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共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共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4-08 14:4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 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辩证看待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认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从而谋求和谐的人地关系。
【学】(限时5分钟)
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有圈画和标注。
2、独立思考,完成问题。
3、有疑问的问题做好标注。
4、把握好时间。
【议】(限时5分钟)
【展】
要求:
1.讨论【学】中有疑问的问题
2.组长做好安排,起立讨论,讨论完坐下。
3.拿起笔,随时记录。
4.注重效率,及时整理落实。
知识点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结合材料一,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北温带,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有利:
①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②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
③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
④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⑤河流还可作为交通运输方式。
【展】
2.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吗?试举例说明。
不是 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却不是唯一条件。
例1 孟加拉国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却是世界极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例2 日本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依靠社会条件发展为世界极为富裕的国家之一
【展】
知识点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材料二 教材19页案例“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补充)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1.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成都平原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都江堰建设之前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旱涝灾害频繁?
有利: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耕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旱涝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②成都平原地处岷江从山区流向平原的特殊位置,洪水泛滥时泥沙淤积,河道淤塞,导致洪水淹没成都平原;旱灾时,河流水量骤减,又因江东地势较高,河流无法流入。
【展】
知识点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材料二 教材19页案例“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补充)“深淘滩”中的“滩”,指的是飞沙堰前至离堆的一段内江河道。“深淘滩”就是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3.结合材料二,都江堰工程的“深淘滩”、“低作堰”为什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原则是什么?
“深淘滩”: 按一定深度清理内江河道的泥沙,可以拓宽和加深河道,保证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适中,以此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
“低作堰”:当流入内江的水量较大时,低作堰可以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泥沙以及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从而起到排沙和泄洪的作用。
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归纳: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区域发展有利的自然条件
【评】
自然条件 具体表现
气候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光照条件好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水源 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地下水丰富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决定区域发展
①有些区域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人口稠密、科技水平低下、对外开放程度差、产业基础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②有些区域自然条件较差,但由于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好、教育水平高等,区域发展水平高。
(3)改造自然条件,促进区域发展
【评】
自然条件 具体改造表现 原 则
气候 热量 建造温室大棚,改善热量不足状况 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水分 地面铺设砂石,减少水分蒸发,增加下渗;喷灌、滴灌 地形 修梯田,发展立体农业 土壤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水源 兴修水利工程 反例:如美国大平原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大面积开垦,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
知识点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材料一 教材21页活动“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从资源丰富程度以及分布组合状况来看,1949-1960年山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①山西省拥有全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长期煤炭为主
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了煤炭的开采,从而促进和带动
了山西省经济的发展。
②山西省的煤炭不仅储量大,而且种类多,品质优,
埋藏浅,开采
初期成为山西省
的支柱产业,
对其经济发展
起到很好的支撑
作用。
【展】
2.从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分析,近些年山西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①长期以煤炭开采为主,工业结构单一,且附加值低。煤炭价格的下跌直接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②煤炭的能源主体地位下降,以及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导致煤炭开采量下降,成本上升,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
③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煤炭工业产值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
【展】
材料二 瑞士是欧洲内陆山国,海拔较高,位于大河上游,国土面积狭小,且矿产资源和耕地缺乏。 但瑞士却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一方面瑞士利用先进科技和强大创新力,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业,以生产专业化学制品、药品及医疗产品、精密仪器及钟表、乐器为主。另一方面,瑞士以政策的长期性、安全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的保密体制使其拥有发达的金融服务业。此外瑞士自由的贸易政策,成为雀巢等多个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左图为瑞士的自然状况、右表为瑞士各个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
3.结合材料二,为什么瑞士资源贫乏却经济发达?
