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定风波》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定风波》课件2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18:1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飘泊一生。乌台诗案是一场政治迫害,他被贬黄州。从政治上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生命的低谷;从文学创作来看,黄州是他的“洞天福地”、生命的巅峰。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
苏轼
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作缘由。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诵读;
2、分上下片,合作完成课后第二题。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
“超然物外”
“何妨”
“谁怕”
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闲散江湖
“马”
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
轻胜马”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一蓑
“雨具皆去”
内心的情怀,旷达乐观情绪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
人生的希望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记叙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雨中徐行
雨过天晴
不怕
无谓
自然风雨——人生荣辱
超脱、旷达
象征隐喻、以小见大
小结:
14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风雨——乐观)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晴天——达观)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向何处?——向来萧瑟处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隐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隐
苏轼的突围
蒙冤被贬、功业无成的苦闷无奈
面对自然、英雄遗迹的心灵挣扎
突破心灵重围,自我安慰、乐观
看透荣辱、祸福不惊的超脱、达观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
苏轼还应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一个苦难者。?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