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古诗,圈出生字生词。
2.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正确书写“首”和“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浮萍、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教学“首”。
(1)知道这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2)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教师范写“首”,学生书空。
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3.明确本课的任务:学习《池上》这首古诗。板书“池上”,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检查朗读,随机出示词卡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1)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2)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音——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3.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片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初步感知的过程。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课件出示“采”的汉字演变。
? ? ?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3)请同学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诗画对应,教学“踪迹”。
课件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插图,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练习说话:________是________留下的踪迹。
(2)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4.通过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
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四、诵读积累
1.通过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1)调皮的词语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
小娃撑________,偷采________回。不解藏________,浮萍________开。
(2)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________撑________,________采________。________藏________,________开。
2.去掉文字,看图背诵古诗。
3.配乐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采”,观察它所在的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
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注意横撇下面三个点的笔画的方向。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课时目标
1.认识“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生字,会写“无、角、爱、树、尖”5个字。理解“惜、树阴”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并背诵积累。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荷花池的美丽、和谐。
教学过程
一、背诵《池上》,引入新课
1.学生齐背《池上》。
2.出示《小池》的插图,激趣导入:白居易的《池上》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娃,杨万里的《小池》又会为我们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3.教师板书课题“小池”,学生书空并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初读要求:
第一遍: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三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2.逐句检查朗读,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第一句,教学“泉眼”。
①出示词卡“泉眼”,指名读并正音。
②图文结合,解释字理。
出示“泉”的甲骨文,讲解:“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水从洞中流出的样子。“泉眼”的意思就是流出泉水的洞穴。
③学生齐读词卡,并组词:泉水、清泉……
(2)检查朗读第二句,教学“柔”。
请学生认读“柔”,教师正音:“柔”是翘舌音。
(3)检查朗读第三句,教学“露、尖尖角”。
①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露”。
②教学“尖尖角”。
出示词卡“尖尖角”。让学生用手指演示“尖尖角”的样子。
③出示“角”的汉字演变,认识“角”。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字理、“加一加”、动作演示等多种方法识字,既能激发学生识记的兴趣,降低识记的难度,又能为古诗的理解作铺垫。 ? ? ? 角 ? 角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④出示图片(牛角、羊角、鹿角、山角、尖尖角),复现记忆,理解不同的“角”。
(4)检查朗读第四句。
3.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律。
4.请几组同桌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感受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圈一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学生反馈,教师随机板贴“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3.学习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理解“细流、惜”。
①请学生认读“流”,组词:流水、水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细流”。
②引导学生读读诗句,说说泉水是怎么流的。
③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惜”。
④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读出爱惜的感觉。
(2)理解“树阴、晴柔”。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什么是“树阴”,并在图中找一找。
讲解:“树阴”就是树木枝叶在日光下形成的阴影。
②出示词卡“晴柔”,提问:从这句诗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天气吗?从哪里感受到的?
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情境说说体会:如果你是池边的小树,在微风拂面、阳光灿烂的天气里,你对着池水照镜子,把自己的影子投到小池的柔波里,这一刻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④教师相机板书“爱”,指导读好诗句。
设计意图:
图文对照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重要途径。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圈画古诗中的景物,运用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发挥想象等方式了解古诗大意。(3)学生齐读第一句。
4.学习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理解“小荷”。
①请学生认读词卡“小荷”,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识记“荷”。
讲解:“荷”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草字头,表示它是一种植物;下面是“何”,表示读音。
②引导学生结合《池上》的插图认读“荷花、荷叶”,借助《小池》的插图认识“小荷”,了解“小荷”就是刚露出尖尖角、还没有绽开的荷花。教师板书:尖尖角。
(2)理解“立”,感受蜻蜓的轻盈。
①出示插图,请学生用手指做一做蜻蜓“立”在小荷上的动作,感受蜻蜓的轻盈。
②教师随机板书“立上头”,并指导朗读。
③引导学生再读诗句,从“……才……,早……”,体会蜻蜓对小荷的喜爱之情。
(3)同桌合作,读第二句。
四、借助图片和音乐,背诵古诗
1.播放音乐,学生配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提示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4.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全班齐背。
五、掌握要领,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爱、尖、角”。
(1)学生观察这3个字的字形,发现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注意书写时要上下对齐,写得上窄下宽。
(2)重点指导书写“爱”,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各个部件的宽窄来把握整个字的书写位置。
“爱”字书写口诀:爪字头,要写好。中间秃宝盖把友包,一横直直压中线。友好才能把爱传。
2.指导书写“树”。
首先让学生观察“树”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各个部件之间的位置,做到“两边高,中间低,三个部件要靠紧”,同时要注意部件间的穿插避让。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一个,练写一个。
4.学生互评并修改。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池上偷采而归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暴露行迹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天真无邪
淳朴可爱
小池池旁泉眼——惜
树阴——爱联想
小池小荷——露
蜻蜓——立所见生动有趣
生机勃勃
教学反思
本文两首古诗描绘的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看图读古诗,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随后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写字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写字,注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