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6
哈姆莱特(节选)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匍匐(pú
fú)
迷惘(mánɡ)
暴虐(nüè)
B.祈祷(dǎo)
轻蔑(miè)
难堪(kān)
C.怪诞(dàn)
忏悔(qiān)
踌躇(chóu
chú)
D.贞洁(zhènɡ)
延宕(dànɡ)
虔敬(qián)
【解析】选B。
A.“惘”应读wǎnɡ;C.“忏”应读chàn;D.“贞”应读zhēn。
﹒
﹒
﹒
﹒
﹒
﹒
﹒
﹒
﹒
﹒
﹒
﹒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消遣 紊乱 鞭挞 迂回
B.盘据 嫁奁 迁延 回避
C.熏陶 殒落 审慎 吩咐
D.无崖 懦夫 诅咒 诽谤
【解析】选A。B.盘据—盘踞;C.殒落—陨落;D.无崖—无涯。
3.选词填空,或判断词语运用正误。
(1)国际政治风云_____莫测,英国脱欧已尘埃落定。(变换·变幻)
(2)光盘行动,并不是_____,而是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吝
惜·吝啬)
(3)哈姆莱特也曾为奥菲利娅神魂颠倒,课文节选部分是哈姆莱特为了彻查父亲
的死因故意装疯。
(
)
(4)这位九十九岁的老爷爷,目前行走不便,木讷无语,当年却_________,深入敌
占区侦察,还抓回一个“舌头”。(涂脂抹粉·乔装打扮)
变幻
吝啬
√
乔装打扮
﹒
﹒
﹒
﹒
(5)1月31日,闻知疫情形势严峻,青岛市当机立断,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防控指挥部,严格排查、隔离从武汉回到青岛的人员,并封闭部分路口、超市、
娱乐中心。
(
)
(6)老师们都认为张华逃课、上网、谈恋爱、打架、斗殴,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人,
但是李树国老师却从他的单亲妈妈入手,逐渐改正了张华的缺点。(
)
﹒
﹒
﹒
﹒
﹒
﹒
﹒
﹒
√
×。无可
挽回:常指无法使已成的不好局面好转,无法恢复原状,已经是不可以改变的。
指事情或事物。此处用错对象。可用“不可救药”。不可救药:比喻已经到了
无法挽救的地步。多修饰人。
文本研读探究
【文本研读】
阅读课文“生存还是毁灭”到“变作今朝的泥土”,完成1~4题。
1.对开头部分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
B.这段独白表明了哈姆莱特是个忧郁迟疑、优柔寡断、缺少斗争精神的人。
C.这段独白是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刻而具体的揭露。
D.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人生的思索,既流露了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彷徨,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解析】选B。主要是表现哈姆莱特对问题思考的深入,在看到矛盾复杂性的同时,他有种种顾虑,这并不能说明他优柔寡断。
2.读了这一段以后,你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哈姆莱特有坚忍的意志,具有战斗精神,但也有悲观、忧郁的一面。结尾处奥菲利娅的这段台词,扼腕叹惜,从侧面描写中表明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
3.奥菲利娅为什么要把礼物退还给哈姆莱特?当奥菲利娅让哈姆莱特收回送她的礼物时,哈姆莱特说:“哈哈!你贞洁吗?”你认为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口气?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奥菲利娅受克劳狄斯等人的欺骗,试探哈姆莱特对自己的感情,借以探察哈姆莱特是不是真疯。
(2)奥菲利娅要试探哈姆莱特,结果,戏演得过头了,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抛弃了他。此外,哈姆莱特也有故意伤害情人的想法,使情人对自己绝望,达到装疯而又不被发现的目的。因为这些情况,他才说出如此伤害奥菲利娅的话来。
4.结尾处奥菲利娅的这段台词表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奥菲利娅的这段台词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句,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重点探究】
1.《哈姆莱特》与《窦娥冤》都将正面人物的“冤”作为聚焦,从而把悲情演绎到极致。两剧都通过“冤”揭示人性的扭曲,而以正面人物的毁灭让人们看到感天动地的抗争。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谈谈你的感想。
【点拨】(1)恶势力的强大。(2)人生的无奈:两剧都向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他们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们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这种无奈,依存于每一个人身上,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窦娥冤》《哈姆莱特》式的悲剧伴随着每一个人,各个方面,并且无时无刻。(3)但都昭示了公理的不可违抗:《窦娥冤》中的亢旱三年,《哈姆莱特》集体毁灭,同归于尽。
