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语文要素
阅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3.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人文主题
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画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新词;完成本课预习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解释题目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自相矛盾”作铺垫。1.教师: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2.教师借学过的课文《守株待兔》引入对《韩非子》的介绍。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相矛盾》就选自《韩非子·难一》。
4.提问:谁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提示学生写的时候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
5.教师小结:矛和盾分别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那么围绕着矛与盾,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则寓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
二、预习反馈,初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句中的停顿。
2.指名读,教师适时指导“吾、弗、夫”等字的读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把故事读通顺。
4.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标出停顿处。
(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内容,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指名分句读,再全班齐读。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交流理解古文的意思。1.教师: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懂。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1)结合注释;(2)联系上下文;(3)查字典;(4)反复朗读。
3.学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
课件出示:
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陷:刺破。利:锋利。以:用。弗:不。应:回答。
4.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一共有五句话,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
预设: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四句话是讲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话是揭示一个道理。
5.提问: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同桌互相练习。教师巡视点拨,提示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说故事内容,还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人物的心理活动。
6.全班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四、理解寓意,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
全文前四句话是故事内容,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的论点。因此,从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出发,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最后一句话,就能领悟本则故事的寓意。1.启发学生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里的原句回答。
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教师相机板书:不可陷 无不陷)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再说句意。
预设: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3.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预设: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前后矛盾,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教师相机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4.指导背诵。提示学生可以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先说故事,然后加上最后一句阐述道理。
5.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练习背诵后,全班一起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经过誉盾:物莫能陷
誉矛:于物无不陷
疑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结果——弗能应前后矛盾互相抵触
说话做事三思后行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1.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深入理解寓意,背诵全文。
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设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最后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先说故事,然后加上最后一句阐述道理,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