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12 祝 福
1.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_______。“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时所用的笔名。著有小说集
_________《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
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周树人
《狂人日记》
《呐喊》
《朝花夕拾》
《野草》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瓦楞(lénɡ)
间或(jiàn)
驯熟(xùn)
少不更事(ɡēnɡ)
B.胆怯(qiè)
正月(zhēnɡ)
渣滓(zǐ)
瘦削不堪(xuē)
C.谬种(miù)
暂时(zàn)
蹙缩(cù)
牲醴(lǐ)
D.形骸(hài)
两颊(xiá)
炮烙(páo)
歆享(xīn)
﹒
﹒
﹒
﹒
﹒
﹒
﹒
﹒
﹒
﹒
﹒
﹒
﹒
﹒
﹒
﹒
【解析】选D。“骸”读hái,“颊”读jiá。
3.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字的一项是
( )
A.走头无路 讳莫如深 笼照 蹒跚
B.逍遥自在 沸反盈天 大诋 诡秘
C.安份耐劳 咀嚼赏鉴 宽恕 仰仗
D.心平气和 百无聊赖 寂莫 寒暄
【解析】选A。A项,头—投,照—罩。B项,
诋—抵。C项,份—分。D项,莫—寞。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春秋》《中庸》,它得名于宋朝的朱熹。
C.“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解析】选B。应将《春秋》改为《大学》。
5.选词填空或判断词语运用正误。
(1)应用新的流程模块,实现业务流程端到端的自动化,业务流程更_____,效率更
高。(简捷·简洁)
(2)为打压华为的发展,针对德国的5G建设,美国不断敦促德国,要求其尽快_____
与华为的合作。(终止·中止)
(3)建在悬崖上的村庄,长期不为外界所知,驴友探险_____发现,景象令人称奇。
(偶尔·偶然)
(4)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被迫居家隔离,有的人整天百无聊赖,而有的人却
积极阅读、学习,为自己充电,为未来奠基。
(
)
简捷
终止
偶然
√
﹒
﹒
﹒
﹒
(5)在她和管理团队的努力下,工厂形势喜人,一切都走上了正轨。然而天有不
测风云,不到半年,市场需求又急转直下,工厂濒临绝境。
(
)
(6)理塘县曲登乡小学二年级(5)班学生在老师领读下读书,沸反盈天的读书声
响彻在被誉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个游牧部落”的雪山草原。(
)
﹒
﹒
﹒
﹒
﹒
﹒
﹒
﹒
﹒
﹒
√
×。“沸反盈
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片。与语境不合。
文本研读探究
【文本研读】
(一)阅读小说第一、二部分(开头到“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对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在开头渲染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B.小说的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其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
C.小说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词句透露出作者对鲁镇祝福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D.小说第3段至第33段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这就小说故事情节阶段来说,是故事的尾声部分。
【解析】选D。D项,不是故事的尾声部分,而是故事的结局部分。
2.小说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中间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写鲁镇祝福的景象,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揭示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3.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对表现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通过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度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刻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二)阅读小说第三、四部分(“她不是鲁镇人”到“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完成后面的问题。
4.下面对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这两部分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及祥林嫂被卖改嫁。这就小说故事情节阶段来说,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部分。
B.从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的形象状态可看出,她年轻,新寡,勤劳、朴实、善良温顺。
C.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及说了两次“可恶”“然而”,表明他对祥林嫂的同情。
D.祥林嫂被抢走后,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是由于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这为后文再收留祥林嫂埋下伏笔。
【解析】选C。C项,“皱一皱眉”表示对抢人的反感;说了两次“可恶”“然而”,里面没有丝毫对祥林嫂的同情。
5.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
6.如何理解祥林嫂“闹”得出格这一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也可认为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认为改嫁是耻辱的)
7.小说中写到卫老婆子去鲁家拜年,谈到祥林嫂被迫再嫁奋力反抗的情形,四婶反复问了两遍后来的情况,请问:这是否说明了她对祥林嫂的关心?为什么?后来为什么她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是。(2)四婶反复追问是为了满足自己关于女人反抗男人的好奇心,尤其是祥林嫂还是个“回头人”,在卫老婆子已经说到祥林嫂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后,还要追问“后来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爱打听男女私事的阴暗心理。(3)听到祥林嫂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后,祥林嫂本人就没有什么令四婶好奇的东西了。此外,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大户人家一般不对普通老百姓有太多关注。
(三)阅读小说第五、六部分(“但有一年的秋季”到全文结束),完成后面的问题。
8.小说结尾再次写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呼应小说开头,将悲与喜的冲突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B.最后一句是反语,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
C.热闹的景象表现的是人们忙着祭祀的场景,恰似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无比同情,对黑暗社会的默默抗议。
D.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
【解析】选C。“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无比同情,对黑暗社会的默默抗议”分析有误。
9.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外貌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外貌: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10.使祥林嫂受到致命打击的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你放着罢,祥林嫂!”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败坏风俗”“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胆怯,惴惴的,像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她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备选要点】
1.在小说中,祥林嫂遭受了哪些迫害和摧残?她为此做了哪些抗争?结果怎样?请简要概括并完成下面的表格,然后据此简要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遭受的迫害和摧残
抗争或结果
丈夫死后被婆婆迫害
逃出来,做工时“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被抓回,被婆婆强迫再嫁
“一路只是嚎,骂”“喉咙已经全哑了”,
拜天地时“一头撞在香案角上”
阿毛被吃后,大伯便来收屋
只得再次到鲁镇做工
因曾再嫁,不能参与祭祀活动
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讲“我真傻”被烦厌和唾弃
她并不回答一句话
柳妈让她捐门槛赎罪,她第二
天便去捐门槛
仍不被准许参与祭祀活动
眼睛窈陷,精神不济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开始怀疑魂灵的有无
人物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
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1)柳妈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
(2)祥林嫂花了十二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3)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3.小说中有四次对“雪”的描写,试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参考答案:(1)“我”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雪大而乱,描写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景象。紧扣题目,渲染鲁镇阴森惨淡的气氛。
(2)“我”听闻祥林嫂死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
“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3)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暗示柳妈讲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推动情节发展。
(4)结尾,祝福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结构方面,首尾呼应;在情节方面,将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文章悲剧主题。
【重点探究】
1.小说是一出人间悲剧,标题为什么要用“祝福”二字?
