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菩萨蛮(其二)【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描述诗意】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问题探究】
一、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①一般游子的忧愁是不能回故乡;而这首词中的游子,却是能回故乡,但由于故乡战乱的原因不能回,这种愁苦就比一般游子更为深广。
②这首词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上,述说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还乡须断肠”这一句正是突出了这个主旨。
(结合作者生平进一步理解主旨)
二、结尾直抒胸臆写游子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前文写江南好有什么作用?
人人尽说江南好,好在哪里?
风景美:春水碧于天
视觉
生活美:画船听雨眠
听觉
人物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比喻
借代
用典
这四句通过白描,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江南的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热爱。
前面虽极写江南之好,都不过为他人劝留之语,而游子的故乡之思,则未尝或忘也。此处以乐写哀,反衬游子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
三、△白居易也曾写过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三首(参见“相关链接”),试着比较白词与韦庄此章在意境上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韦庄的《菩萨蛮》显然顺承了白居易的《忆江南》。两人的词都用简洁清新的语言勾勒了江南风光秀丽的图画,并融进了深深热爱、依恋江南的感情。
不同的是,韦庄的词在表现依恋江南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的词是用清丽淡雅的语言勾勒江南山水,而韦词则把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纳入其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更有了一种冶艳的意味。可以说,白词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江南山水图”,而韦词则是一幅“江南仕女图”。
【补充《菩萨蛮》赏析(叶嘉莹)】
自“人人尽说江南好”以下,全写江南之好,有“碧于天”的春水,有画船听雨之生活,有垆边如月之佳人。一气贯注,全力促成“游人”之“只合江南老”的多种理由。然而下一句却忽然跌出来“未老莫还乡”五个字,表面上是顺承,而实际上却是反扑。盖以此一句虽然著一“莫”字,却已明明道出“还乡”之字样,然则前面虽极写江南之好,都不过为他人劝留之语,而游子的故乡之思,则未尝或忘也。至于“还乡”二字上之“莫”字,则正是极端无可奈何之语,即如陆放翁《钗头凤》词结尾所写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也正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夫端己岂不欲还乡,放翁又岂不欲与唐氏证彼山盟,托以锦书?然而盟有不可证,书有不可托,而乡亦有不可还者,所以曰“莫”也。仅此一“莫”字,已有多少辗转思量之意,而况上面还更用了“未老”两个字,其意盖谓年华幸尚未老,则今日虽暂莫还乡,然而狐死首丘,则终老之日仍誓必还故乡也。所以此句表面虽然说的是“莫还乡”,而实际所蕴含的却是一片思乡的感情。至于下一句“还乡须断肠”,则是极痛心地补叙出今日之所以“莫还乡”的缘故。这一句看来说得极简单,而用意却极深婉,“须断肠”之“须”字,说得斩钉截铁,是还乡之必定要断肠也;然而“还乡”二字,却又说得如此概括,而并未指明“还乡”后究竟是哪些事物使人竟至于必须断肠呢?于是隐约中遂使人感到必是故乡今日之事事物物皆有足以使人断肠者矣。我们虽不愿如张惠言之比附史实来强作解说,然而韦庄一生饱经乱离之痛,值中原鼎革之变,为异乡漂泊之人,则此句之“还乡须断肠”五字,也可以说是写得情真意苦之极了。(《菩萨蛮》赏析(叶嘉莹)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
【补充作者生平经历】
“回不去的大唐盛世,斩不断的长安情结”
韦庄,字端己,京兆万年(今属陕西西安)人。
韦庄生逢乱世,在科举仕途上一直不得志,屡次科考屡次名落孙山,直到59岁才终于进士及第。(唐宋时期的那些著名大诗人,通常进士及第都在20多岁,例如刘禹锡22岁,柳宗元21岁,李商隐和杜牧都是26岁,白居易晚一点,29岁也进士及第了,宋代欧阳修进士及第的时候24岁,苏轼22岁,苏轼的弟弟苏辙更不得了,19岁就金榜题名。而韦庄59岁才终于考中进士,事业才真正开始起步。)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的农民起义军以迅猛之势一举攻破长安。年约45岁的韦庄身陷重围,与弟妹、友人失散,只身藏匿,大病几死。直至中和二年(882)春天47岁的他才脱身长安,赴唐军驻守的洛阳,居于洛北乡间。其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从此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天地翻覆的社会巨变,他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效法杜甫,写了不少焦虑时难的诗篇,入洛的第二年,更怀着复杂情感写成著名的叙事长诗《秦妇吟》,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和《秦妇吟》并提,并称“乐府三绝”。从此韦庄诗名大振,时称“秦妇吟秀才”
从四十六岁到五十七岁,整整十一年的时间,足迹遍布洛阳、衢州、宝鸡、许昌、常州、赣州、夏口、扬州、南京等。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因为战乱、游历、应试等各种原因,在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上漂泊。十多年的逃难生涯,其实多半就是《菩萨蛮》创作的背景。一直到五十八岁那年,公元836年,韦庄才再次回到故乡长安,并且在第二年终于考中进士。但是,即便再次回到故乡的怀抱,而且故乡也回报了这位游子一个进士及第的荣耀,但唐王朝毕竟已经是穷途末路,它给不了韦庄一个光明的前途。早在韦庄入蜀的前一年(公元900年),朝中就发生了宦官废唐昭宗的政变。次年,宦官将昭宗挟持至凤翔,朱全忠与李茂贞为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在凤翔一带互相攻伐达两年多。天拓元年(公元904
年)春,朱全忠为了更好地钳制唐昭宗,将昭宗和百官从长安迁至洛阳。临行前,拆毁宫室及民间庐舍,“长安自此遂丘墟矣”(《资治通鉴》卷二六二至二六四)。韦庄去世的年份是公元910年,及相位的2年后,进士及第16年。概言之,本首词既是他漂泊生活的写照,也成了他魂归故里的谶语,因此词间的沉忧隐痛是很动人心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样的故乡,早已不是韦庄日思夜想的故乡,长安反而成了他不得不逃离的地方。
韦庄的一生经历了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以及末代皇帝昭宣帝七位唐朝皇帝,在他六十六岁那年,他来到成都,成为节度使王建的掌书记。后来唐朝灭亡,韦庄力劝王建登基称帝,创立了大蜀,史称前蜀。后来韦庄在前蜀一直做到宰相之位,74岁的韦庄才终于迎来他政治生涯的最高点。除了政治上的辉煌之外,仕蜀期间,韦庄还迎来了他文学事业的最高潮。他甚至在成都浣花溪畔找到了杜甫草堂的旧址。出于对诗圣的衷心追慕,韦庄就在杜甫草堂旧址上结庐而居。后来,他的诗集《浣花集》问世,之所以题名为“浣花”,也是想承继杜甫的诗歌气象,承继杜甫爱国忧国的深厚情怀。
此外韦庄在唐宋词坛上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和温庭筠一起,成为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的重要作者,两人并称“温韦”,开创了花间词派。温庭筠的词风艳丽华美,意象密集;韦庄的词风则清新淡雅,疏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