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一单元第4课《昆虫备忘录》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积累运用(共9题;共53分)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款款(kuǎn)??? 大约(yāo)??? ?平凡(fán)
B.?益虫(yì)???? ?距离(jù)???? ?耳膜(mó)
C.?黑稠( zhōu)?? 斑点(bān)???? 抄录(lù)
2.选字填空。
膜 摸 漠????? 抚________???? ?________翅??? 沙________
路 陆 录???? 马________????? 大________???? 目________
稠 绸 愁???? ________密????? 丝________??? ?________闷
3.将含有“虫”字的成语补充完整。
________虫小技???? 百________之虫???? 狼虫________豹??? 蛛丝虫________
4.查字典填空。
??? “益”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益”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增加 。B、好处(跟“害”相对),C、更加D、有益的(跟“害”相对)。在下列词语中“益”应选哪种解释。(填序号)
??? 益虫________? 受益无穷________?? 延年益寿________
??? 受益匪浅________? 日益密切________? 开卷有益 ________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蜻蜓:用了“总-分”的写法,总写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再用具体例子说明。
B.?瓢虫:也叫“花大姐”,用了拟人的手法。硬翅上有漂亮的小圆点,但没有定数。生活习性不一样,有的吃害虫,有的吃益虫。
C.?独角仙:写了体形、甲壳、角三方面的外形特点,体形较大,深色甲壳很硬,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力气很大。
D.?蚂蚱:写了外形、颜色、翅膀、遇到危险时的表现等方面特点,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非常好看。
6.回顾课文内容。请你任选一种昆虫,填写表格,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昆虫备忘录
名字
________
别称
________
外形
________
习性
________
7.课文整体梳理。
本文我们认识了长着一对复眼的________,视觉非常灵敏,头上长着一只犀牛一样的角的________,力气很大;朱红色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的________,是益虫;还有你一捉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的________。
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复眼就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2)蜻蜓、苍蝇、蚊子都有复眼。
(3)瓢虫都是益虫。
(4)独角仙在昆虫里力气是最大的。
(5)“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衫——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这句话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9.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蜻蜓和苍蝇都有复眼。
(2)所有的瓢虫都是益虫。
(3)独角仙是昆虫里的霸王。
(4)“挂大扁儿”是尖头的蚂蚁。
二、阅读理解(共2题;共25分)
10.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北京人把瓢虫叫作“花大姐”,好名字!
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小圆点,叫作“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指通畅顺当,没有阻拦。________
①指缝隙严密闭合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3)读了这段文字我知道了,瓢虫有两种,一种吃蚜虫,是________;一种吃马铃薯嫩叶,是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句子是________,请将它改为陈述句:
________。
11.课外阅读。
螳??? 螂(节选)
法布尔
螳螂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而且,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金针一样。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成弯曲状的修理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
平时,在它休息、不活动的时候,螳螂只是将身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似乎特别的平和,甚至会让你觉得,这个小动物简直是一只热爱祈祷的温和的小昆虫。但是,它可不总是这样的,只要是有其他的昆虫从它们的身边经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或者甚至是其他更加强壮的昆虫,都无法逃脱这四排锋利的锯齿的宰割。它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
(1)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法布尔描写昆虫非常生动,比如本文中,他就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螳螂小腿锯齿上的钩子比成了________,把螳螂小腿锯齿上长着的双面刃的刀比成了________。
(2)读了短文,我们可以用词语(???? )来形容螳螂的腿。
A.强壮
B.锋利
C.坚硬
D.巨大
(3)螳螂是怎样捕捉昆虫的?请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来。
(4)短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螳螂的形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2.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外观察,完成昆虫备忘录。
13.照样子,描写一种动物。
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蚂蚱的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的,非常好看。(写出动物的声音和外形)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大约(yāo? 改? yuē)
B:正确
C:黑稠( zhōu 改 chóu) ?
故答案为:B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答案】 摸;膜;漠;路;陆;录;稠;绸;愁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结合语境组词填空。
故答案为:摸、膜、漠、路、陆、录、稠、绸、愁
【点评】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然后再组词。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3.【答案】 雕;足;虎;迹
【解析】【分析】考查补写成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雕虫小技: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百足之虫:百足:一种多节多足的爬虫,即马陆。比喻有实力基础的势力,虽一时败落,但不会很快彻底垮台。狼虫虎豹: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蛛丝虫迹:蜘蛛的细丝,虫子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故答案为:雕、足、虎、迹。 ?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4.【答案】 Y;yi;皿;5;D;B;A;B;C;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故答案为:Y、yi、皿、5、D、B、A、B、C、B???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5.【答案】 B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C、D正确;
B:错误;瓢虫: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小圆点,叫作“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6.【答案】 瓢虫;花大姐;膜翅是黑色的,硬翅是朱红色的,并且上面有小圆点;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按照表格内容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瓢虫、花大姐、膜翅是黑色的,硬翅是朱红色的,并且上面有小圆点、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
?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制作昆虫备忘录,一定要熟悉课文,才能填好每一空。
7.【答案】 蜻蜓;独角仙;瓢虫;土蚂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蜻蜓;独角仙;瓢虫;土蚂蚱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8.【答案】 (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正确
(2)正确
(3)错误;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
(4)错误;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力气很大。
(5)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 (2)正确 (3)错误(4)错误(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9.【答案】 (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文内容,比较判断。(1)正确(2)错误。瓢虫有益虫也有害虫。(3)正确(4)错误。“挂大扁儿”是尖头的蚂蚱。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3)正确(4)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二、阅读理解
10.【答案】 (1)顺顺溜溜;严丝合缝
(2)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
(3)益虫;害虫
(4)反问句;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应该改改口味,也吃蚜虫。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这是反问。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故答案为:(1)①顺顺溜溜;②严丝合缝;(2)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3)益虫;害虫;(4)反问句;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应该改改口味,也吃蚜虫。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1.【答案】 (1)金针;剪刀
(2)B
(3)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
(4)短文描写了表面温和,实际是一个了不起的杀虫机器的形象。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金针;剪刀;(2)B;(3)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4)短文描写了表面温和,实际是一个了不起的杀虫机器的形象。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三、语言表达
12.【答案】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13.【答案】 略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通过题中所给的材料,将自己想说的话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