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课题 传染病及其预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传染病的病因,认识传染病的特点,能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2)通过流感、肝炎和艾滋病,认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提出三种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艾滋病、甲型流感等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重点难点
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其预防措施。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填写教材68页中的表格。
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小组内形成调查报告。
教师:准备常见传染病的数据、挂图、幻灯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甲型H1N1流感的视频资料,通过资料反映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史以及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情感体验)
找几个同学回答。
教师介绍: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早期被称为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最初发现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12月30日公布的疫情通报,截至2009年12月27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2220人死亡。
据中国卫生部通报,截至2010年1月10日,中国内地已有1247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744例死亡。
甲型H1N1流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危害呢?类似的疾病还有哪些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怎么才能很好的预防这类疾病呢?
教师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任务一:了解传染病的病因,认识传染病的特点,能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结合你课前填写的表格,你还知道哪些与甲型H1N1流感类似的疾病呢?
2.导致人们患这类疾病的病因是什么呢?
3.这类疾病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甲型H1N1流感有如此大的危害呢?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格。不要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种病。
可能有的同学会出现错误,例如把龋齿与流感归入一类。
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龋齿不能和流感归为一类?
2.教师可根据上面错误,引导学生从病因入手分析,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龋齿: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牙齿硬组织病损,是不会传给别人的。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会传给别人的。
也可由其他疾病引入: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多见于小孩子。是由于误食了蛔虫卵导致的。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俗称“痨病”。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让学生总结传染病的病因,引出病原体的定义: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它特异的病原体。流感病毒(流感),结核杆菌(肺结核),HIV(艾滋病),肝炎病毒(肝炎),蛔虫卵(蛔虫病),淋球菌(淋病)。
3.引导学生分析甲型H1N1流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危害呢?这与它的什么特点有关?
总结出传染病的两大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其他特点如果有同学提出,可简单介绍: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等。)
任务二:通过流感、肝炎和艾滋病,认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阅读关于流感的资料,分析其传播途径,为什么老人、小孩容易得流感呢?
(也可由班里某位同学得了流感,不久,全班很多人都得了流感来分析。谁最容易被传染?谁没有被传染?)
2.阅读关于肝炎的资料,分析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饭馆的餐具要消毒分别有什么科学道理?
3.总结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
4.阅读关于艾滋病的资料,说出这种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5.换位思考:假如你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你渴望别人怎么对待你?(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情感体验)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
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班内流感传染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
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染上传染病。
3.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病不仅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还能在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
针对有的同学不能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的问题,教师可举个例子,先让同学分析,再重点讲解。
①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得流感的人,他就是传染源。
②病原体:传染病的罪魁祸首、根本原因,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如引起流感的流感病毒。
(2)有的同学关于传播途径的理解不够透彻,容易和传染源发生混淆。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
教师首先要引导同学认识常见传播途径有哪些,再就是要抓住和传染源的区别。
①例如:甲肝患者是传染源,患者用过的碗筷等就是传播途径。
②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上海流行甲肝,是由于食用了不清洁的毛蚶引起的,这些携带甲肝病毒的毛蚶只是起了传播媒介作用,所以只能算是传播途径。
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要紧扣定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关于易感人群的理解,不能认为只包括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弱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针对不同疾病,易感人群的范围是不同的。例如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就是所有健康人。
4.在交流时,教师可以播放艾滋病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阻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有效方法有三条:
(1)固定一个忠实的、未被感染的性伙伴;
(2)不接受被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
(3)不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穿刺。
5.引导学生明白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是病人,不是罪人。无论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感染了艾滋病,都不可能是他们自己的意愿,特别是那些无辜的孩子和由于献血和输血过程中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如果以某个人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为理由,而对艾滋病患者采取歧视和冷漠的态度,那么,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存在的理由。
对学生而言,能够做到的是: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他们和谐相处,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关爱艾滋病病人,不仅仅需要善待与宽容,更需要的是实际的帮助,哪怕只是一个善意的微笑。我国有关法规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
任务三: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提出三种预防措施。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在农村,很多农户家的狗都是散养的,也没有进行卫生检疫,这些狗对人们有什么潜在危险?
