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8 文言文二则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8 文言文二则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14:1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文言文二则
语文要素
阅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人文主题
学习两个故事中展示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古代名人读书小故事的短视频。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恭、勤”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理解课题
1.回顾已学文言文。
(1) 教师出示已学文言文的题目,抽学生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文章。
(2)学生分类连线:历史故事类的文言文《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神话故事类的文言文《精卫填海》;寓言故事类的文言文《守株待兔》。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则成语故事类的文言文《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囊萤夜读)指导书写“囊、萤”。
囊萤夜读——在夜晚用口袋装萤火虫,借光读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方法
1.师生共同回忆、整理已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读准: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意思。
(3)读好:根据意思读好停顿。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通过看生字表解决,不确定的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要求:字音正确。
预设:多音字“盛”在这里是装的意思,所以应该读“chénɡ”。
3.指导书写“恭、勤”等5个字。
4.自读课文。借助方法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比较读文,读准停顿
1.教师范读,要求:仔细听,老师读的哪些地方和你读的不一样?做个记号。
2.读准停顿: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学会根据词义进行正确停顿。
课件出示: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3.紧扣“焉”字,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停顿。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
四、了解文意,把握内容
1.运用方法,疏通句意。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课后第三题的理解方法尝试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1)出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
预设1:恭勤,肃静勤勉。不倦,不知疲倦。通,通晓,了解,知道。博学多通,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预设2:车胤为人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学识渊博。
(2)出示“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预设1:“囊萤夜读”的“囊”是用布袋装的意思。“练囊”的“练”指白色的布,“囊”指布袋,“练囊”即白色的布袋。
预设2: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教师点拨:同一个词语,有时候表示事物名称,有时候表示一种动作行为。
2.教师提问:前后两句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先介绍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再说他是如何刻苦学习的。
教师小结:“囊萤夜读”是“恭勤不倦”的表现,是“博学多通”的原因。
交流并总结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读准字音,学习断句与停顿;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出味道,感悟道理。
3.教师提问:《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教师小结:车胤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背诵《囊萤夜读》。
2.订正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卒”字,会写“逢、卒”2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铁杵成针》,能读出其节奏和韵味。
3.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认识了热爱读书,自强不息的车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去品味其中的奥妙。
二、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逢:被包部分的撇、捺不要写得太长,最后一笔平捺要写得舒展。
卒:第二横为长横,写时注意上下的穿插。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读正确,读流畅。
3.检查学生读文,指导学生关注停顿。
提示:注意读准杵(chǔ)、媪(ǎo)、曰(yuē)、卒(zú)的读音,还有两个多音字值得注意,如“磨”读mó,“还”读huán。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正确、流利是读好文言文的基础,停顿是读出节奏的保证。只有反复读,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
三、借助注释,读懂大意
1.学生尝试借助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要求:先自己尝试理解,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自己读懂的句子。
2.班级交流,点拨方法。
(1)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让学生说说“弃”是什么意思,然后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说说由这句话想到了哪个成语。
预设:弃,放弃。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准备放弃离开。半途而废。
(2)出示“问之,曰:‘欲作针’”,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会问老媪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预设: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呀?”
(3)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引导学生思考:李白明白了什么?又是如何做的?
预设:“感其意”,即被她的意志力感动。“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还,回去。
教师点拨:联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4)让学生尝试讲一讲这个故事。
3.学生思考:“世传”二字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世传”的意思是故事不一定真实。铁杵成针,这种做法看起来不合理,但是精神值得学习。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知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教师点拨: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教师点拨: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能轻言放弃,只有坚持才会成功的道理。
教师小结: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看来也许不可思议,也许有些夸大其说,但我们在读的时候不要只盯着故事本身,而要透过这个故事,看到它反映出的精神,那就是——铁杵成针,让我们铭记——铁杵成针!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课后阅读成语故事类的文言文《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言文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教师把首要任务放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让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