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华师版七下科学单元培优卷5 第5章 生态系统(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华师版七下科学单元培优卷5 第5章 生态系统(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08 22:22: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HS版七下科学单元培优卷5(解析卷)
说明:
1、考试范围:第5章
生态系统
2、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共4大题31小题;
3、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B.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C.
一片农田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D.
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叫生产者
答案:B
解析:A、一个池塘,既包括了这个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B、一片森林组成的生态系统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所以符合题意;C、一片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农田中的所有生物(农作物、杂草、动物、细菌、真菌)和农田中的水分、土壤、温度、空气以及生存的空间等.因此一片农田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中的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生产者符合题意。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除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有非生物部分,符合题意为正确项;B、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大量的热量,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C、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比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多,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和能量随食物链逐级递减,循环流动,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3、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
C.森林可以涵养水源
D.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答案:C
解析: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可以减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散失,可以适应干旱少水的环境的适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可以不被敌害发现,属于对环境的适应,故不符合题意;C、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的湿度,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是适应,故该选项符合题意;D、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寒冷的冬天,可以保持体温度过冬季,是对环境的适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4、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成蛙
B.一个培养皿中的全部生物
C.一个生态瓶
D.一片草原上的所有藏羚羊
答案:D
解析: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成蛙并非该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故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B、一个培养皿中的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群落,B错误;C、一个生态瓶属于一个小生态系统,C错误;D、一片草原上的所有藏羚羊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
5、在农田中的一条食物链:小麦→田鼠→猫头鹰,喷洒农药后,体内农药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
A.
小麦、田鼠
B.小麦、猫头鹰
C.猫头鹰、田鼠
D.猫头鹰、小麦
答案:D
解析:在“小麦→田鼠→猫头鹰”食物链中,小麦营养级最低,体内农药含量含量最少,猫头鹰的营养级最高,体内农药含量最多.因此体内农药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猫头鹰、小麦。
6、某一生态系统中有绿色植物、细菌、真菌、鼠、蛇、鹰,其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
A.
细菌、真菌
B.
绿色植物
C.
鹰、细菌
D.
鼠、蛇、鹰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细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或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鼠、蛇、鹰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7、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下列对此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
B.鱼等生物必须生活在淡水中
C.草木等生物一秒钟也不能没有阳光的照射
D.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有草
答案:A
解析:A、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和空气.“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该选项的理解是正确的;?B、鱼生活离不开水,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该选项的理解是错误的;C、草木离不开太阳,说明生物的生活和分布需要阳光,并不是一秒钟也不能没有阳光的照射.该选项的理解是错误的;?D.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该选项的理解是错误的。
8、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
若乙的数量增加,短期内,丙、丁的数量会增加,甲的数量会下降
C.
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
D.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答案:D
解析:A、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这样,越往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越少,储存的能量也越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A正确;B、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天敌增多,甲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增多,丁食物充足的,丁数量增加,B正确;C、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由A可知丙是绿色植物.故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的说法正确,C正确;D、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生产者自身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有以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以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以及既能以植物为食也能以动物为食的杂食性动物.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即不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故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的说法错误,D错误。
9、如图表示构成某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最多的是乙
B.
假设这四中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即甲→乙→丙→丁
C.
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丙
D.
图中的四中生物和分解者构成了该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A、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能量最多的是丙,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B错误;C、生产者数量最多,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丙,C正确;D、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缺一不可.因此图中若要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10、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会发生剧烈变化,这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光照强度的变化
B?.不同季节或年份降雨量的变化
C?.不同年份气温的变化
D?.食草动物适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分布于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由于降水量和降水季节的不均匀而呈现剧烈的变化。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草食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C.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是太阳能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C
解析:A、该生态系统中草食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A正确;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B正确;C、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水稻、浮萍、杂草、藻类),C错误;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12、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获小虫,但把它归为植物,其依据是(

