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不能失信
语文要素
阅读:
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结尾处宋庆龄的话,体会并学习人物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人文主题
感悟并学习人物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结尾处宋庆龄的话,体会并学习人物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本课“预习卡”。
3.查找宋庆龄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及成就。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激发兴趣
1.出示宋庆龄的照片,并介绍人物:宋庆龄(1893—1981),海内外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毕生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主要著作编为《宋庆龄选集》。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提问: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不能失信于谁?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21课——《我不能失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宋耀如 宋庆龄 盼望 叠花篮 歉意
(2)相机正音:“庆”是后鼻音,“盼、歉”是前鼻音。
2.结合课题,整体感知。
(1)结合课题,引导学生梳理:“我”指的是谁?“我”不能失信于谁?她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吗?
讨论明确:“我”指宋庆龄,“我”不能失信于小珍。宋庆龄答应了教小珍叠花篮,为了遵守诺言,放弃了去伯伯家看鸽子的机会,一直在家里等小珍。虽然最终小珍没有按时来,宋庆龄因为没有失信而不后悔。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人物品质:结合课题和刚才的发言,你从中发现宋庆龄具有怎样的品格?
预设:诚实守信。
(3)过渡:接下来我们读一读人物的对话,具体感受宋庆龄守信的好品质。
三、合作交流,体会人物品质
1.请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默读课文,试着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2)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宋庆龄守信的好品质?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不行!不行!我走了,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体会:我可以从两个“不行”和“把手抽出来”感受到宋庆龄要留下来等小珍的坚定决心。
点拨:两个“不行”后面都是感叹号,要读出这种坚定。
预设2:“不,妈妈。您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见到她时向她道歉是可以的,但我已经想起来了,就不能失信了!”庆龄坚定地说。
体会:我读第2句话的时候,感受到庆龄不仅是一个守信的人,还是一个诚实的人。
预设3:“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1)点拨:你从哪里看出她“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
预设:我从“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这句话知道她一个人在家很没意思。
(2)点拨: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句意。
(3)点拨:在家里这么没劲,如果去了伯伯家呢?
预设:在伯伯家能看到漂亮的鸽子,说不定还能收到伯伯送她的鸽子。
(4)点拨:在伯伯家是如此有趣好玩,而她却说——(引导学生找出句子,并齐读句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3.小结: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句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守信不易。正是这种不易让我们感受到守信的可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宋庆龄的话,体会这种品格的可贵。
四、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多种方法理解了宋庆龄说的话,体会到了宋庆龄为朋友坚守诺言的坚定态度和美好品质。
2.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小珍知道了这件事,她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3.全班交流。
4.课件展示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名言警句。
5.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名言警句进行积累、背诵。
6.总结: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植,就能开花结果,有所收获。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完成本课的“随堂练”。
2.查找其他的关于诚信的名人轶事,再讲给父母或者朋友听。
板书设计
我不能失信准备去伯伯家——心情喜悦
坚持留下来庆龄——怕小珍扑空
爸爸——改天再教
妈妈——回来再解释
没等到小珍——不后悔、做人要诚信履行诺言
诚实守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十分浅显,篇幅比较短小,非常适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为此,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扣住宋庆龄“诚实守信”的美德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通过与文本深度对话,聚焦到课文中宋庆龄的言行描写,从中逐步丰满对人物品质的准确感知。
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宋庆龄的资料。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利用老师带来的“资料袋”让学生再次认识宋庆龄,形成了第二印象。这样不仅充分运用了“资料袋”,而且也加深了对宋庆龄的印象。三是将思想品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课堂中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学文识字,而是将做人的道理融入了其中,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了宋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四是在教学中相信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教学资源
立木为信
商鞅在开始推行新法前,为了取信于民,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能将它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史称“徙木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