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美苏争锋》(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9.1《美苏争锋》(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2-16 15: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必修一 专题九
当今世界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政治格局:
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国家、集团)从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导 语
二战后:
两极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两极瓦解,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
近代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
传统:
以欧洲
为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争锋
1967年,越南 展鹏县
美苏争锋下:
紧张、恐惧、分离、悲伤……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两极格局的形成---1945年雅尔塔等会议
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
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
控制操纵联合国
美国白宫
美国独占鳌头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
苏联克里姆林宫
苏联空前强大
对峙的方式:冷战
“冷战”的概念(Cold war)
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
思考:双方均有超强的军事实力,为何不直接武力对抗?
“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
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
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
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
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
昔日的盟友,今日的对手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
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熊牛相争,夺取霸权
矛盾和分歧(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
对抗和“冷战”
1946年3月,:“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 趁今天还为时未晚,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是永久制止战争和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
党打算造成国民经济的蓬勃的新高涨,使我们能够把我国工业水平提高到,譬如说,战前水平的三倍。我们必须使我国工业每年能生产生铁达五千万吨,钢达六千万吨,煤炭达五亿吨,石油达六千万吨,只有这样才可以认为,我们祖国有了足以应付各种意外事件的保障。
——1946年2月斯大林演说
相互的不信任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1947年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
“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
“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分别指什么?
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
各国共产党和苏联
公开干涉他国内政,与苏全球对抗
战后政治力量的新的组合和两个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1947年9月,日丹诺夫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
思考:日丹诺夫所说的两个阵营分别是什么?反映了苏联对国际局势持什么态度?
相互的敌视和对抗
二、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过程
(1)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联“冷战”序幕(46年)
(2)政治上对抗:
美国: “杜鲁门主义”(47年)
(内容、特点.)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上对抗:
美国: “马歇尔计划”(48年)
(内容、目的、作用、实质)
苏联:(1949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4)军事组织上对抗:
美国: “北约”(49年)
苏联: “华约”(55年)
(主要国家、性质、影响)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影响: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三、两极对峙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笼罩在核战阴云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冷战:
德国的分裂
古巴导弹危机
热战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1、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总特点: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
3、积极影响
③推动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崛起
①双方势均力敌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 世界整体发展
④两强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四、小结,未来
矛盾和分歧
对抗和“冷战”
相互不信任
相互的敌视
矛盾和分歧(
对抗和“冷战”
矛盾和分歧\对抗和“冷战”
友谊与合作
相互信任
求同存异
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量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
——1945年《联合国宪章》
1996年,在越南南部,当年在燃烧弹中无助奔跑的小女孩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背部依然留有23年前被燃烧弹烧伤所留下的疤痕。这位姓潘的女士后来移居美国,并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如今,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向世界讲述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含义。
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任何政府愿意协助复兴工作的,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政府图谋阻挠别国复兴工作的,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目的: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1、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3、“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一、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背景
1、 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轮廓
3、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
2、二战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美国:经济军事大国
苏联:政治军事大国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冲突)
知识梳理——美苏争锋
下一目录
1967年,越南 展鹏县
记忆之一:越南战争(1965-1973年)
它只是一堵墙
因为它,
对面的亲戚和邻居都不能往来
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越而被处死
记忆之二:德国的分裂(1949-1961-1990)
记忆之三:朝鲜战争(1950-1953年)
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运送导弹的船只,导弹被大胆地成排放在甲板上
记忆之四: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这场危机,差一 点引发一场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