A.
它是绿色的
B.
它不能自由运动
C.
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D.
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http:?/??/?www.21cnjy.com?)
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植物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植物具有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不能。故把猪笼草归为植物,其依据是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故C符合题意,A
BD不符合题意。?
13、如图,曲线a、b、c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
B.
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
C.
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
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答案:C
解析:A、据图可知:a是生产者,b和c都是消费者,A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a、c、b.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a→c→b,B错误;C、若b灭绝,c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迅速增加,随着c的增加,a的数量又减少,所以导致c因缺乏食物又迅速下降.C正确;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可见该生态系统由a、b、c、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D错误.物部分,缺一不可.因此图中若要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14、生态农业的最大优点是(  )
A.
能量的多级利用
B.
物质的循环再生
C.
废物资源化
D.
生物相互依存
答案:A
解析:生态农业的理论依据是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使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于人类有益的方向.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减少化肥的用量,降低农业投入,收获多种产品,增加经济效益,净化环境,稳定持续发展。
15、下列能表示蛇和鼠相互关系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A曲线图中,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A错误;B、B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B错误;C、C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一个增加,一个减少,属于竞争关系,C错误;D、D曲线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D正确。
16、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答案:D
解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故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
1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了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
B.
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
C.
在食物链“A→B→C→D”中,D代表分解者
D.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D
解析:A、“水暖”是水的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了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不是水,A不正确;B、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其生存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B不正确;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在食物链“A→B→C→D”中,D代表消费者不是分解者,C不正确;D、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可以减少了叶的表面积降低了仙人掌的蒸腾作用,有了利于保持水分,因此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18、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下图所示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现竞争关系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答案:C
解析: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所以I期间由于食物充足蜘蛛数量增加较快;而在Ⅱ期间主要是由于食物不足,蜘蛛数量下降;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19、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只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20、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
B.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约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
C.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浓度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D.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
答案:A
解析:A、图乙中,人类不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若以植物为食,则处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B、能量流动中,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故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约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B正确;C、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由于DDT农药不能被分解,故随着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污染物浓度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C正确;D、图乙表示的是城市生态系统,其中人起了关键作用,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D正确。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30分)
21、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块草地的部分生物进行调查,绘出了下面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
(2)食虫鸟与蜘蛛的种间关系是????????????????????。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食物网中未标识出来的是生物成分还有

答案:(1)3
(2)食物关系和竞争关系
(3)分解者
解析:(1)
食物链有:草—鼠—蛇;草—蝗虫—食虫鸟—蛇;草—蝗虫—蜘蛛—食虫鸟—蛇,共三条。(2)
食虫鸟跟蜘蛛丝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3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草属于生产者,鸟、蛇等属于消费者,所以还缺分解者。
2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从理论上讲不属于必要成分的是
,属于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

A.消费者
B.
分解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答案:消费者
分解者
解析: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23、每个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生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它独特的
。生物种群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
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结构特点
所有生物
解析:每个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生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它独特的结构特点,生物种群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4、我国西北某地,种植了一批速生的白桦树,由于干旱引起黏虫的大量繁殖,树叶被大量吃掉,受灾严重。由于黏虫增多,引来了大批以黏虫为食的鸟,黏虫的数量被控制,这片林地恢复了原样。请分析随着黏虫的数量被控制,鸟类的数量将会______;这个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答案:减少?
自我调节
解析: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动调节平衡能力。
25、我省德清县的下渚湖是浙江省最大的湿地。下渚湖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含有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就连白鹭也留恋这里的环境,每年冬季到这里越冬。湖水中生长着大量的硅藻、水蚤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有鲢鱼、鳙鱼等鱼类。其中水蚤以硅藻为食,鳙鱼以水蚤为食。下渚湖连着周围的江河。湖底土质疏松多孔,蓄水和透水能力都很强,是天然的蓄水池。
(1)下渚湖湿地是一个

