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 水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2.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人文主题
了解当时的危险情况,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考虑后果,不要一时冲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水手们的表现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能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画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新词,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肆、桅”等6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1个字。
2.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3.能说出水手们的表现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课题,告诉学生《跳水》是个短篇故事。
2.出示列夫·托尔斯泰图片,让学生读准作者名字。
二、从“人物”入手,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思考: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学习字词。
(1)一艘往回航行的帆船。
提示: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艘”和“航”是生字,注意“舟”字作为偏旁后书写的变化。
(2)桅杆、横木、船舱。
提示:在“帆船”的图片上相应标出“桅杆、横木、船舱”。
(3)更加放肆、撕咬帽子、逗他生气。
提示:这是谁的表现?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更加放肆”的意思。
(4)钩住绳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
提示:把描写猴子如此放肆的这句话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5)吓唬它、大喊大叫、边追边喊。
提示:这是孩子的表现。从“吓唬它”到“大喊大叫”再到“边追边喊”,孩子最后“摇摇晃晃地走上最高的横木”。
3.说说故事内容。
(1)引导学生交流:按照角色的出场顺序,故事中依次出现了谁?
(相机板书: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2)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一题的提示,结合板书示意图,理清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补完板书:
(水手取乐猴子逗,追孩子救船长)
(3)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文中找到相关段落。
预设:“取乐”——第1自然段;“逗”——第2自然段;“追”——第3~4自然段;“救”——第5、6自然段。
(4)学生交流后,让学生将“取乐、逗、追、救”这几个词语批注在相应的段落旁。
(5)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提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小结:读故事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关注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这样能帮助我们了解故事写了什么。
三、从“情节”出发,了解人物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
从故事人物入手,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学生归纳“课文讲了什么”搭建脚手架。1.情节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那么,这是谁造成的呢?
(1)默读课文,思考。
(2)同桌讨论,交流。
(3)小结:猴子逗弄孩子,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主要原因,而水手的表现,则进一步刺激了孩子走上横木。最终让孩子走上横木的,是他自己。
2.猴子的表现。
(1)读读猴子更加放肆的这些举动。猜测猴子可能在想什么,选一处说给大家听。
出示: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①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②……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③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④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⑤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提示:如①嘿嘿,拿这个小孩的帽子戴一戴,爬上桅杆帅一帅。②哼,就不还给你。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2)小结:从猴子的举动,可以读出它在逗弄孩子,且行为越来越放肆。
3.水手的表现。
(1)故事发展过程中,描写水手的“笑”有三次:一开始是“哈哈大笑”,接着“又大笑起来”,后来是“笑得更欢了”。
(2)水手一次又一次的大笑,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要点:水手的表现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为水手一次又一次的大笑,使得猴子逗弄孩子更加带劲了,孩子因而也更加生气了,以致最后走上了最高的那根横木。
(3)水手的表现反映了他们当时的想法。如果说前面的三次笑,水手们想的是好玩、有趣,那么当他们看到孩子处于危险境地,被吓到时在想些什么?
要点:太危险了!该怎么办?
4.孩子的表现。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分成两个层次:一是读懂猴子的举动和孩子情绪变化之间的关联;二是关注描写水手“笑”的语句,他们的表现是故事发展的“导火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读出猴子、孩子和水手三者的关系具有相互交织、彼此作用的特点。(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到描写孩子表现的语句,推测一下他在想什么。
(2)交流描写孩子表现的语句。
提示: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吓唬它,大喊大叫;气得脸都红了,爬上桅杆去追;一边追赶一边喊;气极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
(3)孩子的外在表现在变化,实际上是孩子的什么在变?从孩子的表现,猜测他的想法。
提示:孩子的心情、想法在不断地变化。如当猴子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并爬上桅杆时,孩子哭笑不得,或许在想:这猴子太顽皮了。它会把帽子还给我吗?
(4)小结:孩子的整个思维过程,一步步被猴子影响着。因为他一直在想着要抢回帽子,要抓住猴子,不然太丢人了,所以他从“哭笑不得”到“大喊大叫”,从“气红了脸”到“边追边喊”,到最后气极了,完全失去了理智。于是,发生了让人胆战心惊的一幕。
课件出示: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①用一个词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
提示:危在旦夕、命悬一线、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②作为水手,他们知道此时此刻的危险,所以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字。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瞄”,会写“舱、鸥、瞄”3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按照故事的发展线索,借助人物的情绪变化和猴子的动作,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根据板书,讲述故事
设计意图:
运用“讲”与“评”要求一致的方法,鼓励学生先练讲故事的起因和经过,不仅能帮助回顾课文内容,也降低了完整讲述故事的难度。1.引导学生借助板书内容,讲述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提示:
(1)讲清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
(2)讲故事时,要注意语句通顺,表达连贯。
2.结合提示,师生共同评价。
二、聚焦人物,细读“船长”形象
设计意图:
船长是故事中化险为夷的关键人物。从描写船长在危急时刻的言与行入手,初步感知人物的机智、果断;再通过体会船长语言特点,揣摩船长内心的想法,来了解他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去把握人物形象。1.学生齐读第1~4自然段。
2.指名读第5、6自然段,让学生画出描写船长“怎么做”的语句,概括出关键词并交流。
(相机板书:立刻瞄准 命令跳海)
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瞄”的字音,并提醒学生左边是“目”字旁。
3.引导学生揣摩船长当时内心的想法:船长看到孩子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会想些什么?
4.追问:那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船长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呢?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船长的话,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1)让学生画出船长说话的语句。
(2)指名朗读,全班评价。
提示:要读出命令的口气,语气强烈,音量大,读得干脆一些。
(3)追问:命令的话语,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短、指令清楚)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船长说的话。
6.引导学生理解“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句话的含义。
(1)引导学生想象在船上的水手当时的神情、行为和心理活动并交流。
(2)引导学生交流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说说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7.组织学生交流: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三、回归整体,体会“主要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关联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谁是课文中最关键的人物?为什么?
预设:是船长,因为是他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为什么作者以“跳水”为题?
预设:
(1)这部分是故事中最精彩的内容。
(2)孩子只有跳下水,才能逃过这场危机,可见“跳水”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3)“跳水”这个方法是主要人物船长想出来的,从办法的妙处中能体会船长的果断机智,航海经验丰富。
四、借助板书,讲述故事
1.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小组练习完整讲述《跳水》这个故事。
提示:
(1)要交代特定的环境。(风平浪静)
(2)要讲清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
(3)要讲清船长在危急时刻怎么说,怎么做。
2.小组推举成员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向同学或家人讲述《跳水》这个故事。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跳水起因——水手逗猴子 猴子放肆
经过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
结局船长命令孩子跳海
跳海后孩子得救机智勇敢
沉着果断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阅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阅读,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