【点拨】①情节: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②线索:“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起到线索的作用。
③主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能否避免?为什么?试简要探究。
【点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①主观原因:沉溺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
②客观原因: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逼到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3.小说采用的倒叙方式,可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细读本文,你认为这种叙述方式还有哪些作用?
【点拨】①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②让祝福的景象与此时祥林嫂的寂然死去形成一种对比。
【技法借鉴】
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祝福》的环境描写很多,其中关于“祝福”的三次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篇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突出了小说中人物悲剧的社会性,深化了小说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运用点拨】
社会环境描写“四法”
1.通过对人物活动场所的描写来表现社会环境
如《变色龙》中的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深刻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冷清、凄凉和腐朽!
2.通过对家庭陈设的描写来表现社会环境
如《祝福》中对四叔书房陈设的描写,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鲁四老爷的思想性格。
3.通过对社会习俗的描写来表现社会环境
如《故乡》中“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对“祭祀”风俗的描写,展现了旧中国南方农村人们的道德品质滑坡的社会现实。
4.通过描写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来表现社会环境
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人物间的复杂关系,表现了19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主题阅读】
抗 争
对于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祥林嫂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
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祥林嫂挣扎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
祥林嫂给以无言的抗议;对魂灵的有无,祥林嫂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祥
林嫂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双重打
击和人们的冷嘲热讽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
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
阅读鉴赏延伸
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文化传承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3.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毛泽东
4.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的奴隶,尤当尊敬。
——闻一多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习近平
★践行楷模
“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
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2018年1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表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的决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他们学习。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
威市古浪县。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寸草不生,狂沙肆虐,
侵蚀村庄农田,生态环境极度恶劣,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
活。为保护家园,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
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地挺进八步沙,以联户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治理
7.5万亩荒漠。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
渝、拼搏奉献,扎实落实“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任务,科学治沙、绿色发
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
面积37.6万亩,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老汉”三代人不惧恶劣环境和治沙造林的重重困难,扑下身子、耐住性子,顶风沙、抗严寒、冒酷暑,喝冷水、啃干馍、睡地窝,坚持“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把曾经的黄沙荒漠变成了今天的林海绿洲。学习“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要学习他们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坚韧意志,战天斗地、务实苦干的拼搏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打攻坚战,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一步一个脚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素养内化
2019年岁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中华大地。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迎击疫情的伟大抗争。请以“抗击疫情”为题材,谈一谈你对党中央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感想、感受。3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与疫魔抗争、与病毒赛跑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
远在千里,疫区前沿阵地的攻坚战日夜全力以赴;近在咫尺,严防疫情蔓延的防控战时刻严阵以待。
防控力度持续加大,但与疫情的较量依然严峻而复杂:确诊病例数字持续增加;无症状感染再次增加了防控难度;春节假期接近尾声,返程潮带来的人员流动又将是新考验……
这是一场硬仗,要不得半点虚功,容不得半点懈怠。疫情当前,人人都应投入战斗。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深刻认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折不扣,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疫情防控;以理性清醒的状态,积极作为,把具体措施落实再落实、细化再细化。确保切断疫情传播的每一条防线不失守,方能迎来疫情防控阻击战捷报频传,大获全胜!
【类文示例】
翠
姨
之
死
萧 红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郊原上的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钻出
地面,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
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墙脚下面的瓦时,找到了一片
草芽子,孩子们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
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春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小城里被杨花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春来了,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翠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
翠姨十八九岁,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她就陪着我也住下。每每睡下就谈,谈过了半夜。
翠姨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在中国流行的一种日本琴。她还会吹笛子。我的堂哥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也好。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回到家里,都讲那里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故事。
翠姨听了很多的故事。
过了不久,翠姨就订婚了。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人长得又矮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四耳帽子。
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客人。
有一年的冬天,刚过了年,翠姨来到了我家。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哥,正在我家里。他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很高,走路很爽快。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翠姨一直在看堂哥。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没几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堂哥介绍来的他的同学。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家岗上,风景绝佳。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翠姨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坐马车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经这到哈尔滨去一买嫁妆,翠姨就不愿意出嫁了。
她说她要念书,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地闷闷不乐。
翠姨越来越瘦了,堂哥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了一番,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堂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奇的忧郁,还是一样和我们打牌下棋。
她的婆婆听说她病重,就急着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翠姨听了,就只盼望赶快死,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
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堂哥去看翠姨。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堂哥给翠姨送去,说是送给她让她随便买点什么吃的。男子是不好先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堂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
“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地拉住他的手,而且大声地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堂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堂哥看了看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
堂哥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年轻的姑娘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1941.7
(节选自萧红《小城三月》,有删改)
【赏析】小说以散文化的手法展开叙事,写了翠姨无声无息的人生悲剧,她悄无声息地“活”着,悄无声息地“爱”着,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翠姨的悲剧根源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在包办婚姻等封建思想统治下,她无力反抗,最终只能在抑郁痛苦中死去。小说开篇描写的富有生机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以乐衬哀,有力地凸显了主人公翠姨的悲剧命运。与结尾春天再次来临,翠姨坟头的落寞形成对比照应,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春天气息的来临有利于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人物命运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