(选填“群落”、“生态系统”或“生物圈”)
(2)在下渚湖湿地中,大气中的碳元素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食物
链传递的。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3)如果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下渚湖中,超过下渚湖湿地的净化水体的能力,就会导致
鱼类大量死亡,鱼类死亡的可能原因是水中的
下降和有毒物质升高;
答案:(1)生态系统
(2)硅藻→水蚤→鳙鱼
(3)含氧量
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下渚湖湿地既包括了其所在的环境部分,也包括了其内所生活的生物部分,是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2)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结合题意可知,水蚤以硅藻为食,鳙鱼以水蚤为食,其生物链可表示如下:硅藻→水蚤→鳙鱼;(3)、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人下渚湖中,其中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以促使藻类大量繁殖,与水中的鱼虾等动物争夺氧气,使得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就会导致鱼类大最死亡。
26、如图是某同学在公园里做完调查之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绘制的一幅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B代表的是生物类群,则A是
,B是腐生的细菌真菌;
(2)此图
(填“能”或“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答案:(1)植物
(2)能
(3)植物→蝉→螳螂→黄雀
解析:(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包含了上述成分,属于生态系统。(3)食物链:植物(A)→蝉→螳螂→黄雀。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7、同学们为了探究提高栽培植物的产量
(?http:?/??/?www.21cnjy.com?)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同学们选择大白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三个温室中分别种植相同数量、生长状况相似的大白菜幼苗,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
温室



二氧化碳浓度
5.0%
5.0%
0.2%
温度
20℃
15℃
15℃
(1)如果选择①②两组进行对照实验,能研究_________(填“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对栽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2)种植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第②组
(?http:?/??/?www.21cnjy.com?)大白菜比第③组长得茂盛,可以说明:在__________相同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越______,栽培大白菜的产量就越高。
答案:(1)①②;(2)温度
(3)栽培植物的产量还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
解析:(1)要探究温度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就要以温度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因此应选择表中的①②两组进行对照实验;(2)②③组的温度一样,二氧化碳浓度不一样,第②组大白菜比第③组长得茂盛,可以说明: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栽培大白菜的产量就越高;(3)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可以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和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有关外,也与光照强度有关系,因此还可以提出另外一种猜想:栽培植物的产量还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
28、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一定值
(?http:?/??/?www.21cnjy.com?),葫芦藓就不能生存。某化工厂的烟囱中有二氧化硫排放,为研究二氧化硫对葫芦藓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离烟囱每隔一定距离的地方栽种250株葫芦藓,由近至远分别编号为1组、2组、3组、4组、5组。葫芦藓植株死亡数统计如下表(单位:株)。请据此分析作答:
(?http:?/??/?www.21cnjy.com?)
(1)二氧化硫使葫芦藓的绿叶迅速枯黄,你认为是叶片细胞中的______遭到了破坏,因此葫芦
藓不能进行______作用合成有机物;
(2)表中数据说明

(3)根据实验结果,你对该化工厂的合理建议是

答案:(1)叶绿体;光合
(2)葫芦藓受二氧化硫影响的时间越长,死亡的越多
(3)燃烧的煤炭等原料进行脱硫处理,建化工厂要远离人类的居住区,或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回收利用等。
解析:(1)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破坏细胞内的叶绿体,使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葫芦藓受二氧化硫影响的时间越长,死亡的越多;(3)由实验的结果可知,葫芦藓受二氧化硫影响的时间越长,死亡的越多.因此该工厂应该做一定的改进,如燃烧的煤炭等原料进行脱硫处理,建化工厂要远离人类的居住区,或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回收利用等。
29、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一次,小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
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明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
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小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
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小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1)本实验的变量是

