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探究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显形”之方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探究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显形”之方法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08 23:0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显形”之方法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酸碱盐等知识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考查的核心知识点之一,分别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和下册的第十、十一单元。这部分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更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实验现象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此高的要求,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赋以新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学设计意图】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却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对该重要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何判断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发生呢?本节课就利用这一反应做为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检验由反应物消耗引起的气压差这两方面进行思考。并且迁移推广,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借助化学反应和物理学的气压差等具体方法辅助判断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本节课以点带面,用一个探究问题带动了许多知识的综合应用,涉及面广,主要包括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以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等。打破了复习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对实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他们乐于展示自我并进行交流,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尚不成熟,尤其是语言表述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本节课我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上,教会学生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设计与分析,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掌握碳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
进一步明确气压差在中学化学知识中的重要运用;
培养学生实验装置的设计与组装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②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③通过分析与比较,体会对照实验在中学化学实验探究中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2、判断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法和转化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运用。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知识线,以“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评价”为情感活动线,以自主体验学习法为手段,以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的形式进行评价,将枯燥的知识赋予了探究的元素,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寻找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溶液发生反应的方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节课我主要从如下两个环节进行教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归纳“使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显形’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课前微课导学的“自主学习”与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转化法、对比法、讨论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实验用具: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95℅乙醇饱和溶液、澄清石灰水、无色酚酞试液、蒸馏水、二氧化碳。
仪器:20mL注射器、小试管、锥形瓶、橡胶塞、滴管、小气球、50mL烧杯、导管。
学生用具:药品:稀盐酸溶液、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仪器:九孔井穴板、、温度计、5mL注射器、橡胶塞。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旧知: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溶液呢? 导入新课:探究使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显形”之方法 实验探究:分别同时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缓缓吹气,观察现象并分析?
观察、分析、讨论 新旧联系、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气氛
推进新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却没有明显的现象。如何判断反应的发生?观察反应方程式思考讨论。 小结并板书:
1、使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显形”思路一:检验生成物的存在。
2、具体方法:气体法、沉淀法
过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质量的增加等于反应物质量的减少。观察该反应方程式,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如何检验它们的减少?
PPT:回顾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现象及原理——气压差,完成任务二。
演示实验:向集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注入约20mL氢氧化钠浓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追问:气球变大的原因?还有其它原因吗?如何排除水的干扰?设计对照实验,注意控制单一变量。
小结并板书:
1、使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显形”思路二:检验反应物的消耗。
2、具体方法:气压差
回顾旧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中和反应发生的判定。
小结并板书:
2、具体方法:变色法、变温法
讨论交流
学习任务一: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设计实验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存在并实施。
表达交流,形成知识树。
讨论分析,最终确定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消耗。
学习任务二:你能简单描述下列装置的实验现象吗?依据的共同原理是?
讨论分析、表达与交流
观察、分析
讨论、交流、设计实验
回顾检验方法,明确指示剂的作用。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表达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培养观察、语言表述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联系旧知,融会贯通。
拓展提升:请同学们根据资料,你还能设计出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其它方法吗? 提示:依据原理: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小结并板书:
2、具体方法:溶解度法 合作探究三:根据资料设计实验检验碳酸钠的存在。 培养对比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归纳总结:判断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和具体方法 思考、归纳总结,完善
知识树。 培养归纳、表述能力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收获
【当堂检测】 1、许多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滴加其它试剂的方法,使之产生明显的现象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例如以下几个实验:
甲 乙 丙
(1)实验甲中的NaOH与HCl恰好反应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从研究原理得知,实验甲是通过检验反应前后溶液酸碱性的改变证明反应发生了,与之采用相同原理的还有实验乙 ;(填“乙”或“丙”);
(3)证明实验丙中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除了可以滴加酸,还可滴加的试剂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若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中和到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加入的试剂可以是 (写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课后达标】见课堂学习任务单
【课外拓展】
实验室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对于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你能提出猜想吗?设计实验并说明实验方法、现象、分析并结论等。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分析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充分运用微型装置改进实验,有效提高实验效果,节约环保。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注射器、九孔井穴板、多用塑料滴管等代替传统的实验仪器,切实有效的节约药品、提高实验效率,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并且有助于学生环境意识的养成!
2、精心预设、微课导学,以学定教。
我在课前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微课导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课内容,复习和巩固了验证中和反应发生的方法和相关实验装置的设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有效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课堂上主要针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本课以点带面,用一个探究问题带动了许多知识的综合应用,涉及面广。我在教学中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整合,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知识网络,以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节课所学概括如下,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形象生动,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掌握。
4、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掌握对比法和转化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初中化学三个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进而学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转化法、对比法等。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重要的是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不断成长,完善自我,继而具备丰富的知识与卓越的能力,应对人生的挑战!
结语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不断促进成长的过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探究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显形”之方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复习课《探究使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显形”之方法》
2、达成目标:
①掌握碳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
②进一步明确气压差在中学化学知识中的重要运用。
③掌握判断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学习方法建议:
实验探究、转化法、对比法、讨论法、分析法等
4、课堂学习流程:
实验探究→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二、学习任务
【知识准备】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现象是__ _ 原理是 _。
2、写出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联系已学的知识,你能说出实验室中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吗?
① ;② 。
4、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是 。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设计实验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存在。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分析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思与小结:
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的思路一:
学习任务二:
你能简单描述下列装置的实验现象吗?依据的共同的原理是?
反思与小结:
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的思路二:
知识网络:判断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 一般思路是:
具体方法是:
学习任务三:
拓展提升:检验碳酸钠存在的其它方法
资料:已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乙醇中溶解度如下表:
T/℃ S(NaOH)/(g/100g) S(Na2CO3)/(g/100g)
18.5~25.0 17.3 —
请结合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和特性,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当堂检测:
1、许多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滴加其它试剂的方法,使之产生明显的现象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例如以下几个实验:
甲 乙 丙
(1)实验甲中的NaOH与HCl恰好反应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从研究原理得知,实验甲是通过检验反应前后溶液酸碱性的改变证明反应发生了,与之采用相同原理的还有实验乙 ;(填“乙”或“丙”);
(3)证明实验丙中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除了可以滴加酸,还可滴加的试剂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若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中和到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加入的试剂可以是 (写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课后达标:
2、某班同学为了论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进行了下列探究: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为了说明CO2与NaOH上还发生了反应,设计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结果 现象发生,那是否说明二者未发生了反应呢? 。
(2)第二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看到 现象。
(3)第三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 ,B现象为 ,C现象为 ;你认为以上设计能达到实验要求的是 (填序号)。
(4)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二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 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于是上述二三两组的实验不足以说明二者发生了反应,于是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盖上瓶盖,振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它能否说明二者是否发生了反应? ;那怎么样来说明二者反应了呢?可以再做一个实验来说明它们发生了反应, ,通过实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五、课外拓展
实验室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对于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你能提出猜想吗?设计实验并说明实验方法、现象、分析并结论等。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分析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