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讲义
二○一二年一月
八年级历史下册讲义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9—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1949—1952年,巩固政权;1953—1956三大改造)
(2)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
(3)1966—1976,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时期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建新中国)
时间 1949年9月
地点 北平
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大会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用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P3-4)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举行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举行
内容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实质 开国大典的准备会议
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
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3.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统一大业基本完成)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北、中南和西南地区挺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目的 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经过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 (1)祖国统一大业基本完成(2)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四.课后练习
1.说一说 :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确定了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和纪年法。
2.想一想 :54门礼炮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①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②象征五四运动),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3.材料阅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我们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稳定物价之战(P8)
目的 为巩固新生的政权
措施 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
作用 投机商囤积大批物资卖不出去,纷纷破产.全国物价开始趋向平稳
( 毛泽东对米棉之战的评价,不亚于淮海战役的胜利。)
二、土地改革(P9)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实行土地改革成为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基本条件之一。
开始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结果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参阅P9“土改”的相关图)
实质 新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历史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原因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并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概况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率领下,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参阅P10“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图)
英雄人物 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结果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课后练习
1.议一议 :之所以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是由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周边形势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的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气焰势必更嚣张。因此,抗美援朝不仅与新中国的安危密切相关,也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材料阅读 :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政府的腐败、懦弱,留下了数不清的“国耻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戳穿了其纸老虎的原形,粉碎了“世界头号强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了中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3.自我测评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在朝鲜战场上,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同时,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15)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召开目的 制定宪法
内容 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习惯称1954年宪法)
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①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几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
①具有资产阶级国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法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③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6)
首次提出 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
联合倡导 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 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召开 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中心议题 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求同存异 提出原因 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
提出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
意义 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万隆精神 平等、协商、求同存异
历史地位 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三.课后练习
“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答:“同”指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主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利益出发,加强合作;“异”指各国的处境不同,及社会制度差异.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公布)
过渡时期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1949年10月1日—1956年底)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 1953---1957年
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③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④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成效 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参阅书P21“第一个五年成就示意图”)
结果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 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走合作化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走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4..课后练习
1.想一想
1)、“一化”指的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的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自我测评(略)
5..请写出中国近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及其标志性事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标志性事件 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
性质变化 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5课 学习探究(一)
1、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 ②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我国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藏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1956—1966)
一、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
背景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正在顺利进行。(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召开 1956年9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P31)
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 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评价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
二、重大失误(P3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总路线 内容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评价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失误的表现 (1)1958年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结果 (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错误泛滥(3)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原因 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经验教训 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国民经济调整:
调整 (1)退赔多农民的无偿征调,坚持按劳分配(2)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分析总结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中的教训。
成效 1962年底开始复苏,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课后练习
1.想一想1)、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成为党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2) “一大二公”就是经营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它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看一看:说明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开始复苏,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新的经验。
3.材料阅读
这是假的,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它反映了“大跃进”和人民共社会运动时期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
4.自我测评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它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有积累的过程;全党普遍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失误。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背景 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阶级斗争的形势(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导火线 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开始的标志 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发表。
发展 (1)1966年,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2)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造反派蜂拥而起(3)1967年1月开始夺权,全面内乱。(4)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开除出党,不久含冤病逝。(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周恩来逝世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
毛泽东逝世 1976年10月,毛泽东主席逝世
结束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标志着文革的结束。
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危害) (1)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2)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3)国民经济遭受及其严重的破坏(4)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摧残(5)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6)社会思想与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必须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矛盾作科学的分析;(3)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4)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四五运动 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课后练习
1. 想一想
1)、毛泽东发表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提出中央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矛头实际指向国家主席刘少奇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
2)、说明了国家主席的尊严受到侵犯,宪法受到侵犯,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来就薄弱的民主法制荡然无存。
3)、“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我国的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从1949——1979年30年我国建设起来的全部国营企业,包括工业、农业、建设业、交通运输、邮电、商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其固定资产原值约4900亿元。十年浩劫,仅国民收入的损失,就相当于全国人民整整30年艰苦创业积累起来的一份家当。
2.材料阅读
“坏事”指的是它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好事”指的是他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从反面为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从而促使人们总结经验教训,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国家的面貌,变“坏事”为“好事”
3.自我测评:因为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否定。
4.什么叫“拨乱反正”答: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一、戈壁升起蘑菇云(核武器)
原因 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核垄断。
发展历程 ①1964 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③1967年6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
历史意义 原子弹、导弹、氢弹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概况 1970年 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入太空1975年11月,中国又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
意义 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地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生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倚天神剑显国威
