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血液循环的途径》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的第二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掌握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的前提下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血液如何在人体内循环流动,内容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上课开始,重点复习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导入本节的新知学习。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及视频,结合实物观察,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把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来学习新知,让学生分析出问题的本质,知道学有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在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3、积极参与讨论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难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指导自学、课堂讨论、讲授法等
六、教具准备:一杯动物血液(猪血)、
血液循环的课件、录像、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1、屏幕显示医院输液室的场景(结合近日气候冷暖多变,感冒咳嗽的人多,医院的输液室更是人满为患)
2、屏示一急性肠炎病人输液的图片
问:点滴的是什么血管?药物经过怎样的途径由手臂静脉流到患处发挥治疗作用呢?
---带着这个问题探索血液循环的途径。
学生倾听、观察并思考?“血液循环的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用输液这一生活现象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关注生活,
同时引出本节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
?
?
血液循环的概念
1、屏示课件“心脏的动力泵作用推动血液在全身的循环流动”引出血液循环概念:
2、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内按一定方向的循环流动
过渡: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动态课件,感受并理解人体内的血液循环
从整体上观察人体内血液循环的流动状态
心脏处的血液流动途径
1、屏示“心脏结构解剖图”
2、展示以“心脏”为核心概念的概念图,根据不同的概念和知识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来复习心脏、血管有关知识。
3、问题:血液在心脏处流动的方向?(引导学生归纳)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怎样的途径在流回心脏呢?
1、复习回顾心脏的结构,联想有关的知识、概念,很好的复习旧知识。
2、填写屏示的“心脏结构概念图”
中各部分名称
3、学生归纳血流途径: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利用概念图复习心脏的相关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以便进一步探究在心脏的动力作用下血液从心脏出发在回到心脏的途径
推测全身血液循环途径的规律
引导学生由心脏的结构概念图进一步推测血液从心室被压入动脉后可能经过的途径
学生思考讨论,推测血液循环的可能途径
“心室→动脉→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血液在血管和心脏流动的方向,与新授课血液循环联系密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推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探究活动:
动脉血与静脉血
1、课件: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示意图(解释图中的蓝色代表暗红色即人体中血液有鲜红与暗红色之分)
由图中的两种颜色引出以下探究活动:
2、展示一杯猪血样品,请学生探究原本同样的血液为何在杯中出现色差?
引出“动脉血”“静脉血”的定义
学生观察血液表层鲜红与内层暗红的原因,分小组思考讨论,探究血液出现色差的原因
小组代表回答色差的原因,理解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含义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与探究能力
体循环的
途径
1、展示体循环动态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布置学生自阅课本相应内容并完成学案的相关要求
2、教师提示:体循环开始于哪个腔?先后经过哪些血管?终点是哪儿?
3、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图实物投影讲评,优秀者给予中肯的表扬。
请同桌合作,在学案上完成体循环的概念图,
学生观察、思考、阅读,同桌讨论体循环途径并在学案上完成体循环的概念图,
。找1~2名同学口头描述体循环途径。
学生带着学案的问题,有目的自学、讨论,观察动态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照图来描述体循环途径。
加强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
体循环中血液成分变化
引导思考: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展示血液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交换过程。
提问:血液与组织细胞在何处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为什么?怎样交换?经过体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较容易回答出毛细血管的特点,从而揭示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同桌讨论后,把物质交换过程补充到学案的体循环途径中,形成一个以“体循环”为中心概念的小概念图。
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讨论、整理体循环的概念图使知识系统化。
肺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问:经过体循环的血液成了含氧少的静脉血,如何更新呢?
展示课件:肺循环的途径及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发生的气体交换过程。
点拨提问: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经过肺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展示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图讲评,优秀者给予中肯的表扬。
学生自阅课本内容,按照体循环的推理方式完成学案中的肺循环概念图。
由1~2名同学来口头描述。
通过体循环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学习方法:识图-----寻找路线----总结共性,肺循环的学习进行就很快,学生自主学习感觉很有成就感。
培养学生推理与举一反三的能力
血液循环的意义
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师给予补充。
让学生发表意见,由他们自己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生有能力自己作出归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归纳:两条血液循环途径的汇合
利用课件及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
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
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新的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也纠正了学生一些思维误区
总结
提高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的吗?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2、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与心脏左右心室壁的厚薄有关吗?
3、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理解左心室最厚,射血最有力,所以体循环路线比较长
及时小结,通过问题的思考解决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拓展延伸
冠脉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设问:心脏本身所需要的营养及氧由哪里提供?代谢废物如何运离?
屏示冠脉循环课件
学生自阅相关内容,了解冠脉循环的概念及意义,并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心脏的重要性,进行健康教育
,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课堂小结:
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他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
2、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完成物质运输的功能。
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内省、整合
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识图、归纳与总结能力,同时知识也再次巩固、升华。
学以致用
屏示静脉输液图片
问题:因饮食不注意卫生引起急性肠炎的病人,在手背上静脉输液,输液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达肠道炎症部位的?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解疑释惑”,回应导入时提出的生活在线问题;巩固本节课知识,并活学活用,解决身边实际问题。
健康教育
播放“新闻1+1视频”
观看新闻视频:理解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通过权威、科学的新闻视频的呈现,给学生以强烈震撼。
加强科学健康教育,使学生理解用药原则。
课堂练习
1、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分为__
循环和___循环两部分。这两部分血液循环是____进行的,它们在______内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共同点是都从?
→????→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
→?????
→?
知识的巩固、升华。
窗体顶端
板
书: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
: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
↑
肺循环:
左心房
←
肺静脉
←
肺部毛细血管
←
肺动脉
←
右心室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二氧
化碳等废物,完成物质运输的功能。
?
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的途径
》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体物质运输部分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掌握,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的几点做法: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尤其是“问题设计”始终贯彻教学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与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核心概念的知识点引入。以生活中常见的输液现象,提问从手背注射药物怎样才能到达患处,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再通过课件复习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引导学生填写心脏的结构概念图及血流方向将知识整合,以便进一步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实物(一杯猪血)的展示,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差异,进行思考探究活动,进而理解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等。
突破重难点。
(1)“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我先复习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引导学生填写心脏结构概念图,理清心脏处的血流方向,进而让学生推测血液流经身体各处的循环途径:即
心室
→
动脉
→
毛细血管
→
静脉
→
心房
↑
在此规律下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具体学习循环途径时,先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观看课件视频,减少盲目性,并引导学生“悟”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对于重难点“血液循环中成分的变化及循环的意义”,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动态效果
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认识来理解其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通过“为什么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处?”“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与心脏左右心室壁的厚薄有关吗?”等问题的思考解决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冠脉循环与心脏健康”的学习及“静脉输液的危害”新闻视频播放,对学生进行科学健康教育,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5、时间分配方面。本节内容难度较大,教学过程中落实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教学中,需注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活动时间的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