(2)小明设计的实验中放上少许盐一组起__________作用。
(3)小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在F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答案:(1)糖
(2)对照
(3)蚂蚁数量少
(4)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
解析:(1)和(2)该实验的变量是糖,探究蚂蚁是否爱吃甜的食物,设置加盐一组作为对照(3)小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蚂蚁数量少,偶然性较大,实验结果不够准确。(4)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
四、简答题(本题共10分)
30、(4分)近几年的春季,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出现沙尘天气,并出现强劲之势。沙尘暴天气给交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
(1)目前,我国________________和华北一带冬春经常遭受风沙灾害。
(2)________风将沙尘吹向华北一带,形成沙尘暴天气。
(3)试分析造成沙尘暴天气增多的人为原因________。
(4)如何才能减少甚至消除沙尘天气?请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1)西北和东北??
(2)西北??
(3)滥伐森林、滥垦草地等??
(4)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收③禁止过度放牧④保护现有的森林、草地等(只要答的合理就可以)。
31、(6分)制作生态瓶:请选用以下材料中的部分材料,制作生态瓶,并加以分析。
备选材料与用具:白色不透明牛奶瓶、绿色透明大雪碧瓶、无色透明大可乐瓶、消毒过的石英砂(完全不溶于水)、无农药污染的河泥、清水、金鱼藻、杨树带叶枝条、米虾(植食性)、孔雀鱼(杂食性)、壁虎等。
(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所采用的材料中应选用
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
,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
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
(选填“注满”或“不注满”),然后再放入金鱼藻和米虾或孔雀鱼。
答案:(1)无色透明瓶????(2)河泥???
?(3)不注满
解析:(1)无色透明瓶为容器有利于阳光射入,有利于生态瓶中绿色植物在光下固定光能释放氧气。(2)石英砂缺乏植物必须的水和无机盐,河泥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3)注水不注满,为了保留空气,为生态瓶中消费者提供氧气,然后放入金鱼藻作为生产者,米虾或孔雀鱼作为消费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HS版七下科学单元培优卷5(答题卷)
说明:
考试范围:第5章
生态系统
2、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共4大题31小题;
3、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简答题(每空2分,共30分)
21、(1)
;(2)
;(3)

22、


23、


24、


25、(1)
;(2)
;(3)

26、(1)
;(2)
;(3)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7、(1)

(2)
;(3)

28、(1)


(2)
;(3)

29、(1)

(2)

(3)
;(4)

四、分析计算题(本题10分)
30、(1)

(2)

(3)

(4)

31、(1)

(2)

(3)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HS版七下科学单元培优卷5(原卷)
说明:
1、考试范围:第5章
生态系统
2、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共4大题31小题;
3、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B.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C.
一片农田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D.
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叫生产者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
C.森林可以涵养水源
D.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4、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成蛙
B.一个培养皿中的全部生物
C.一个生态瓶
D.一片草原上的所有藏羚羊
5、在农田中的一条食物链:小麦→田鼠→猫头鹰,喷洒农药后,体内农药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
A.
小麦、田鼠
B.小麦、猫头鹰
C.猫头鹰、田鼠
D.猫头鹰、小麦
6、某一生态系统中有绿色植物、细菌、真菌、鼠、蛇、鹰,其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
A.
细菌、真菌
B.
绿色植物
C.
鹰、细菌
D.
鼠、蛇、鹰
7、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下列对此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
B.鱼等生物必须生活在淡水中
C.草木等生物一秒钟也不能没有阳光的照射
D.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有草
8、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
若乙的数量增加,短期内,丙、丁的数量会增加,甲的数量会下降
C.
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
D.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如图表示构成某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最多的是乙
B.
假设这四中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即甲→乙→丙→丁
C.
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丙
D.
图中的四中生物和分解者构成了该生态系统
10、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会发生剧烈变化,这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光照强度的变化
B?.不同季节或年份降雨量的变化
C?.不同年份气温的变化
D?.食草动物适量的变化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草食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C.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是太阳能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http:?/??/?www.21cnjy.com?)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获小虫,但把它归为植物,其依据是(

A.
它是绿色的
B.
它不能自由运动
C.
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D.
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3、如图,曲线a、b、c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
B.
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
C.
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
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14、生态农业的最大优点是(  )
A.
能量的多级利用
B.
物质的循环再生
C.
废物资源化
D.
生物相互依存
15、下列能表示蛇和鼠相互关系的曲线是(  )
A
B
C
D
16、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1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了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
B.
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
C.
在食物链“A→B→C→D”中,D代表分解者
D.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8、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下图所示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现竞争关系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9、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只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20、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
B.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约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
C.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浓度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D.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30分)
21、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块草地的部分生物进行调查,绘出了下面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
(2)食虫鸟与蜘蛛的种间关系是????????????????????。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食物网中未标识出来的是生物成分还有