2.独白这种独特的戏剧手段的运用,为《哈姆莱特》增色不少。请以剧中“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为例,说说它对刻画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点拨】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哈姆莱特人物的性格特质,独白这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成了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哈姆莱特装疯呵斥奥菲利娅之前。与后面故意的疯话相比,这段心理独白极为真切地揭示出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内心的矛盾冲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生与死,梦幻与现实,压迫与反抗,情与仇,爱与恨,这些充满人文色彩的话题借助独白得到充分体现。
【备选要点】
有的评论家认为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什么那么困难?请查阅资料,与同学们讨论这一问题。
【点拨】(1)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他的力量太小。
(2)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导致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
(3)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他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的思想制约了他的行动,他对母亲的爱制约了他的行动。
【技法借鉴】
巧设悬念,照亮全篇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哈姆莱特》设置了许多悬念,每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成功,都关系到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能否成功。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运用点拨】
1.倒叙法 先写事件的结果,让读者感到奇怪。好奇心驱使激发读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2.疑问法 在叙述故事时,故意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
3.误会法 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推动情节的发展,能使文章情节曲折离奇。
4.巧合法 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利用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引人入胜。
5.省略法 叙述故事,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捉摸,引起他们的种种猜疑和推想。
6.欲扬先抑法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悬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恍然大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题阅读】
阅历丰富,痴情戏剧
莎士比亚少年时曾在家乡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后因家道中落,辍学经商,帮助父亲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他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他逐渐痴迷戏剧。后来他到了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他除了进行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鉴赏延伸
★文化传承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3.好学而不贰。
——《左传》
★践行楷模
命运坎坷,生活艰难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加利福尼亚一
个破产农民家庭。他命运坎坷,生活艰难,阅历非常丰富。他11岁就不得不外
出打零工谋生,出卖体力养活自己。14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
时。不久,借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希望用这种手段来
改变穷困的处境。结果被牡蛎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当水手去
远东。航海生涯使他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航海归来,穷困的境况并未好
转。他还参加过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次次碰壁。他长年流浪却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并没有自暴自弃,即使在漂泊无定之时,书也总是他的伴侣。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因此萌发了写作愿望。他在23岁时,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给猎人》,24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了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杰克·伦敦赞美勇敢、坚毅和爱这些人类的高贵的品质,他笔下那“严酷的真实”常常使读者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他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他也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