海军 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
空军 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地地导弹部队 ③1966 年7月1日组建地地导弹部队
“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1)组成: ①地地战略导弹部队;②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③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2)意义: 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课后练习:
1).想一想:我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威胁,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我国政府多次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国外扩散核武器,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
2).议一议 :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第一种航天运载火箭,它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成为当时世界上除美、苏之外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3).说一说 : 中国人民解放军地地战略导弹部队与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和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
背景 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台湾问题和美国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着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重返 1971 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
意义 ①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③在联合国组织内,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重返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2)国际形势的变化。
联合国 1945年,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苏(俄罗斯)、英、法
二、小球转动大球-----中美建交:
背景 (1)新中国成立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破产(2)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3)中国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扩大国际交往,也需要改善同美国的关系(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阶段 乒乓外交 1971 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对访问中国,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小球转动大球意味着由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并进入正常化阶段。
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建交 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
根本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日建交 1972.9,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建交
外交高潮 (1)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澳大利亚、英国(2)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援外项目。
四、其他知识点
“小球”指:乒乓球外交。(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问中国“大球”指: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五.课后练习
1.说一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
2.想一想:意味着由“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并进入正常化阶段。
3.说一说: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如70年代初,在日本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后,我国正式与他建立外交关系;在英国撤销其驻台湾淡水的领事馆后,中国政府与英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材料阅读:是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角度出发来处理国际关系,他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10课 学习探究(二)
英模人物 “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
优秀品质 奉献精神、拼搏精神、艰苦创业精神;科学精神、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北京共和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
背景 (1)文革结束后,人们期盼迈步前进,而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影响仍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2)1978年11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开辟了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召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 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实行改革开放;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 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③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展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分田到户”,吹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号角)
形式 1982年以后,普遍推行“包产到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实质 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意义 ①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②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新发展 (1)80年代,人民公社制度取消(2)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传统农业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改革的感悟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3)青少年要不断培养自身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对外开放(目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外开放的窗口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2)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开放的窗口。(3)意义: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1)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省为经济特区。(3)1990年,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4)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三:知识拓展:
1.20世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次数 变化的标志 伟大历史人物 变化的表现
第一次 辛亥革命 孙中山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第二次 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 毛泽东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四.课后练习
1.想一想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2.说一说 : 1980年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到5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起,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和开发了上海浦东新区。
3.材料阅读 :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4.自我测评(略)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文革期间取得的科技成就)
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成就 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 产量高)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能源、新材料七个前沿领域实施高科技与开发的革命。 3.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时发展。
二、教育
战略思想 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希望工程”,是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
发展高等教育 1977年底恢复高考。设立学位制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三、文艺体育:
文艺 文艺方针 (1)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改革开放时期,中共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文艺成就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体育 1.1959年,容国团首次获得乒乓球单打冠军,是新中国成立第一个世界冠军。2.陈镜开,成为新中国打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人3.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许海峰,为新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4.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第27 届):获金牌 28 枚,名列金牌榜第三。 5.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四:课后练习
1.议一议:方便查询资料,通过上网可以进一步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加强交流等等。
2.想一想 :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的人才,振兴科技,繁荣经济。
3材料阅读 :从招生数、校舍面积、人口覆盖率等均可看出,九年义务教育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一国两制(邓小平)(P70)
提出 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邓小平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一国两制”,是在1982年,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
主要内容 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是我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目的 实现祖国统一
意义 有利于保持港、澳、台的稳定,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的基本方针,也为国际上 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
实践 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二:港澳回归
香港问题的由来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2)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3)1998年,英国强租新界
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
港澳回归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意义 (1)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2)现实意义;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国际意义:为世界上其它国家解决同类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回归的启示 (1)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问题由来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战败,退踞台湾
对台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对台的基本态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两岸关系的现状 两岸人员交往及文化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阻碍统一的主要因素 (1)台独势力(2)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
当前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1)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2)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3)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范例(4)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承认。
两岸的三通 2008年12月25日,海峡两岸大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四.课后练习
1.想一想 :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2.材料阅读: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一国两制”只是在香港、澳门等个别的小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地位,维护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尊重了台港澳等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保证他们的繁荣稳定,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自我测评: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台港澳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英国在香港统治了多少年?答:115年。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P76)
背景 经过十年洗劫,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势在必行。
表现 1.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2.《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一批重要法律先后通过,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先进典型:邯郸钢铁总厂)
就业制度:我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社会救济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 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宗旨: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中国1991年加入。并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
WTO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中共十五大)(书P79)
召开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 大会通过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意义 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称谓,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五.课后练习
1.想一想: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积极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交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努力发展自己的重要作用
2.材料阅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把“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法律的手段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自我测评
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的改造
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编织社会安全网,维护公民的社会保障能力,保障公民的基本利益,以此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4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稳定需要,我国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答: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社会救济。.
