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长的内心体验。
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长的内心体验。
难点: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长的心理体验。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默读,思考“交流平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师生交流。
(2)提示:“交流平台”巩固本单元的阅读策略,了解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除此以外,还要明白“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先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的道理。
2.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阅读时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有什么好处?
(2)《田忌赛马》中的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跳水》中的船长做出让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又是怎样的?
(3)《田忌赛马》中孙膑和《跳水》中船长的思维过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举例说明。
3.师生交流。
提示:
(1)阅读时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田忌赛马》中孙膑看到田忌同齐威王和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于是,他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跳水》中船长知道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无论是继续往前还是往回走,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他立即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
(3)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如忘带作业本。如果让父母送过来,父母就要请假;自己回家取,耽误上课不说,还有安全问题。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向老师说明情况,第二天再把作业本交给老师。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1.活动一: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1)读题中的词语,注意加点的字,说说有什么发现。
(2)师生交流。
提示:右边的词语是对左边文言文中加点字的解释。
(3)思考讨论:如何对文言文中加点的字进行解释?
(4)得出方法:先思考文言文的含义,然后给加点的字组词,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作为文言文加点字的释义。
(5)朗读体会。自己读一读,体会“给字组词”这一解字方法的好处。
2.活动二: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自己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2)师生交流。
①“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思考:四十秒钟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时间太长了?
提示:因为这关乎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秒钟,大家还是觉得时间太长了。
②“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思考: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为什么说“一转眼就过去了”?
提示: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但是对于整个宇宙变迁来说,这只是很短的一个瞬间。
(3)思考讨论:这两个句子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写体验的?
提示:是运用时间的对比。第一个句子用“时间的短”来写“时间的长”,反映出水手们迫切的心理。第二个句子是运用“时间的长”来写“时间的短”,反映出时光流转、瞬间即逝。
(4)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①回忆:我们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把这种体验写下来。
②师生交流:
提示:爸爸出差了,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呀,我感觉到爸爸这次出差的时间太长了。(运用“时间的短”来写“时间的长”)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一转眼,我已经从一个不懂事的幼儿园小朋友,成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了。(通过“时间的长”来写“时间的短”)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2.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第三题
1.读一读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思考: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这篇作文的?
2.交流讨论: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重点讨论“把字词改准确”“把长句子断为短句子”“把意思相近的话合并在一起”这三种修改方法。
(1)把字词改准确。
①说说“一张画像”和“一幅画像”哪个更准确。
②读一读,体会用词准确的好处:把字词改准确,可以让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
(2)把长句子断为短句子。
①说说叶圣陶先生把哪些长句子断成了短句子。
②读一读,说说这样改的好处。
(3)把意思相近的话合并在一起。
①这篇习作中哪些话的意思是相近的?叶圣陶先生是如何把这些意思相近的话合并在一起的?
②读一读,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
3.指名读修改后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
4.学生分小组,讨论第2、3自然段和第4~6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怎么改的。
5.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1)使表达更准确,如“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
(2)合理划分了段落。如,把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合并。
……
6.指名读改后的内容。
7.小结: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运用修改符号,对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当、标点遗漏、内容缺失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还对语句的表达、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修改后的文章内容合理,语句生动,条理更清楚了。
8.补充: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使这位中学生——肖复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后来,他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
9.组织学生进行“我学大师改作文”活动。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两段话,学生自选一段,自行修改。
(2)小组交流,讨论内容,最终定稿。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提供的几组别称及其释义。
2.全班交流,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难点并正音。如:
(1)“笄”读作jī,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就是用簪子把头发挽起来。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时就可以嫁人了,所以要开始挽发。
(2)“弱冠”的“冠”指的是冠礼,是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往往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已经成人,“冠”在这里取动词义,所以应读作guàn,“弱冠”的意思是已经举行了冠礼,但还比较年轻,没有达到壮年。
(3)“豆蔻年华”“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等别称,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大致了解其由来,从而记住其指代的是哪一年龄段。
3.让学生说一说:了解了这些别称后,你有什么感受?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它们?教师适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如: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可以说什么?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岁了,可以说什么?
4.布置作业。
(1)尝试用叶圣陶先生的办法修改自己以前的习作。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一查还有哪些关于年龄的别称。
教学资源
拓展阅读
作文修改首先要着眼于内容: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是否能吸引读者,主要观点或情节是否清晰,是否有足够的细节加以支撑。作为教师我们能否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框架?作为教材编者以及教学研究者,我们能否结合文章学、阅读学、心理学以及语文课程教学论等相关的知识,建构适合我国学生的、完整的、系统的习作修改的内容?
我国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开始对习作修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习作修改内容上看,关注的是修改错误的词句、标点符号,不通顺的语句,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些都是习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认为习作修改最主要的就是修改错误的字词、标点符号、不通顺的语句。学生长期处于习作修改的低水平加工,对习作的具体内容、思想等高水平加工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习作修改的方法,对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