一是正确的产业方向与先进发达的科技:瑞士国土狭小,缺乏自然资源,所以瑞士选择了精密机械、钟表、精密光学仪器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作为产业方向;
二是开放的金融管制,
这使得瑞士成了银行
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三是自由的贸易政策,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此外还大力发展旅游
业等。
产业 农业 工业 金融 旅游 其他
产值比重 4% 50% 15% 6% 25%
【展】
【归纳】1.自然资源影响区域发展
(1)
(2)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对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评】
(4)
【评】
【固】 地中海东岸的小国以色列,国土总面积的45%是沙漠。以色列实现了“让沙漠开满鲜花”的梦想,成为世界重要的鲜花出口国,其鲜花主要销往西欧。据此完成1-3题。
1.以色列实现“让沙漠开满鲜花”,对自然条件改造合理的是(  )
A.山区地形改造成梯田
B.建大棚温室改造热量
C.修建水利工程和技术措施改造水源
D.沙漠变肥沃的土壤
2.冬季是以色列鲜花的销售旺季。该季节,以色列种植鲜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气温较高 B.地形平坦 C.昼夜温差大 D.光照充足
3.目前,以色列鲜花总产量一半以上来自新培育的品种。主要是因为以色列拥有(  )
A.发达的经济实力 B.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 C.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D.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
“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经济比那些资源稀缺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北海石油依赖症)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目前巴西、南非、沙特等资源型国家仍在艰难地探索转型道路,以破解国内经济社会问题。
4.推断巴西、南非、沙特“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资源过度开采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B.经济结构缺陷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C.有足够资金投资于人力资源和技术 D.资源开发成本较高,国际竞争力弱
5.破解“资源诅咒”最合理的措施是(  )
A.进行产业转型,加大教育投入
B.扩大资源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C.优化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污染
D.保护本国资源,从国外进口
读某国国情简表,回答1~2题。
1.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是(  )
A.劳动力   B.水源 C.市场 D.农业科技
2.该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但种植业发达,主要受益于(  )
A.广阔的市场 B.发达的交通运输 C.先进的农业科技 D.传统的耕作经验
国土面积 1.4×104 km2
人口和民族 427万,3/4以上为犹太人
国土特征 50%以上为沙漠;盐碱地面积广
农业特点 种植业尤为发达
小麦是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些年来我国小麦的种植高度已扩展到海拔 4 000 米的高原地区。回答3~4题。
3.小麦种植范围扩大的原因是(  )
A.科学培育良种 B.改造自然条件 C.改良耕作制度 D.提高收购价格
4.从小麦分布范围的扩大可看出(  )
A.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是在变化的
B.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迁移的结果
C.自然条件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农业区位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单一的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相比,其共同点有(  )
A.纬度较高,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
B.地势低平,河流航运价值较高
C.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属人口稠密地区
6.甲、乙两地均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产区。有关两地葡萄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常年盛行西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
B.乙地受季风气候影响,光热条件好
C.甲地深居内陆,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D.乙地深受海洋影响,冬暖夏凉,降水多
7.对右图中M、N两地≥10℃等积温线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B.都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C.M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D.N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8.B城市周边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其发展种植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A.多晴天,光照充足
B.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
C.积温高,一年三熟
D.多河流,水源充足
2017年2月,陕西省10个特色小镇入选《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包括旅游休闲型城镇、商贸物流型城镇、能矿资源型城镇等。神木市大柳塔镇煤炭资源丰富,其煤质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富油,是很好的气化用煤、化工用煤和动力用煤。据此完成9-11题。
9.国家打造特色小镇有利于(  )
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  ②扩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绿地面积 
③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  ④延缓人口老龄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大柳塔镇煤炭资源被北京市、天津市大力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A.储量大 B.很好的化工原料 C.燃烧效率高 D.含硫低
11.晋陕蒙“乌金三角”地区发展煤炭工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 B.位于黄土高原,交通不便
C.劳动力不足 D.位于西北地区,位置偏僻
资源诅咒系数是一个衡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资源诅咒系数越大,说明资源遭受诅咒的程度越高,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并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读图,完成12-13题。
12.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居高不下,可能的原因有(  )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经济发展缓慢 ③生态环境脆弱  ④人均资源占有量高 ⑤吸引外资能力弱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13.推测下列省区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是(  )
A.天津 B.湖北 C.贵州 D.青海
【练】1-5BCAAD 6-10 BADBD 11-13 ADA
14.答案(1)优势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埋藏浅,开采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国内煤炭市场广阔。
可能产生的问题: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降;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大量露天堆放的煤矸石占用土地、污染大气;洗煤污水处理不当,污染水源等。
(2)就近调运,缩短了与市场的距离;但是总线路长,地势起伏大,工程量大,工程难度大;大多数路段风沙危害大;东南段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等。
(3)原因:接近冬季风源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北侧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等。
建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输电能力;整合中小型风电企业,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规范风电开发建设秩序,避免盲目开发;更新风能发电设备,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风电质量;延长产业链,引入高耗能产业,就地消费。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全国“一带一路”部署中,西部能源开发是一个重点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煤炭预测资源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资源总量的40%以上,且大多数埋藏较浅,甚至可以露天开采。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致力于我国西部能源基地建设,不仅加大了煤炭开采力度,还提高了煤炭外运能力,拓展了外运方式。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其中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1 000万千瓦,号称“风电走廊”。但是全省输电能力不足,大量中小型风电企业盲目开发,电力质量难达标准,距离市场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甘肃省风电的发展。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煤炭分布及外运线路示意图。
(1)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和可能
产生的环境问题。

简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外运专线“一主”“两翼”的区
位条件。

简要分析甘肃省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并针对“风电走廊”
的发展现状提出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