(辛弃疾)就当众将他捆绑起来带走。
(3)(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
文言文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
12.(略)
13. (1)诗中描写了一只孤独的大雁不吃不喝,一边飞翔,一边悲鸣着,呼喊着雁群,表达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诗人以孤雁自喻,抒发了自己流落他乡,漂泊生涯的孤独和痛苦之情;表达了对亲朋离散的焦虑、迷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执着的追求。
(2)答: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14.(1)简朴、冷清、残破。(2分,答出一点给一分)
(2)黯然,凄婉,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2分,答出一点给一分)
15.(1)结构上,引起下文,为下文论述作铺垫。(2)内容上,说明“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3)效果上,增加文采,使说理富有文学味道。(6分)
16.(1)文化不仅是故事,文化应该渗透在人们的生活里;脱离了生活的原汁原味,“文化”就没有了根基。(3分)
(2)批评城市充满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和纯粹商业的经营思维,使得文化没有了立足之地。(3分)
17.特征: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历史文化的滋润;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懂得怎样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3分)第二问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分)
18. (参考答案)我是通过去过杭州的一位前辈带到乡间来的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这把折扇上上有一幅名叫“人间天堂”的游览图。这幅游览图和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
19. ①上榜作家的读者群是青少年。(或说“阅读人口的年轻化”)
②家长在孩子阅读方面舍得投入。
③成年读者明显偏少。(或说“成年人读书的风气不浓厚”)
④阅读市场有娱乐化、功利化倾向。
⑤当代文学作品无法吸引更多读者。(任意两点得3分)
20.本题考查仿写,做到语言生动、得体。首先要读懂这个诗意化语段的内涵,即读什么书适宜怎样的情形,然后利用形式上的宽松对仗,仿照上下结构进行填写。
21.作文
评分标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