★素养内化
运用上面的素材,围绕着“历程、爱好、曲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情,人生的发展历程也是一路曲折迂回的,要经历很多坎坷和磨难,有痛苦也有欢乐,有低谷也有辉煌。而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有的人还是回到了原点。也有的人没有回到原点。杰克·伦敦在少年和青年时曾历经磨难,从儿时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童工、做过苦工、水手……这些阅历,丰富了他的视野,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热爱读书,求知欲强,顽强拼搏,以求走出贫穷的处境。他,成功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美国到全世界,他的经历独一无二。杰克·伦敦的人生因这些经历而丰富多彩。
【类文欣赏】
踏过埃温河:寻访莎士比亚
李硕儒
印象中,英国人大多偏于古板、僵硬,崇尚绅士风度、贵妇风仪。待到路走长了,人见多了,慢慢悟出,印象常常出于概念,失之偏颇,视点为面,是常有的事。
去英国时,正是那年六月。
从巴黎到布鲁塞尔到卢森堡到阿姆斯特丹到海牙,虽已入夏,却一路阴雨,天气出奇地冷,以至不得不加了毛衣和外套,可最后到伦敦到牛津到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镇时,一路阳光处处茵绿,人们也如绿地上的野花,蓬勃着,洒脱着,早已没有了教堂里的阴冷和哈姆莱特城堡里的诡谲。
莎士比亚从十三四岁辍学到二十二岁离家去伦敦,或赤脚或穿靴,不知会在这窄街上走过多少遍跑过多少遍。这窄街还是年年如此代代如此,直到他死去多年,当世人公认他的剧作如石破天惊、已昂昂然铸成人类文明的巅峰时,这位千百次走在这窄街上的从来被窄街不以为然的小子才成为窄街的荣耀。荣耀,自然价值不菲,从一条条窄街到整个小镇,到处是店铺、摊位、名人古迹,也到处摆满文化纪念商品……
上一座弓形石板桥,桥下清水碧波,靠岸摇着簇簇芦苇,河心一群白天鹅。我伫立河边,想着莎士比亚离开小镇前后的情态:以一个因交不起学费而十三四岁辍学的穷孩子,退学之后干什么?自然是劳作、戏耍或许还跟做小商贩的父亲经过商。如此,在埃温河里游泳戏耍、捞鱼摸虾也应该是他少年时的生活内容之一,否则就不会有他是因为偷猎了别人家的鹿而于二十二岁跑去伦敦的传说。
他是涉河而去还是沿河而逃?到了伦敦又是借什么机缘谋到那个在剧院前为观众看马的差事?之后又如何成为剧院的杂役和演员?从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到《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三十七部剧作和两首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可以推断,他自然有超人的才华,也有超人的机灵和智慧,可学问呢?才情呢?他何时读的书?从庶民到贵族、从商人到宫廷,这丰盈的生活宏大的视野珠玉般迷人的诗句又来自何方?
带着一连串凡人的合理想象,不能不寻访他的故居,看看他故宅的建筑、门楣、藏书、手稿乃至门前风水……莎士比亚的故居在小镇深处,绿树丛中。没有建筑,没有藏书,没有主人的任何痕迹,有的却是一片两三千平方米的长方形绿地,绿地低于窄街,四周围着白漆低矮木栏。绿地一端错落着一座座铜铸石雕,塑的是哈姆莱特、理查三世、奥赛罗等一个个莎翁笔下的剧中人。他们浑厚劲道,细腻传神,不分寒暑站在这里,沉默着,审视着,经受着世间冷暖,观察着历史流变……
我问为什么没有房舍院落,答曰莎士比亚渐渐有了些钱后,曾回故里买了房屋地产,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直至1616年4月23日,以他52岁的盛年悄然离世。
那房子院落就是盖在这块绿地上的。那院落为什么倒坍?不知是因为倒坍,还是因为穷困,其后人将院落卖给一位牧师。开头,牧师倒也住得安然。不知从何时起,随着莎剧的声名远播,如日中天,这个生前寂寞得早已被人遗忘了的人轰的一下声名鹊起。或许也是受了人杰地灵的影响,他的故乡也被涂上一层层神秘灵圣的色彩。于是,一群又一群远方朝拜者来到这小镇,他们要瞻仰故乡,更要看看故居。牧师不胜其烦,竟一气拆掉院落房舍,或许还要气哼哼地跺脚叫骂:“让你们看,看!”
不知是镇上的智者,还是远方的知音,他们终于意识到逝者的价值,艺术的光辉,地上的建筑可以任人铲平,心里的艺术大厦却是任何强横愚顽之人也难于拆毁的!于是他们以满心的虔敬,出神入化的技艺,塑起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个人物雕塑。看着那一座座栩栩如生的艺术雕像,我不能不由衷地崇敬他们对莎翁、莎剧的理解和构建,不能不纠正对英国人古板、僵硬的偏见。他们是那么理解实与虚、近与远的辩证法,这十几座莎剧人物的铜铸雕像,正顶天立地地矗立在那块天才的土地上,且还要长久地彰显着莎士比亚的精神与灵韵。
(选自《时代邮刊》2009年第6期,有删改)
【赏析】这篇文章语言富有诗意,长短句结合,节奏快。新鲜,活泼,感染力很强。文章首先写自然环境差别巨大,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对莎士比亚主要艺术成就的介绍——《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到《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三十七部剧作和两首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镇的人,纪念莎士比亚的方式与其他地方纪念文人的方式不同,其他地方多以建筑、门楣、藏书、手稿、乃至门前风水纪念文人。而斯特拉福镇的人则以满心的虔敬,出神入化的技艺,塑起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十几个人物雕塑。这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