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及其楷书的特点。
5.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难点: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及其楷书的特点。
3.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我有好习惯。
引导话题:通过六年的学习,你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哪些帮助?
要点:在学生的随机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捕捉亮点,进行概括提升,可以是预习的好习惯、复习的好习惯、上课听讲的好习惯、拓展延伸的好习惯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旨在为学生升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有话说。
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说说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我们更需要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对自主学习产生更大的帮助。
3.小组交流,教师反馈。
预设1:坚持每天阅读,让阅读成了习惯;边读边思考,学会了质疑,会带着问题去读书了。
点评:你养成的读书习惯很好。
追问:其他同学在阅读习惯方面还有补充吗?
预设2:在读书时能展开想象、联系实际;学会了做读书笔记,能不断积累好词好句好文章。
预设3:生活中开始注意观察了,开始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了;坚持每天写一写,通过多动笔提高了写作水平。
点评:读是输入,写是输出。
预设4:在课堂上开始注意倾听了。通过认真听,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收获。
预设5: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这样才能把每天学的知识消化掉。
教师小结:同学们从不同方面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总结,现在请大家读读“交流平台”中几位同学的发言,看看他们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4.启发思考:你觉得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什么好处?
预设1:多阅读能增长见识,提高理解能力。
预设2:随时记录生活感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预设3:注重预习和复习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5.实践有监督。
“交流平台”中提及的学习能力点不能仅靠一节课来落实,而应是长久的养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持续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块二 书写提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比赵孟和颜真卿的作品,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赵孟的楷书的特点。
1.课件出示赵孟《三门记》(局部)。
2.了解赵孟《三门记》作品。
提示1:关于这幅作品的书法家,你有哪些了解?
提示2:这种字体是什么体?你能说说《三门记》这幅作品的创作故事吗?
3.教师小结:赵孟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4.欣赏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品析楷书快速书写时向行书靠拢的变化。体会潦草和行书的差异。鼓励学生楷书书写到位后再向行书发展。
板块三 日积月累
1.读通句子,明白意思。
提示1:读一读四句话,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想一下句子的意思。
提示2:指名交流自己的猜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介入,让学生对句子意思有正确的认识。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注释: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发展不受阻塞,才能长久不断地发展。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注释: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的重要性。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注释: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注释: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改革就应该推进,也只有推进改革,才能够达到所谓有利于民、有利于事业的目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意。
2.联系实际,明了事理。
根据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将观点道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
3.了解出处,拓展阅读。
提示1:根据句子后面的出处,简单介绍四本古典名著。
提示2:拓展阅读名著中的其他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为中学文言文阅读奠定基础。
课时目标
1.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2.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词句段运用”——推想词语意思
1.学习推想词语意思的方法。
提示1:自读泡泡语的提示,回忆“汤”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热水”。
提示2:“汤”的意思是“热水”,“赴汤蹈火”中的“汤”如果代入“热水”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解释清楚?请学生推想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示3:通过查找工具书确认“赴汤蹈火”的意思,借此点评刚才学生的猜想。将字的意思代入词语后,如何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2.运用方法推想词语的意思。
提示1:生生互动交流其他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如果可以回忆出它以前在文言文或课文中的出处就更好了。
提示2:将对加点字的理解代入词语中,再整体解释词语。
3.借助工具书确认推想,巩固方法。
提示1:组织推想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可以结合语境或者通过查找工具书确认学生的推想。
提示2:可借此方法的学习和巩固,系统复习一下理解词语的诸多方法,帮助学生对六年的学习有一个更系统、更有条理的认识。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引用的好处
1.自己读一读书本中的两句话,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2.出示没有引用的句子,让学生对比读一读,进一步明确“引用”的修辞方法,辨析引用的好处。
出示句子如下:
第一组:
科学需要灵感,这不能坐等。
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第二组: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提示1:请学生对比读一读两组句子,发现两组句子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引用”这一修辞方法,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
引用: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提示2:男女生分角色再读一读两组句子,同桌互相讨论,用了引用的句子相比不用引用的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阅读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可以总结提炼:借助引用让话语的说服力更强。
提示3:教师出示新的一组使用引用修辞方法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引用的好处。
参考例句: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教师进一步提炼引用的好处:
(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
(2)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可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
3.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阅读,感受直接引用(明引)和间接引用(暗引)两种方式的区别。关注两种引用中标点符号和人称的变化。
提示1:从以前的课文中再找几个引用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认识。
提示2:寻找一段习作,尝试让学生进行修改,用上引用这一修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