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简史
诗歌的起源:
祭祀说、游戏说、劳动说
鲁迅:杭育杭育派
原始歌谣概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 弹歌》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周易 归妹 上六》
“屯如,邅如;乘马,斑如;匪寇,婚媾。”
——《周易 屯 六二》
先秦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北方歌谣)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 (楚地歌谣)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汉朝诗歌:
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为秦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其功能为采集乐歌、编排乐曲、训练乐工,后来把此机构采集的及后人模仿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代表作:《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邪》、《孔雀东南飞》
汉朝诗歌:
文人五言诗
东汉出现:班固《咏史》第一首文人五言诗
“缇萦救父”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古诗十九首》
最早收入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包括了东汉末年下层文人所作的十九首五言古诗。
“五言之冠冕” 、 “千古五言之祖”
汉魏诗歌: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 建安风骨 ”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多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两晋诗歌:
西晋: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左思代表作:《咏史诗》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东晋: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
南北朝诗歌:
乐府民歌
北朝民歌:《木兰诗》、《敕勒歌》
南朝民歌:《西洲曲》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南北朝诗歌:
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代表诗人:沈约、谢朓、王融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律诗的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陈子昂: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南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盛唐诗歌:
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歌的两座高峰:
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
中唐诗歌: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以满腔忧国之情吟写战火中的人间灾难,“三吏三别”把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标志着诗歌从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的转变。杜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其缘事而发开中唐元白新乐府之风;其文字奇崛开韩愈、孟郊、李贺苦吟一派;其七律律法开晚唐李商隐,成为后世典范。
中唐诗歌: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题乐府来咏写时事。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作家: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
代表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买花》
晚唐诗歌: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杜牧以七言绝句见长,题材主要为怀古。代表作:《江南春》《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
李商隐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代表作如《无题》《马嵬》;他的七绝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名作。
宋词:
词: 诞生于歌楼妓馆,“诗庄词媚”
婉约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豪放派: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家国河山等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象诗文一样反映社会生活,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词风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南唐词坛:
“二主一臣”:李璟、李煜、冯延巳
李煜前期词作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降宋之后,其词作转而表达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怀念,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北宋词坛:
婉约词: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豪放词:苏轼
反对“诗庄词媚”之说,认为词不光能表现儿女情长,也可以表现家国河山,大力提倡写壮词。
代表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念奴娇 赤壁怀古》
南宋词坛:
婉约词: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张炎
豪放词:辛弃疾、陆游、陈亮、刘过
代表作:《破阵子》、《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诗:
特点:以文为诗、重理趣
北宋诗坛:苏轼、王安石、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南宋诗坛: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元代散曲:
元曲四大家(元杂剧)
曲状元:马致远
元散曲:元代的一种新诗体,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它的体式与词相近,但较为自由,用韵和平仄都不像词那样严格,可在本字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前期以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作品与民歌接近,风格质朴刚健。中后期一些作家的作品内容远离现实,语言越来越典雅,丧失了前期质朴自然的特色,代表作家乔吉、张可久。
清词中兴: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或被称为“康熙词坛三鼎足”。
陈维崧,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名阳羡,世称其词为“阳羡派”,词风接近苏轼、辛弃疾。
朱彝尊,浙江嘉兴人,世称其词为“浙西派”,专门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幽雅的词风。
纳兰性德,为词善用白描手法,直写性情,真挚动人,接近南唐李煜。所作以小令为多,亦以小令为工,哀婉缠绵,感染力很强。
古典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类型:
一、客观类鉴赏题
①知识常识性错误
②诗句含意及手法解读错误
③解读不符合诗歌的整体意境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作者写住处山园有高大的松竹,村民有酒有肉,邻里关系和睦。
B、下片的“偷”字将一个穷困、胆怯的儿童形象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
C、这首词的语言流畅自然、朴素清新,不用奇字丽句,没有任何雕饰。
D、“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上片押的是仄声韵,下片押的是平声韵。
(1)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张炎和他的作品,有误的一项是
A、张炎早年的词多写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后期词作在写景抒情上常常带有深沉的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感,情调哀怨凄凉。
B、张炎《壶中天》“老柳官河,斜阳古道”哀叹当年南北对峙,不曾想一游中原大地,见到的却是蒙古人的一统天下。
C、张炎《高阳台》“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无心再续笙歌梦”写诗人面对美丽的西湖,他感受到凄凉衰飒的气氛时的心情。
D、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著有《山中白云词》。
白露 杜甫
白露团甘子①,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注】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9月8日前后。白露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明显降温。团:圆。一说,天气转凉,所以夜里圆圆的露珠在甘子上形成了。另一说,这里指柑橘的果实变得圆大而丰满。盛夏入秋,期间天气转凉,气温高,日照长,柑橘果实进入膨大期。甘:通“柑”:即柑橘。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表述,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这首《白露》描写出一幅美好的喜秋图景。
B、首联写的是:夜里,晶莹的白露在柑橘的果实上凝结,圆圆的。清晨,马蹄疾踏之处,它们纷纷碎散。
C、颔联写了:园圃打开了,果蔬和园外的石头、树木连到一处;舟船离开渡口了,行驶近小溪、河流中。
D、颈联写的是:凭着几处池塘可以看鱼水之乐,打马扬鞭,栖息的鸟儿急急飞起。
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类型:
二、主观类鉴赏题
(1)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
P82《寻陆鸿渐不遇》《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2)探究类鉴赏题
例1:评价李白的《静夜思》何以长盛不衰,流传至今。
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类型:
二、主观类鉴赏题
例2:阅读《诗经·王风·采葛》,回答问题。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有人把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表达为躲避谗言,你认为这种观点合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类型:
二、主观类鉴赏题
(3)综合性赏析题
例1:请默写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并从“诗言志”的角度谈谈这首诗歌。
例2:请默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然后写一篇赏析文字。
要点:诗逐句或逐联赏析,词分上下阕赏析;赏析内容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意象鉴赏、炼字、情感表达等;可用对比、类比的手法赏析,展现自己的积累。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了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