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一、扫盲教育篇(基础教育的基础)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雅典瓶画:陶片放逐投票的一个片段——点票)
陶片放逐法
“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实行民主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系14个人刻写。
由材料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1、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识字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公民的义务。
(3)“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更是最基本的人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一、扫盲教育篇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篇
2、开始:
(1)时间:1950 年
(2)宗旨: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3)方式:以识字教育为主,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开展。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949年
1964年
60%以上
38.1%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年均扫盲604.3万人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篇
3、发展:
(1)法律保障: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目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篇
4、成果: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72%
12.21%
15.88%
23.5%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课外链接:
2001年,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
第一类:
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
第二类:
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
第三类:
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每年新增文盲大约50万;由于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全国约200个县尚未普及小学教育;由于人口流动增加,老文盲未完全扫除,新文盲又不断产生。还有些地区扫盲工作带有一定的运动性和突击色彩,扫盲教育质量不高,成果难以巩固,从而又导致一部分人复盲.据官方数字,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竟然达到4.2亿 !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也是国家民族的不幸。
二、义务教育篇(基础教育)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1、目的:
义务教育是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二、义务教育篇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2、措施体现: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90年代以来,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
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和许许多多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努力, 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
新闻:2006年起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3、成就: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篇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4、意义:
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改变中国的命运 。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三、高等教育篇
1、起步阶段(1949—1957):
1953—1957年,教育在“必须彻底地、系统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的口号下,模仿甚至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
弊端(P119页)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三、高等教育篇
2、初步发展阶段(1958—1960):
“教育大革命”
(1)开始:1958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
(2)内容:
A: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
B: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
C: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三、高等教育篇
2、初步发展阶段(1958—1960):
“教育大革命”
(3)成果:(P119,2点)
(4)不足:(P119,3点)
年 份 学校数目 招生人数 在校学生
1957 229所 10.5万 44万
1960 1289所 32.3万 96万
1957—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三、高等教育篇
3、稳定发展阶段(1961—1966):
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三、高等教育篇
4、挫折阶段(1966—1976):
(1)表现:大学停止招生、大批专家教授挨批、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
(2)影响: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下降。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文革”时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四人帮”所谓“宁要一个没文化的劳动者,
不要一个有文化的精神贵族”
张铁生交白卷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三、高等教育篇
5、恢复阶段(1977—20世纪80年代):
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
6、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三、高等教育篇
(1)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
结构更趋合理;
(2)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3)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4)民族和民办高等教育长足发展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西藏大学培养的硕士毕业生
民办大学校园一角
民族和民办高等教育长足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影响
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
1958年“教育大革命”
1961年开始调整
“文革”期间遭受破坏
1977年恢复高考
80年代以后大发展
体制僵硬,培养目标狭窄
打乱、混乱
进入稳定发展轨道
素质下降, 人才断层
1977年开始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1993年,发展高等教育—“211工程”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新时期教育: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期间教育停滞不前。
上表说明了什么?
这四条曲线哪一条可以表明建国后高等教育招生变化情况:
课上探究二:
1958
文革前
文革期间
文革后
参照
改造
调整
“教育大革命”
全面调整稳定发展
大学停止招生
恢复高考迅速发展
新中国教育发展史(1949——今)
扫盲教育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1949年——文革前
文革期间
文革结束——今
50工农教育会议补习班
参照苏联
教育大革命
全面调整
86义务教育法
90“科教兴国”重要环节
2001年基本普及
82宪法
93纲要
恢复高考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
巨大危害
国家落后
经济恢复生活水平综合国力提高
对中国影响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和实施。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提高国力的主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必须靠教育培养人才,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定为战略要务,并展开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且终身教育观念已成为普遍共识。
(2)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现代化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提供强大的动力。教育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3)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我国科技教育水平在整体上还不是很高。发展科教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
(4)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尤其是“教育大革命”和“文革”对教育干扰与破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
①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模式,转而主要依靠科 技和知识的增长。这说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关的,而科技发展需要人才,所以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②还可以从中看 出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要素方面存在的差异。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不是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这说明中国的“和做突国”战略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 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不断地加大在科教方面的技资,继续推动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面临的挑战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的竞争。因而,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新时期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做法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在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