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形象鉴赏题”精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形象鉴赏题”精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13: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形象鉴赏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贫女
秦韬玉
唐代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B.“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是刺绣的意思。
C.本诗为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讲述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的悲伤,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D.尾联“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表明了女主人公痛恨那些能穿上华美的嫁衣出嫁的女子,感伤自身辛劳却无人求娶的愤懑不平,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15.本诗塑造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4.D
15.诗人把女主人公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个性爽利、品行高洁,却因贫苦而无良媒求娶的忧郁惆怅的贫女形象。
作者以贫女自喻,运用双关来暗示自己出身贫贱、举荐无人,内美修能、超凡脱俗却孤高寂寞、无人赏识;“为他人作嫁衣裳”,则暗指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受赏识重用的愤懑和不平。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5.“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答案:
14.A
15.第一问: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第二问: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唐·杜牧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注释:高唐是台观名。霖:甘雨,相传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
“那有碍”和“岂虚心”表现了云的缥缈不定、桀骜不驯,“出处”一句,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
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用“深”和“阔”表现云的悠游无阻滞,动作拟人化,生动简明。
C.颈联用了“鸟”和“猿”两个意象,从多层面立体的视角展示云的万千姿态和丰富的情趣。
D.尾联与李白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旨趣上有相同之处。
15.诗人写“云”有何用意?另举一例,说说“云”这一意象的在古诗词中的其他内涵。(6分)
【答案】
14.A
15.一问:诗人写云即在写自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云的自由东西、飘于湖山之间、可化而为雨等特点,展现诗人的自由不羁、自信洒脱,表达渴望得到重用济世的愿望。
二问答案示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隐喻蒙蔽圣君的奸邪。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白云”象征了历史变迁。
“荡胸生曾云”中“曾云”代表空旷浩荡的胸襟。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A项,“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错,应该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云的飘逸和奔放。故选A。
1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明确手法,托物言志,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杜牧是晚唐的大诗人,虽然仕途坎坷,却曾经志向崇高。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加上自己到处寻找机遇,也曾经四处漂泊。作者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天上的云,所以感慨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诗。诗文的前两句写出了云的缥缈不定和桀骜不驯的特点,仿佛作者的性格,自由奔放、毫不隐晦;诗的最后两句“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用了典故,表示云的重要,用这句“枯苗待作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盼望明主的心理。所以写云实则写自己。
(2)“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诗经里便有: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中借白云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还有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望云思友”是很常见的手法。所以本题围绕着古诗词作家作品,凡是有“云”这个意象的词句都可以,然后分析其效果。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寄秦州田元均①
欧阳修
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
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
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
莫忘镇阳遗爱②在,北潭③桃李正氛氲。
[注释]①田元均:在镇阳做官时与欧阳修交好,后调任秦州。②遗爱:遗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③北潭:镇阳一处风景幽丽的池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强调田元均虽以儒臣身份出任边将,却能凭借其威盛的名声来安定军心。
B.战马没有嘶鸣,与将士静听号令,军容整肃,此描写是诗人对田元均的赞扬。
C.边疆无战事,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守边新功绩。
D.北潭桃花李花芬芳馥郁,象征田元均曾化育一方,也寄寓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15.第三联刻画出田元均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答案】
14.C
15.(1)感情深沉。当他梦里醒来,在夜帐中听到边地的羌笛声,情思更加邈远;(2)文才出众。当他登上高楼面对陇地的浮云,诗兴勃然而生。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守边新功绩”错误,诗句“诸蕃无事著耕耘”的意思是边地的外族都安定下来农业生产,不再进行掳掠和战争,此句用来表现田元均对于边疆安定的贡献。故选C。
15.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对人物行为的表述分析性格。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诗人用“梦回夜帐闻羌笛”来想象田元均在梦中醒来时听到外面的羌笛声,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怀念,表现了他感情的深沉;“诗就高楼对陇云”则是说田元均虽然镇守边关,繁忙之中仍不忘作诗,这体现了他儒将的风范,诗歌的第一句佐证了这一点,也从侧面说明他文才出众。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①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销得:值得之意。②梁广:画家,善画海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春风着意勾染过的海棠花让人怎么都看不够,连蝴蝶都对其恋恋不舍,值得携酒对赏、赋诗称赞。
B.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的风姿神采,着意刻画,表现出了花的形态和神韵,极具诗情画意。
C.诗人咏叹含苞欲放的海棠就像刚上妆的莫愁女和梁广笔下的丹青,虽“不着一字”,但“尽得风流”。
D.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海棠的魅力,语言清新自然,词意婉约细腻,不愧是咏海棠的佳作。
15.李清照代表词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海棠与郑谷笔下的海棠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4.C
15.①《如梦令》中的海棠是诗人想象的海棠。作者并未目睹海棠之貌,但她推测海棠因为一夜的风吹雨打而凋零败落,所以残红狼藉,叶肥花瘦,色彩对比鲜明。这海棠寄寓了诗人惜花伤春的心情以及对青春年华消逝的感慨,流露出了她内心的苦闷。②郑谷笔下的海棠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海棠。诗歌中的海棠在春雨的浸润下,花色光洁秾丽,鲜妍欲滴,显得娇娆妩媚,使诗人流连忘返,使蝴蝶恋恋不舍。这海棠受到诗人的赞美和倾慕,寄寓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海棠就像刚上妆的莫愁女和梁广笔下的丹青”理解错误。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诗人并不是把海棠比作刚上妆的莫愁女和梁广笔下的丹青,而是从侧面体现了海棠的美。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本题考查两诗同写海棠的诗歌所写海棠形象的不同点。解答时首先从整体理解诗歌,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从形象描写的角度看,李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应是”可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画面,不是眼前所见。“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形象地写出了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的凋零情景。郑诗颔联直接正面描绘海棠,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写出了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显得别具一番风韵。从抒发情感的角度看,李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郑诗直接表达了对海棠花的赞美和倾慕,寄寓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