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8 19: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1课时同步练习
1、下
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千乘(chèng) 
喟然(kuì)
莫春(mù)
师旅(lǚ)
B.
沂水(xí)
率尔(shuài)
章甫(fǔ)
曾皙(xī)
C.
鼓瑟(sè)
冠者(ɡuàn)
饥馑(jǐn)
铿尔(kēng)
D.
侍坐(shì)
小相(xiàng)
哂笑(xī)
舞雩(yú)
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弱冠
夺冠
冠名权
勇冠三军
B.
宰相
扮相
相对论
相映成趣
C.
与共
与会
参与者
与人方便
D.
乘机
乘凉
乘务员
千乘之国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到
B.
夫子哂之
哂:笑
C.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D.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
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
的人。
D.
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5、下列对原文句子的翻译
,有错
误的一项是(

A.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B.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C.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就要停了,铿的一声,又猛地弹了起来。
D.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
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
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
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解释文字画线词语:
①侍:
②盍:
③伐:
④施劳:
⑤少者怀之
8、把全语段翻译在下面横线处
9、这一语段表达孔子的什么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2课时同步练习
一、翻译并背诵积累下面《论语》中的名句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君子曰:“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联系孔子“仁者爱仁”的思想,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本文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与《侍座》篇中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7.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三、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共话志向,各言其志,轻松、和谐、畅快,不落窠臼、不入俗套,侃侃而谈……这样的课堂是让人向往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让人敬佩的。
作为学生,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和老师?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80字。
同课章节目录