5.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逐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传说 女娲造人说、上帝造人说
出现 人类起源于猿,约500万—1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
评述 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由猿进化到人经历的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
二、人类的种族:
三大人种: 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人种无优劣之分)
划分人种的主要依据 肤色、发色、和面目特征等人的体貌特征
形成不同人种的原因 自然环境的不同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原始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特点 女人权利位于男人权利之上;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财产继承以母系计算;
原因 ①因为在男人狩猎和妇女采集的时代.由于工具落后,男人狩猎要看运气,而妇女的采集业比较稳定 ②再加之妇女的生育功能。
传说 大地女神该亚的故事
父系氏族社会 特点 男人权利位于女人权利之上;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亲戚关系、财产继承以父系计算;
原因 农业出现以后,男人天生的体力优势显现出来。
传说 厄瑞斯忒的故事
三.课后练习
1.议一议:从男女体力的差异、社会生产的特点、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
2.自我测评: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女子受到人们的尊敬。
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权力超过女子,亲戚关系以父系计算,财产有父系继承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神奇的金字塔----古代埃及(非洲)
位置 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
文明出现 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金字塔(最有名的是胡夫金字塔。) 实质 埃及法老的陵墓
评价 1)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二、《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亚洲)
位置 古代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比河之间的苏美尔地区(两河流域)
文明出现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建立奴隶制城邦
《汉谟拉比法典》 时间 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起古巴比伦王国
制定者 汉谟拉比
性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内容 (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 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
评价 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三、“种姓的国度”-----古代印度(亚洲)
古印度位置 印度河、恒河流域,公元前2000—前16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种姓制度 实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等级名称 职权或义务
婆罗门 掌管宗教的祭司 统治阶级
刹帝利 掌握军政大权的贵族(国王、官吏)
吠 舍 从事农、工、商的普通雅利安人 被统治阶级
首陀罗 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佛教 背景 种姓制度引起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诞生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印度;人物---乔达摩 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 反对将人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传播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西汉末年)
四.课后练习
1.想一想
种姓制度鼓吹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是天生的,每个等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以此来维护婆罗门贵族的特权。佛教反对等级制度,主张“众生平等”,认为神、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天生如此。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通过修行人人都能达到“极乐世界”
2.材料阅读
反映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奴隶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处境非常悲惨。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一、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
希腊的地理环境 东南欧的希腊半岛,多山靠海多山靠海、地势崎岖不平,土地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粮食不能自给;海岸线曲折漫长,多良港。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①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②粮食匮乏只能依靠海外贸易③城邦狭小经常向海外殖民。
希腊文明的特点 发达的商品经济、频繁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地位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著名的城邦国家 雅典和斯巴达
战争 希腊与波斯的战争(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为何说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西方文明的特点:经济上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拥有议会体制,而具有这一特点的海洋文明最早出现在希腊半岛。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伯里克利
前提 梭伦改革
极盛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表现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②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③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
评价 ①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民主和平等原则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妇女和外邦人无权享受这种民主②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制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希腊文明衰落与延续 马其顿崛起,统一了希腊,创立亚历山大帝国,但帝国很快衰落,历史把古代西方交给罗马。
三:罗马
位置 地处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农业条件好于希腊
特点 罗马文明基本上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和拥有议会的政治体制。
建立 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
布匿战争 公元前264—公元前149年,与迦太基进行三次布匿战争。为争夺地中海霸权。
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 建立罗马帝国
分裂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要、东西两部分。
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四.课后练习
1.想一想
古代希腊多山靠海,地势崎岖不平,平原小,土地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等,粮食不能自给;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多良港。古代中国在大河流域,水力丰富,平原辽阔,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最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2.议一议
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统治人口较少且居住相对集中的需要。专制政治源于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统治众多人口和辽阔大陆地域的需要。
3.每课一得
医术与医德都是医生行医的重要条件,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我…..”是从医生自身的角度来说的,是医生良好医德的表现;而“安乐死”则是从病人的角度来说的,是依据病人及其亲属的意愿,通过有关法律途径来解决绝症患者痛苦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表现。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背景 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时间 646年
变法者 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
目的 维护统治
内容 ①实行班田收授法;②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③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性质 一场古代日本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作用 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感悟 1.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模仿并加于吸收和创新2.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3. 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伊斯兰教创立
时间 7世纪初
地点 麦加
创始人 穆罕默德
基础 穆罕默德在犹太教、基督教、本民族原始信仰基础上创立。
经典 《古兰经》
教义 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作用 伊斯兰教创立打破了氏族的界线,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三:大漠中的帝国
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统一 穆罕默德的继承者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扩张 8世纪,阿拉伯国家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四.课后练习
1.议一议 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并加模仿,变成自己的东西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公爵骑士的由来
法兰克王国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法兰克等国家。