2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从理论上讲不属于必要成分的是
,属于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

A.消费者
B.
分解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23、每个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生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它独特的
。生物种群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
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4、我国西北某地,种植了一批速生的白桦树,由于干旱引起黏虫的大量繁殖,树叶被大量吃掉,受灾严重。由于黏虫增多,引来了大批以黏虫为食的鸟,黏虫的数量被控制,这片林地恢复了原样。请分析随着黏虫的数量被控制,鸟类的数量将会______;这个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25、我省德清县的下渚湖是浙江省最大的湿地。下渚湖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含有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就连白鹭也留恋这里的环境,每年冬季到这里越冬。湖水中生长着大量的硅藻、水蚤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有鲢鱼、鳙鱼等鱼类。其中水蚤以硅藻为食,鳙鱼以水蚤为食。下渚湖连着周围的江河。湖底土质疏松多孔,蓄水和透水能力都很强,是天然的蓄水池。
(1)下渚湖湿地是一个

(选填“群落”、“生态系统”或“生物圈”)
(2)在下渚湖湿地中,大气中的碳元素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食物
链传递的。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3)如果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下渚湖中,超过下渚湖湿地的净化水体的能力,就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鱼类死亡的可能原因是水中的
下降和有毒物质升高;
如图是某同学在公园里做完调查之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绘制的一幅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B代表的是生物类群,则A是
,B是腐生的细菌真菌;
(2)此图
(填“能”或“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第26题图)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7、同学们为了探究提高栽培植物的产量
(?http:?/??/?www.21cnjy.com?)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同学们选择大白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三个温室中分别种植相同数量、生长状况相似的大白菜幼苗,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
温室



二氧化碳浓度
5.0%
5.0%
0.2%
温度
20℃
15℃
15℃
(1)如果选择①②两组进行对照实验,能研究_________(填“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对栽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2)种植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第②组
(?http:?/??/?www.21cnjy.com?)大白菜比第③组长得茂盛,可以说明:在__________相同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越______,栽培大白菜的产量就越高。
28、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一定值
(?http:?/??/?www.21cnjy.com?),葫芦藓就不能生存。某化工厂的烟囱中有二氧化硫排放,为研究二氧化硫对葫芦藓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离烟囱每隔一定距离的地方栽种250株葫芦藓,由近至远分别编号为1组、2组、3组、4组、5组。葫芦藓植株死亡数统计如下表(单位:株)。请据此分析作答:
(?http:?/??/?www.21cnjy.com?)
(1)二氧化硫使葫芦藓的绿叶迅速枯黄,你认为是叶片细胞中的______遭到了破坏,因此葫芦
藓不能进行______作用合成有机物;
(2)表中数据说明

(3)根据实验结果,你对该化工厂的合理建议是

29、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一次,小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
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明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
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小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
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小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1)本实验的变量是

(2)小明设计的实验中放上少许盐一组起__________作用。
(3)小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在F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四、简答题(本题共10分)
30、(4分)近几年的春季,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出现沙尘天气,并出现强劲之势。沙尘暴天气给交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
(1)目前,我国________________和华北一带冬春经常遭受风沙灾害。
(2)________风将沙尘吹向华北一带,形成沙尘暴天气。
(3)试分析造成沙尘暴天气增多的人为原因________。
(4)如何才能减少甚至消除沙尘天气?请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分)制作生态瓶:请选用以下材料中的部分材料,制作生态瓶,并加以分析。
备选材料与用具:白色不透明牛奶瓶、绿色透明大雪碧瓶、无色透明大可乐瓶、消毒过的石英砂(完全不溶于水)、无农药污染的河泥、清水、金鱼藻、杨树带叶枝条、米虾(植食性)、孔雀鱼(杂食性)、壁虎等。
(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所采用的材料中应选用
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
,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
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
(选填“注满”或“不注满”),然后再放入金鱼藻和米虾或孔雀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