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展开想象,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人文主题
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难点: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和林中的画面。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
2.初读诗歌,了解“组诗”。
3.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的画面。
4.背诵《溪边》。
5.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歌曲《童年》,谈话导入: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请大家简单说说自己童年中最有趣、最难忘的事。
预设:我最喜欢小时候在外婆家住的时候,和别的小朋友们在宽阔的草坪上做游戏,去爬树、吃桑葚了。
2.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互相交流。
3.教师出示课题“童年的水墨画”,认读“墨”字。然后介绍水墨画。(出示几幅水墨画的图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课件出示生字:
墨 染 碎 浪 溅 爽
(1)交流难读、难认的字的记字方法并组词。
(2)师生共同正音,巩固生字。
注意读准:“碎”是平舌音,“染、爽”是翘舌音,“爽、浪”是后鼻音等。
2.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说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出示课件)
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梳妆:梳洗打扮。
玉带: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斗笠、梳妆、玉带”这几个词的意思。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几首儿童诗(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感到印象深刻,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注意句子的停顿,如: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三、初读诗歌,了解组诗
1.指名读诗,检查预习的情况,相互指正点评。
2.引导了解组诗:《童年的水墨画》写了三首小诗,同一诗题下面有几首小诗,我们称这样的诗叫“组诗”。
3.引导思考:三首小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让我们走进诗歌一探究竟吧!
四、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1.学生默读诗歌,填写“学习单”。
诗题 用小标题概括小诗 我会画哪些内容 我不理解的地方
《溪边》 溪边( )图
《江上》
《林中》
2.组内交流,完善“学习单”。
3.全班交流,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完成表格第二列的填写。
板书:溪边垂钓图 江上戏水图 林中采蘑菇图
4.小结: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了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面画;漫步雨后的林中,结识了一群采蘑菇的小伙伴。童年生活,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水墨画”!想象一下,如果要你将这些场景画下来,你会怎样画呢?
五、想象画面,感受诗意
1.导入: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知道这三首小诗各写了一个场景,接下来让我们仔细阅读,看看三首小诗分别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细读《溪边》,体会垂钓之乐。
(1)指名读《溪边》。说说你在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它们是什么颜色,在文中标注出来。
(2)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还有哪些句子是你比较难理解的?与同桌讨论交流,想一想:你会用哪些方法去理解呢?
预设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预设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图片,思考:“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提示: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溪边》第一行诗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很平静,第一行诗点明是“山溪”,就是说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所以才有“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想一想,溪水还把什么给染绿了?抓住“绿、红”体会画面的色彩美,抓住“立”体会画面的静态美,边想象画面边朗读句子。
预设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想一想: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思考一下。引导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孩子在这里钓鱼,再联系自己的钓鱼体验引导学生从“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孩子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表现的就是孩子们钓鱼的乐趣。带着愉快的心情读一读句子。
(3)多种形式朗读(赛读、配乐读等),试着背诵《溪边》。
3.学习《江上》,感受戏水之欢。
(1)指名读《江上》。
(2)引导学生交流:溪边钓鱼是快乐的,江上也藏着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
预设1:一双双小手扇动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重现情境。让学生演一演一群小朋友在江中玩耍,不停地拨动浪花,十分快乐的情景;再指导朗读,读出一群人在水中嬉戏的欢乐情景。
预设2: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提问:“水葫芦”指的是谁?“两排银牙”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点拨:“水葫芦”本意是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代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他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
4.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幅童年水墨画,一起品读了诗中有趣的语言。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第三幅画。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
预设: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等。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溪边》《江上》。
2.订正本课的“预习卡”。
课时目标
1.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林中的画面。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引出下文
1.引导背诵《溪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小诗,同学们还回家背诵了《溪边》。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2.引出《林中》: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了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那漫步在雨后的林中,你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林中》。
2.引导思考:漫步林中,你又发现了乡村孩子的什么趣事?
预设:林中采蘑菇。
3.引导阅读:让我们赶紧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采蘑菇吧。进入林中,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林中》,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4.体会林中采蘑菇的快乐。
引导交流:在林中,孩子们的快乐表现在哪里?赶快找一找吧。
预设1:欢叫。
引导想象:听,是谁在欢叫?为什么欢叫?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孩子们在松林里发现了蘑菇,非常惊喜,忍不住快乐地喊了一声)
预设2: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出示蘑菇和戴斗笠的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斗笠”和“蘑菇”的相似之处。
引导理解:地上的蘑菇一个个从土里钻出来,像一顶顶斗笠;戴着斗笠的孩子呢,蹲在地上摘蘑菇,远远望去,一个个斗笠又似一只只蘑菇。小雨沙沙,已经分不清哪个是斗笠,哪个是蘑菇了。
小结: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歌笑语。
出示句子:“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和“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亮”。
(1)读句子,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预设:课文原句运用了叠词。
(2)引导学生体会叠词“清清爽爽”“明明亮亮”,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白,叠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而且还能起强调作用。
(3)指名读诗句,读出句子的节奏感和其中蕴含的童趣。
6.小结。
提问: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
预设: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
三、拓展阅读,感受趣味
1.拓展阅读《童年的水墨画》其他三首——《街头》《花前》《树下》。
(1)明确要求:这三首诗歌又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事呢?给每首诗拟个小标题,写在小诗的旁边。
(2)指名读诗。
(3)交流,相机概括:
街头看书 花前作画 树下阳光
2.小结: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几个有趣的场景,用朴实自然、灵动鲜活的语言,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无穷趣味。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相机提示重、难点。
墨: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黑”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
染: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九”的撇上不加点。
爽:先写横,再写左边的两组撇、点,然后写右边的两组撇、点,最后写竖撇和捺。
碎:两个“人”都要变捺为点;右下角“十”的悬针竖伸长,使整个字重心平稳。
2.学生练写。
3.教师提醒学生做到书写正确、端正,力求美观,注意写字和握笔姿势。
4.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评价。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完成本课的“随堂练”。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溪边静态:垂柳照镜 钓竿立蜻蜓
动态:人影碎了 蹦跳着鱼儿充满欢乐
江上比喻:像鸭群拍水戏耍
动作:拨动浪花笑哈哈
特点:两排银牙鲜明的形象感
林中比喻:蘑菇像斗笠
比喻:斗笠像蘑菇相映成趣七彩童年
欢乐如歌
教学反思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感受到了山里孩子们生活的无穷乐趣。
2.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一堂大讲堂,很好地补充了空白,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3.读读写写:安排学生选取其中一首诗歌,仿写一段。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