查理帝国 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壮大为查理帝国。
三分帝国 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条约,帝国分裂为三个国家,从而奠定了后来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雏形。
查理.马特改革 内容 改变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分封给贵族(封土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础:封土制)
影响 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核心是封君封臣制),逐步形成封建贵族等级制度。(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
性质 查理.马特改革是一场以构筑西欧封建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补充:
1.西欧的封建制度
一、国王
二、贵族: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三、农民
2、封君封臣制的特点:封君和封臣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
3、骑士的道德:对封君忠诚、尊重妇女、舍生取义。
4、中古西欧,成为骑士是一个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耀。
二、欧洲精神领袖(罗马天主教会、教皇)
基督教 产生 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
教义 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影响 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信奉的宗教(2)罗马教廷和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领袖同。
丕平献土 概况 法兰克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国王,为了回报教皇,他把罗马附近的拉文那地区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影响 它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罗马教廷 经济上 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
政治上 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并与王权分庭抗礼。
思想上 处于万流归宗的垄断地位,当时西欧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基督教僧侣。
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根本原因 生产力提高,工商业迅速发展。
背景 为了争取自治权利,城市与封建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琅城起义 1112年,法国琅城发动起义成功,处死主教,打败国王军队,迫使国王不得不再次给琅城颁发城市自治特许状。
历史意义 ①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②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③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心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可以说中古西欧的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四.课后练习
1.说一说 : 人们把耶稣出生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诞生的那一天(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
2.想一想 :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而古代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出现的。二者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中古西欧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而古代中国城市则没有那么突出的作用
3.自我测评: 西欧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可以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等等级
2、三大宗教
宗教名称 创立时间 创立地点 创始人 经典 圣地 教义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众生平等
基督教 1世纪 巴勒斯坦 耶稣 《圣经》 耶路撒冷 对人类博爱
伊斯兰教 7世纪初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古兰经》 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古老帝国悲剧(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帝国的分裂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
衰亡的原因 (1)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2)周边其他民族的不断入侵,尤其是奥斯曼土耳其的进攻。(3)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不善于创新。
帝国灭亡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古老帝国灭亡。
启示 (1)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2)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二:知识拓展:
1、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
2.①《罗马民法大全》: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对除英国外的欧洲各国 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古巴比伦)
③《唐律疏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课后练习
1.想一想 : 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2.材料阅读:拜占庭帝国陶醉于过去的辉煌中,固步自封,缺乏吐故纳新,创造力渐失
3.自我测评:1453年4月6日起,土耳其人经过53天的苦战后,君士坦丁堡终于在5月29日的总攻中陷落,拜占庭帝国灭亡。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表现 希波战争 时间 公元前492—前449年,波斯帝国三次入侵希腊。
结果 希腊战胜波斯,取得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的胜利。
亚历山大帝国 兴起 公元前4世纪,希腊爆发了城邦之间的战争,雅典衰落了,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征服并统一希腊。
东征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包括埃及、巴比伦在内的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
作用 (1)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2)希腊文化与古老的东方文化相结合,使得当时的自然科学飞跃发展。(欧几里得、阿基米德)
评论 (1)暴力冲撞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2)但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
古代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
表现 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数字 发明:印度人
改造/传播:阿拉伯人
马可.波罗来华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1275年到元朝大都,在中国生活17年。
《马可.波罗行纪》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评价 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扩展,
三.课后练习
1.议一议 和平往来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因为和平是人们在自身生存实践中所生发的一种基于本能的精神向往,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所逐渐建立起来并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血腥的暴力冲突所导致的伤亡、痛苦、仇恨以及物质上的巨大损失,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们所不愿看到和不能承受的,而和平往来的直接效果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上看,人类的和平交往活动都占绝大部分比重。
2.材料阅读
不完全同意。的确,暴力冲突是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但暴力冲突往往带来伤亡、痛苦、仇恨及物质上的巨大损失等;新兴文明的发展往往是建立在古老文明的基础上,和平往来是文明交流的主旋律。
3.自我测评
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大多以两种基本形式展开:暴力冲突与和平往来。前者多以战争、武力征服、殖民扩张等形式进行,而后者多以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方式展开。前者大多带来伤亡、痛苦、仇恨及物质上的巨大损失等,而后者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楔形文字 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造,是最早的文字。(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属于真正的文字。(尼罗河流域)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商朝时期(黄河)
意义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产生。(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古巴比伦)
文学的基石
史诗 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
《荷马史诗》 编写 古希腊盲诗人荷马
内容 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分
评价 古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也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
悲剧 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
埃斯库罗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悲剧之父
索福克利斯 《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欧里庇得斯 《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天方夜谭》 又名《一千零一夜》
三、艺术
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 式建筑);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
四.课后练习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符号更像是一幅幅描绘具体、细致的画;中国的甲骨文比较抽象简练。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逐渐发展为表意文字,也抽象简练。
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