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周末一练第一周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1.1-1.2)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周末一练第一周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1.1-1.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2-16 20:4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周末一练
第一周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1.1-1.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手偶然接触到针尖,便立即缩回,并会产生痛觉,产生痛觉的部位在 ( )
A.大脑皮层 B.脑干 C.脊髓 D.皮肤
2.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 )
A.冷觉 B.触觉 C.痛觉 D.热觉
3.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
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5.对酸味最敏感的区域划分正确的是(阴影部分为敏感区) ( )
6.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网
7.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是 ( )
A.酸、甜、苦、咸 B.酸、甜、苦、辣
C.酸、甜、咸、涩 D.酸、甜、辣、涩
8.蛇没有耳朵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打草惊蛇”这一成语。使蛇离开的原因是 ( )
A.打草时.草及周围的地面发生了振动,蛇感到危险而离开
B.蛇的舌头能探测人的气味,故“知趣”地离开
C.蛇有探测红外线的能力,故“知趣”地离开
D.蛇的皮肤被草弄得痒痒的,被迫离开
9.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进行交流,这是因为 ( )
A.月球上太冷 B.月球上没有空气 C.宇航员不适应月球D.月球上太嘈杂
10.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据所学科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说明 ( )
A.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 B.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C.人的嗅觉中枢功能丧失 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
1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2.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往外抽气,以后听不到铃声,这一事实说明了 ( )
A.振动的物体会发出声音 B.玻璃是良好的声音屏障
C.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去 D.声音传播要依赖于物质
13.由于天气突然变冷.小柯受凉感冒了,妈妈想直接感觉他额头的温度,应该用手的什么部位比较合适 ( )
A.手心 B.手背 C.指尖 D.三者都可以
14.据《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其中的“闻《韶》”和“知肉味”分别属于 ( )
A.听觉和味觉 B.听觉和视觉 C.嗅觉和听觉 D.味觉和触觉
15.下列关于感受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 B.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结构
C.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结构 D.皮肤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16.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舌对下列物质的刺激最不敏感的是( )
A.雪碧 B.盐水 C.鸡汤 D.干馒头
17.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l米/秒,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关于这一问题,某学生提出了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汽车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B.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讲课声
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飞机声时.不能看到飞机
1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真空不能传声
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
19.把耳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听远处传来的敲击铁管另一端的声音,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先听见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
B.先听到沿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声
D.上述现象均有可能
20.以下各项中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
①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⑦声呐捕鱼 ③超声波碎石 ④B超探病 ⑤用声波来清洗眼镜片 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 D.①②④⑥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2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如果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是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22.说出下列现象或事例运用什么感觉。
(1)瞎子摸象: ; (2)今天气温适中: :
(3)吃杨梅觉得很酸: 。
23.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 中传播。
24.人类有各种不同的 和 ,能感受各种 ,传人神经中枢,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25.蛋糕的香味通过 ,刺激 , 将香味传到大脑的 ,从而形成了嗅觉。
26.舌的表面布有许多小凸点,内藏 ,内有许多 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的物质的刺激。当食物进入口腔时,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 中,刺激 ,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 传到脑部,经脑部分析我们感知到食物的味道了。
27.已知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钟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据此推测,30℃的空气中声音每秒约传播 。
28.小明和小华在湖面玩“碰碰船”游戏。他们开着橡皮船相向运动,“嘭”的一声,船发生了碰撞并改变了运动方向,“嘭”的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三、实验探究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20分)
29.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2分)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编号G处填上所缺数据。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
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0.76 --------- --------- ------------ ------------------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30.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2)小明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31.某班级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测:
猜测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猜测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猜测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法和对比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断定猜测②是 。
参考答案
一、1~5.ACADD 6~10.CAABA l1~15.BDBAC 16~20.DBCAD
二、21.振动声波
22.(1)触觉 (2)热觉(冷觉) (3)味觉
23.水/液体
24.感受器 感觉器官 刺激
25.鼻腔 嗅觉神经末梢 嗅神经 嗅觉中枢
26.味蕾 味觉 唾液 味觉细胞 味觉神经
27.349m
28.振动
三、29.(1)ABC ADE (2)100 1.02
(3)使用同一根琴弦进行演奏,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然后比较发声的音调的高低30.(1)机械闹钟 (2)B (3)泡沫、衣服、锡箔纸
31.(1)两只耳朵听时响度大,一只耳朵听时响度小 控制变量 (2)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