2.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2009年预防甲型H1N1流感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3.现在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要锻炼一小时,我们小时候都曾注射过很多疫苗,这些做法对我们预防传染病有什么用处呢?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这个例子非常接近生活,现在城市里养狗等宠物的也越来越多。被狗、猫等小动物咬伤后应该怎么处理,同学们都有了解,但不是很明确。
先由同学们畅所欲言,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被狗咬伤的主要威胁在于狂犬病,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恒温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
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会被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死亡率接近100%。
由此引导出预防传染病的第一个措施:控制传染源。
2、同学们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可能比较模糊了,教师可适当提示:如勤洗手、消毒、测量体温等等。
让同学们找出针对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引导出预防传染病的第二个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3、教师引导出预防传染病的第三个措施:保护易感人群。
可以针对部分同学懒于锻炼身体的情况适当展开教育。
教师强调: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就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各学习小组展示《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的调查报告。
教师可在课前给予指导:每组不要求多,可以只调查一种病,但是要求材料详实。
2. 教师也可以播放《山东德州艾滋男孩系列报道》,结合课后第4题,进行“艾滋病离我们每一个人有多远”大讨论。
【典例分析】
【例1】下列不属于病原体的是( )
A.蛔虫 B.肝炎病毒 C.痢疾杆菌 D.苍蝇
【解析】选D。
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虽然苍蝇身上携带有多种病菌,但是苍蝇本身不会使人患病,所以不是病原体。
【例2】小明同学在学校被同桌传染得了流感。小明在得流感前后,分别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 )和( )。
【解析】易感人群、传染源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一个患了病,一个还没有。
【例3】某医院接收一位禽流感病人后,及时对该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病人的衣物和饮食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这两项措施分别属于 ( )
A.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B.保护易感者、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D.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者
【解析】选C。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提出三种预防措施。判断到底是哪种措施,就要看这项工作主要针对哪个环节展开的。做对本题的关键是能否真正理解三个基本环节的定义。
对病人隔离,主要是针对传染源展开工作,所以应当属于控制传染源。病人的衣物器具是传播途径,针对它们进行的消毒应该是切断传播途径。
【例4】什么是“非典”?
“非典”即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非典”的病原体,科学家监护它命名为“SARS病毒”。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最早来源于动物。非典型性肺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偶有畏寒。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干咳、少痰,个别病人偶有血丝痰,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多数病人症状较轻。根据卫生部门组织专家调查,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经传播。
(1)非典型性肺炎(SARS)能够在人群中流行,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______、_____和_______这三个基本环节。
(2)根据自己学过的有关传染病的知识,说说“非典”的病原体是 ,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它首先危害人体的 系统。
(3)通过阅读资料,你认为得病的动物应属于 (传播途径或传染源)。
【解析】(1)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SARS病毒、空气飞沫传播、呼吸(3)传染源
本节课重点就是理解传染病三个环节及其预防措施,这个题通过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一段材料,达到了很好的考察目的。题目虽然简单,但是要求学生基础知识必须掌握牢固,而且要会活学活用。
【巩固训练,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狂犬病 B.乙型肝炎 C.心肌炎 D.SARS
2.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是(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病原体 D.易感人群
3.不要随地吐痰是为了预防( )
A.呼吸道传染病 B.血液传染病
C.体表传染病 D.消化道传染病
4.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 )
A.飞沫或空气,流感患者,抵抗力弱的人
B.飞沫或空气,流感患者,所有的人
C.流感患者,飞沫或空气,抵抗力弱的人
D.流感病毒,飞沫或空气,抵抗力弱的人
5.某地区发现一种新的疾病。开始的时候患病的人数不多,但却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些患者都有直接或间接相互接触的病史。对此,下列看法不正确的是( )
A.可能是一种遗传病 B.这种病可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C.这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D.应设法立即将患者隔离
6.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不包括( )
A.静脉注射毒品 B.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C.不安全性行为 D.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
7.自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拉响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的警报,并且已有全球发展趋势。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人们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措施,下列哪项不是属于切断“甲型H1N1流感”传播途径的措施( )
A.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B.室内经常雾化消毒
C.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戴口罩 D.将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8.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婴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下列关于防控手足口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因此,做好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②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消毒,这样做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③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④学校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做到早报告、早诊治、早隔离,这样做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⑤人类对手足口病有特异性免疫,因此,患过本病后没必要采取防控措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9.自汶川大地震以来,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卫生防疫、监督队伍有近万人分赴重灾区实施灾后防疫,在灾区喷洒各种消毒剂和杀虫剂。同时,还对灾区进行了重点人群甲肝、乙脑等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储备了霍乱、狂犬病、麻腮等疫苗。到目前为止,灾区没有出现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材料中提到的疾病是由 引起的,具有 等特点。
(2)在灾区喷洒消毒剂和杀虫剂、对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 __、__ __。
(3)灾区人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请你给他们提几点建议。
10.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艾滋病病毒寄生在感染者的体液和器官组织内,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唾液、汗液、尿、粪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症渗出液的情况下含艾滋病病毒很少,没有传染性。
艾滋病传播的三大途径是:①血液传播,②性传播,③母婴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日常工作和一般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1)艾滋病的医学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为HIV。HIV是这种传染病的 。
(2)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A.性传播 B.母婴垂直传播
C.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D.蚊虫叮咬
(3)如果某人被证实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她)应当怎样做( )
A.辞掉工作,避免社会活动 B.隐瞒艾滋病病毒的事实,不告诉任何人
C.定期就医,遵从医嘱 D.避免一切体育锻炼,卧床休息
(4)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
【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一、回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1.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2.理解流感、肝炎和艾滋病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会区分三种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二、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反思。
可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总结。
我认为本节课要重点强调四个区分:
一是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二是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
三是区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四是区分预防传染病的三种措施。
其中三、四是重点、难点,也是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