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金色的鱼钩 课件+教案(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金色的鱼钩 课件+教案(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9 11:36: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
13.金色的鱼钩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两鬓斑白(bìn
bīn)
青稞面(kē
ɡuǒ)
收敛(liǎn
jiàn)
搪瓷碗(tánɡ
tānɡ)
搀扶(chān
chán)
抽噎(yě
yē)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①(
)(
)望外
②三(
)两(
)
③热气(
)(
)
④(
)不转(
)
⑤奄奄(
)(
)
⑥(
)迷不(
)
1.词语①的意思是
,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2.读了词语③,我的眼前浮现出
的生活情景。
3.我能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写一句话:
三、选词填空
闪耀
闪烁
闪动
1.在这个鱼钩上,(
)着灿烂的光芒!
2.太阳升起来了,

)着夺目的光辉。
挽留
挽救
营救
1.客人要走了,妈妈真诚地(
)。
2.要(
)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东西。
四、反义词
脆弱(

粗糙(

收敛(

低沉(

浪费(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老班长(
)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2.我(
)接受了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得把你们带出草地。
3.(
)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
)会起不来。
六、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外貌描写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
2.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
3.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
4.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
七、读句子,按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
??“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区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这句话的含义是(

A.这个鱼钩是金子做的,我们要好好保存它。
B.这个鱼钩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闪烁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我们要纪念并传承它。
八、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1.从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强—(

轻松—(

2.对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我”看到老班长精心照顾三个病号,自己却忍饥挨饿,内心极为沉重。
B.“我”几天没吃饭,没有力气。
C.草地上能吃到鱼很不容易,“我”舍不得喝下少之又少的鱼汤。
3.用“
”画出这两段话中描写老班长神态的句子。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老班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崇高品质。
参考答案:
一、bìn

liǎn
tánɡ
chān

二、①喜

②长

③腾

④目

⑤一

⑥昏

1.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示例:欣喜若狂
悲痛欲绝
2.馒头出锅
3.示例:我看到这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时,它已经奄奄一息、昏迷不醒了。
三、闪烁
闪耀
挽留
挽救
四、坚强
光滑
放纵
高昂
节约
五、1.虽然
但是2.既然
就3.如果

六、1.D
2.A
3.B
4.
C七、B
八、1.脆弱
沉重
2.A
3.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舍己为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4张PPT)
13.金色的鱼钩
语文统编版
六年级下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阅读要素)
目标导学
长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前约
8.8
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约七千人。
相关资料
红军长征中跋涉的草地
红军当年从这里过草地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相关资料
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千米,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bèi
bēi
背后
背负
多音字

shù
shǔ
数学
数落
多音字
宿营地:
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目不转睛:
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喜出望外:
支吾:
说话含糊躲闪;用含糊的话搪塞。
词语解释
三长两短:
指意外的灾祸、事故。
禁不起挫折,不坚强。
奄奄一息:
只剩下微弱的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脆弱:
瞻仰:
恭敬地看。
词语解释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整体感知
课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
课文解读
老班长

另外两个小同志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时间和地点
人物:
接受任务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这是一位饱经风霜、吃苦耐劳的老革命战士。
外貌
描写
双引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
此处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老班长”说明炊事班长岁数大,待人亲,表现出了炊事班长善良朴实的品格。
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老班长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品质?
因为青稞面吃完了,一路靠野菜、草根充饥,老班长心里一直牵挂着病号的身体,不断地想对策,所以他整夜整夜地难以入眠。反映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动作描写
迫切
为能增加战士们的营养而兴奋
神态、动作:老班长尽职尽责
神态描写
虽然我们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但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我们”总能吃到鲜鱼野菜汤与从没见过老班长吃过一点儿鱼形成对比,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同时为“我”发现老班长背着“我们”
嚼草根、吃鱼骨头埋下了伏笔。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摸了摸嘴”
是动作描写,“
好像回味似的”是神态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仿佛刚刚品尝过了美味的鱼汤。他这么做是为了消除“我”的怀疑,让“我们”安心的喝鱼汤。表现了老板长的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大公无私。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这是对老班长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皱紧眉头硬咽”说明了老班长吃的东西难以下咽,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了“我”看到这种情景时内心的震惊、难受和内疚。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疼爱小战士,牢记党员职责
动作、语言描写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排比
为什么指导员说老班长是上级,却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
表明了老班长身上肩负着三重责任。说他是上级,指老班长在遇到困难时安抚战士们的情绪,领导他们走出草地;说他是保姆,指三个战士年纪小,又是
为什么指导员说老班长是上级,却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
病号,老班长要像保姆一样细致地照顾他们;说他是“勤务员”,指老班长还要照顾好三个小战士的日常生活。三个身份表现了老班长对革命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语言描写。老班长把党交给他的任务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啊!”
写出了小梁对老班长忍饥挨饿感到难过,也写出了小梁对老班长的关心。
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等了半夜”
“翻了多少草皮”

一棵一棵地摸”写出了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困难,表现了老班长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战士们真挚的关怀。
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语句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明话没有说完,就被打断。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撑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老班长严厉的表情和所说的话,体现了他一心只想着他人的品质。
从这处对老班长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了老班长心里装着战士,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无私的高尚品质。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收敛了笑容”

眉头拧成疙瘩”,这一变化写出了老班长看到“
我们”
不喝鱼汤时,又着急又心疼的样子。
为什么“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
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喝鱼汤时的沉重心情。当得知鱼的来之不易后,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我们吃,自己却吃草根、鱼骨头,“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
为什么“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
实在不愿意看到老班长继续忍饥挨饿,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里的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这句话是暗示“我”不要感情用事,要服从命令、顾全大局。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对比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你从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老班长的身体已经极为衰弱,死亡已经朝他步步紧逼,为后文写老班长倒下埋下了伏笔。但是老班长仍然鼓励着“我们”,他衰弱的外表与他“
饱满的情绪”
形成了对比,表现出了老班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壮烈牺牲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鼓励我们一口气走出草地。
最后的鼓励
?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老班长最后还在为我们钓鱼。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
这里连用三个感叹号把“我”当时想钓到鱼的急切心情写了出来。
这里为什么连用三个感叹号?
可是等了好久,还不见鱼上钩。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还是空的……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鱼来得不容易,也照应了前文对班长找吃的很困难的描述。
照应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别浪费东西了”说明老班长知道自己不行了,所以生命垂危的他不肯喝鱼汤,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们,表现出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此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生命最后一刻,老班长也不忘记鼓励战士们克服困
难走出草地,不忘党的重托,不忘自己的责任,表现了
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老班长是一个
忠于党
忠于革命
关心战士
舍己为人
的人
牢记使命
……
革命乐观主义
永远怀念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
作者为什么说这个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写出了“我”很珍惜老班长的遗物,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革命前辈的遗物,让子孙后代来瞻仰它,并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力保护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作者为什么说这个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金色的光芒”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这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鱼钩不仅赞美了老班长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而且昭示着老班长关心战友,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通读全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因为“金色的鱼钩”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
草地途中照顾我们
护送病号:
弯钩钓鱼自己不吃
壮烈牺牲:
安定情绪昏迷不醒
永远怀念:
保存鱼钩子孙瞻仰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本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上级交给他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红军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是怎么过草地的?
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找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实在是没粮食了,一望无际的草地,没有人烟,战士们吃起了所有能吃的东西。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