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田忌赛马(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田忌赛马(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22: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田忌赛马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2.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人文主题
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并理解田忌胜利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按要求完成本课预习卡。
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策、荐”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5个字,会写“赏识、脚力”等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清田忌获胜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课文,指导生字
1.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结合预习情况交流:你知道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吗?
4.追问:课文主要写了田忌跟谁赛马?结果如何?让学生试着围绕课题把这些信息连起来说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大致内容。
预设:课文写了齐国大将田忌跟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赢得了比赛。
(教师相机板书:田忌 齐威王 孙膑 赢)
5.指导生字。
(1)学生自主交流本课要认识的字,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2)学生自主交流本课要写的字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点拨难点。
①写“赢”字的时候,“亡”“口”“月”“贝”“凡”几部分的占位比例要协调,大小要适当,上面的“亡”和“口”要扁一些,下面的“月”“贝”“凡”要窄一些。
②“策”的下半部分不要误写成“束”。
③“擦”字右半部分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笔画间的避让。
二、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理清课文结构
设计意图:
孙膑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此处补充对孙膑的介绍,交代清了人物之间的渊源和关系,扫清了学生在阅读历史故事中由于前后历史关联不清带来的障碍,也为后续教学作了铺垫。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明确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除了比赛之外,课文还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写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是第10~14自然段,除此之外课文还写了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孙膑给田忌献策等内容。
(相机板书:孙膑献策)
3.指导学习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补充资料,介绍孙膑。
(1)过渡:孙膑在课文中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他使田忌反败为胜,巧妙地赢得了比赛。
(2)教师口述补充资料:孙膑,战国中期人,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魏国受到陷害,遭受了酷刑——被挖去双膝,面上刺字。后来,他被齐国人救走,齐国大将田忌用贵客礼节接待了孙膑。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门客”“赏识”的意思。
(4)提问:后来孙膑的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
(5)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引荐”“军师”的意思。
三、学习赛马过程,借助图示理解田忌获胜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借助对阵图指导学生理清赛马的过程,便于学生根据对阵图搞清田忌赢得比赛的原因就在于有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同时指导学生建立起这一策略与孙膑的联系,从而突出孙膑这一人物在赛马中的关键作用。1.过渡:孙膑从一个“门客”最终成为齐威王的“军师”,这与他为田忌献策赢得赛马紧密相关。我们先来看田忌与齐威王的这次对阵是怎么进行的。
2.组织学生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要求学生读后,结合课后习题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连一连,再说一说赛马的过程。
(1)组织学生交流。
①根据图示,说一说二人对阵的过程。
②让学生说一说:田忌比赛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可以联系赛后齐威王说的话,思考田忌获胜的原因。
预设:因为田忌有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因为有人给他出谋划策了……
(2)小结: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齐威王没有想到的。
(3)让学生朗读第10~14自然段,读出齐威王好奇的语气。
3.追问:是谁给田忌出谋划策的?
4.小结:这一切正是孙膑的主意。是他让田忌刻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才使得田忌稳稳获胜。可见,孙膑在这次比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四、引导质疑,教师小结
1.引导学生质疑: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小结:孙膑是怎么想到这么巧妙的计策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书写本课生字。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能联系孙膑看到的情形,结合赛马对阵图,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思考:孙膑是使田忌在这场比赛中获胜的关键,他的计策是从何而来的呢?
二、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句来读懂人物的心情,才能真正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走进人物的内心。1.学生自读第2~13自然段,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
(1)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2)让学生用概括的话说一说:孙膑对田忌说了什么?田忌的态度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抓住田忌的话以及提示语“有些不明白”和“全听”,读出田忌语气和态度的变化。
(4)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田忌决定“全听”孙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预设:田忌很赏识他,孙膑胸有成竹。
(5)让学生再读孙膑的话,说说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
(6)抓住“保证”“请放心”“一定能”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好孙膑“胸有成竹”的语气。
2.引导学生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孙膑已经胸有成竹,他是如何想出计策的呢?
(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并交流:孙膑的“发现”是什么?
预设:马的脚力相差不多,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2)引导学生推测孙膑的想法,小组交流: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孙膑,发现了这些客观条件,你会想到些什么?再读读描写比赛过程的内容,并借助对阵图,试着说说孙膑是怎么制定出这个计策的。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预设:从刚才的情形看,两人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他们的马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如果这样对阵,就不一定能保证获胜。
②追问,既然不能这样对阵,孙膑想出了什么办法?这样对阵,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设计意图:
本环节抓住一个“发现”、一个“办法”,指导学生联系赛马的过程来推断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对阵图说清楚。这样,学生的判断才能有依据,表达才能有抓手。预设:让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最后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对阵的话,就能胜两场输一场。
(4)教师小结:通过孙膑的妙计,田忌用的还是原来的马,只是有意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就顺利地赢得了比赛。
3.让学生再次朗读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并体会田忌在比赛中的态度变化。
(1)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9自然段,教师提示学生读好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引读第10~14自然段,让学生说一说:赛马的时候,田忌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第一场田忌输了的时候,他是“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接着他赢了第二场,于是“微微一笑”;最后一场胜了以后,田忌“满意地笑了”。
(3)追问:田忌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因为田忌听了孙膑的计策后,也已经胸有成竹了,输了第一场是意料之内的,所以他并不着急;第二场虽然赢了,但胜负还未分,所以他只是微微笑了一下;最后获胜后,他才露出满意的微笑,表示计策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4.创设情境:当齐威王知道田忌赛马的计策是来自孙膑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分角色练习。
三、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1.两千年前的这个故事一定给了你很大的启发,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2.(出示课件)总结:以后我们遇到什么事,都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调整思路,扬长避短,敢于打破常规,认真思考,抓住要害。
3.扩展阅读:历史上还有很多像“田忌赛马”这样以弱胜强的故事,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把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3.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交代人物——简介孙膑身份及受赏识
  ①
比赛铺垫——对话中表现智慧和谋略
②~⑨
赛场验证——用智慧和谋略赢取胜利
⑩~B14
委以重任——因智慧和谋略被任命为军师
 B15B16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智谋取胜
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帮助大将田忌在赛马时以智胜了齐威王的故事。课文的文字浅显,情节简单,但读起来很有情趣,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材料。
首先,以“赛”统领全篇,理清文章条理。
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赛的,田忌为什么输给了齐威王;第二次赛马又是怎样赛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弄清楚“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透过充分地思考和讨论,学生不仅仅明白两次赛马是谁胜谁负,而且明白了第一次赛马齐威王胜了是因为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点,再次赛马田忌取胜是因为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进而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全篇,理清了课文的条理。
其次,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特点。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一样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分角色读,也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等等。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同学在小组里主动要求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无论是分角色朗读,还是在表演中读,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