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学目标
1.了解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景物的特点。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重点
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习作例文,读懂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加深“按游览顺序写景”的认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分享,梳理游览顺序
1.回顾前情,谈话导入。
引导回忆: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
(1)《海上日出》是按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写的。
教师小结:按一定顺序就能写清游览的过程。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课文《颐和园》。
2.通读课文,理清文脉。
【自读小贴士】
轻声读课文,结合第一个批注,思考:本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呢?
根据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板块二 品读《颐和园》,体会如何按游览顺序写景
1.批注路线,明晰顺序。
思考:作者怎么样把景点介绍清楚的?
出示三个批注: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过渡很自然。
(2)“抬头一看”“向下望”,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3)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在湖面慢慢滑过,多美的画面!
预设:
①作者按一定的游览顺序写的,条理清晰。
②作者选了昆明湖作为特色景点,让我们知道湖面很美。
2.学生交流,师生互动。
(1)找出地点变化的语句,体会“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
预设: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教师小结:“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走完长廊”“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这些词句表示地点的转换,是作者游颐和园的顺序,也是文章的写作顺序。
(2)体会景物的特点。
思考:作者是怎么写昆明湖的美的?
出示句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①为什么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可以像别的吗?
预设:不行,因为镜子写出了湖面的平静。
②为什么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可以像一片绿叶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昆明湖的颜色和碧玉很像。
3.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湖的美。
板块三 品读《七月的天山》,巩固如何按游览顺序写景
1.请学生速读文章《七月的天山》,借助问题思考:
【自读小贴士】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聚焦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
(1)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2)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3)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教师小结:“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词句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周围写到山的深处,是作者游览天山的顺序,也是文章的写作顺序。
3.关注批注,提炼方法。
(1)引导阅读,关注重点景物。
思考:骑在马背上,从进入天山,一直到天山深处,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预设:写了雪峰、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2)关注叙述条理。
思考:初进天山,作者看到有雪峰、雪水和溪流等景物,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预设: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融化的雪水,最后写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很有条理。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3)关注景物特点。
思考: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预设:
①“像……锦缎……彩虹……”——绘其艳;
②“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③“用不着离鞍”“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4)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重点描写了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并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山不一样的美。
课时目标
1.能按一定顺序将游览过程以及这个地方的特点写清楚。
2.在叙述过程中能做到有详略,过渡自然。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习作情境,激发表达兴趣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暑假和国庆假期里,不少同学都和家人一起外出旅行了,也一定游览了不少美丽的地方,大家愿意把自己的游览经历和同学分享吗?
(2)祖国的锦绣河山无限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建筑有建筑的奇伟,山有山的博大,海有海的深长。也许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也许是一处不起眼的小地方。这节课就请你拿起你的笔,描写下最让你心动的一处,向我们述说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吧!(出示作文题目:游________)
2.梳理确定材料。
(1)那么可以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教材中是怎么说的。
出示教材第一部分,学生自读后交流。
预设:
①要亲身游览过,不能虚构。
②可以是有名的风景区,也可以是身边的某个不知名的地方。
③这个地方一定要有特点。
(2)学生确定写作内容。
板块二 借助习作例文,学习表达方法
1.借助习作例文,指导按顺序写。
(1)学生简单交流要写的地名。
(2)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了。你会怎样把游览过程写清楚呢?其实,在教材中出现的习作例文,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例文《颐和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清游览过程的?
学生读文,交流。出示例文的写作顺序。
《颐和园》
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3)请大家根据自己实际的游览经历,写出你的游览顺序。
游________
( )→( )→( )→( )→( )→( )……
2.指导写作特点。
(1)出示片段:
泥泞的小道旁种着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柏树,好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宝石山。树林中时不时传来小鸟悦耳的歌声,飘来泥土清新的幽香,让人心旷神怡。风儿吹过树梢,树叶在枝头舞蹈,发出沙沙的声音。
教师点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鸟、树叶当人来写,十分形象。
教师小结:描写印象深的景物,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常用的手法,让语言更生动。
板书:比喻、拟人……
(2)回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孔隙的窄小?
要点:抓住自己的感受写清景物特点。
(3)教师小结:印象深的景物要重点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写清景物的特点。
(4)学生尝试写一个景点,写出景物特点。交流。
3.借助习作例文,指导写作过渡要自然。
(1)有了写作的顺序,景物的特点也清楚了,但要把这些内容组织成一篇文章,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条理。只有写清楚景点和景点之间的过渡,才是一篇好文章。
(2)出示习作例文的过渡句。
《颐和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请学生自主修改,写好过渡句。
板块三 全文写作,小组互改互评
1.教师指导:要写好一篇游记,确定难忘的景物是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写作时要做到按顺序写,写出景物的特点,还要注意景点之间过渡要自然。
2.学生精心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按照习作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小组互评互改。
4.出示学生习作片段:
虽然已近深秋,但刚进入景区,我就被眼前满眼的绿深深吸引住了。远处许多不知名的树,伸入云霄,墨绿中带着庄严和神圣,仿佛是坚守岗哨的战士,挺拔有力;近处是片片竹林,形态各异的竹子,每棵竹竿绿得都那么精神,固执地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生机勃勃,充满着向上的活力。
交流点评:突出了景区植物生机勃勃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比喻、拟人运用得恰当。
板块四 交流展示,全班共赏
1.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习作,全班同学就内容提出建议。
2.完成草稿,誊写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