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统治课堂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共15题;共15分)
1.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录取。这段文字反映了(???
)
A.?科举制已僵化??????????????????B.?科举制被废除????????C.?文字狱的禁锢??????????????D.?民族矛盾尖锐
2.《稗史汇编》中写道:“(明)京官每旦人朝,必与妻子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B.?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政务繁忙难以应对
3.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共同职责是( )
A.?协助皇帝处理政务???????????????????B.?制定法律???????????????????C.?监视、侦查臣民?????????????D.?督查百官
4.“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D.?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5.我国的科举制度最开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后来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B.?八股取士???????????????????????C.?开创殿试制度?????????????????D.?设厂卫机构
6.《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A.?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B.?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D.?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
7.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苏州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C.?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D.?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8.明代全国的丝织业中心是( )
A.?越州????????????????????????????????????B.?景德镇????????????????????????????????????C.?苏州????????????????????????????????????D.?邢州
9.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全国性商贸城市的是( )
A.?北京和东京???????????????????????B.?北京和南京???????????????????????C.?长安和南京???????????????D.?东京和洛阳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下列属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 )
A.?唐三彩??????????????????????B.?青花海水性龙纹扁瓶??????????????????????C.?冰裂纹瓷碗???????????????D.?白瓷执壶
11.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江南地区的开发???C.?政府重视手工业??????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13.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占城稻 ④马铃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
15.“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渊源流长???????????????????????????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包容广纳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应试者必须……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
材料二: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材料一反映了明代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当时参加科举考试必须从小学习和苦练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请回答:
(1)这是哪个朝代的官制变化?文中“帝”指谁?
(2)“六部”指的是什么?他们对谁负责?
(3)材料中“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材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材料三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四
明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建明二三十年间,经济已恢复到前代的水平,为中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请回答:
(1)朱元璋是在哪一年建立明朝的,他结束元朝对全国统治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他是如何控制军权的?
(3)材料三是对哪部分人的讽刺?出现文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说“他骗得高官”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明朝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
(5)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朝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10
ACCDB
CDCBB
11--15DBDDA
16.(1)实行八股取士。学习“四书”“五经”,苦练八股文。
(2)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17.
(1)明朝;朱元璋。
(2)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
(3)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4)加强了君权。
18.
(1)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
(2)废除丞相制度,事归六部,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埋头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文体被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盛产青花瓷器的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商帮。
(5)国家统一、强化君权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